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Nose

一批阿根廷影史经典,包括《罗绍拉在十点钟》,要在国内的影展放,这个惊天消息,值得说说。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罗绍拉在十点钟》

《罗绍拉在十点钟》在阿根廷电影史的地位,从一个权威排名就能得知。

2000年由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博物馆举办的「阿根廷电影百佳」的调查中,《罗绍拉在十点钟》高居第五。

前四名是《一个孤独男孩的记事》《卡米拉》《泥泞之河》《动乱的巴塔哥尼亚》。索菲奇另一部经典《土地的囚徒》也入围了排名。

虽然在2022年的一项新调查中,《罗绍拉在十点钟》的排名降至第21位,这可能反映了评论家的口味变化,但这种变化其实也挺正常的。

《罗绍拉在十点钟》为什么地位这么高?因为它是标志着阿根廷电影的电影语言和风格,向现代主义转折的一部关键作品。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马里奥·索菲奇将一部心理惊悚小说的复杂结构,与创新的宽银幕视觉技术和多层次的叙事手法相结合,还批判了当时的社会习俗,质疑单一的客观真理标准,这些变化都使其与黄金时代更为直白的叙事方式截然不同。其主题与形式,还预示了后来的「新阿根廷电影」浪潮。

索菲奇虽然不是在阿根廷出生的,他出生于意大利,但他被公认为阿根廷电影的奠基人之一,对该国有声电影的诞生,还有电影产业的发展,都有巨大作用。

他对阿根廷多样化的地理景观和风土人情有持续强烈的兴趣,从安第斯山脉到茂密丛林,他的宏大抱负是将整个国家的多样风貌搬上银幕。

索菲奇并非仅限于单一类型的导演。他涉猎广泛,作品包括探戈音乐剧、社会戏剧、文学改编和心理惊悚片。早期他痴迷于对身份问题的探索,对心理困境的主题长期迷恋,这些主题在《罗绍拉在十点钟》中达到了顶峰。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罗绍拉在十点钟》的故事,被故意局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间幽闭的公寓寄宿处。影片改编自马尔科·德内维于1955年发表的小说《罗绍拉在十点钟》。

这篇小说一经问世便大获成功,德内维当时在一家银行工作,这部作品使他一夜之间成为文坛名人。

小说的成功,要归功于巧妙的情节和复调叙事结构。它通过四个来自不同角色的矛盾证词,以及一封由受害者写的最终揭示真相的信件,来呈现一桩谋杀之谜。这种复调手法让德内维得以深入探讨虚构与现实、真理的主观性以及孤独的心理学等主题。

虽然小说是以侦探故事的面貌出现,但它超越了类型的常规。其核心焦点并非「谁是凶手」,而是主角卡米洛·卡内加托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关于人类身份和渴望的更大谜团。德内维精湛的语言风格,还有他为每个叙述者设计的不同言语模式,成为后来如曼努埃尔·普伊格等作家的先声。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顺便说下,普伊格中国读者应该不陌生,也就是《蜘蛛女之吻》的作者,对王家卫影响极大。

电影剧本由索菲奇和德内维共同撰写,极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风味。为了适应电影的需要,剧本也有所调整,保留了核心的多视角结构,但将寄宿者大卫·雷格尔的证词进行了综合处理,并完全删除了女仆欧弗拉西娅·莫拉莱斯的视角。玛丽亚·科雷亚的最后一封信也为电影进行了重写。

小说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也就是《罗生门》般的复调结构被保留到电影里。这堪称一次激进的举动,它要求观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像小说的读者一样,主动地从相互矛盾的陈述中构建真相,积极参与到意义的创造中。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影片巧妙地运用了不可靠叙述者的手法。每个证词都以闪回形式呈现,更进一步的是,闪回中嵌套闪回(例如,在女房东的证词中插入卡米洛自己的闪回),从而不断地动摇叙事的稳定性,并对银幕上所展示内容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这种技巧要求一种新的观影心态。观众必须不仅关注故事本身,更要关注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

因此,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悬疑故事,更是一次关于叙事本质的元电影反思,标志着阿根廷电影向更具自我意识的现代主义迈出的决定性一步。

所以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商业潮流下,《罗绍拉在十点钟》的改编,是将文学现代主义成功转化为电影现代主义的典范。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影片的叙事结构,不仅仅是模仿《罗生门》的形式噱头,它更是其社会批判的主要引擎。

注意,下面稍微有点剧透。这部电影虽然是老的经典,考虑到很多观众未曾看过,又是悬疑电影,还是提示一下。

片中对「罗绍拉」身份的解构,实际上是对父权凝视本身的解构。影片最初通过男性视角呈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女性原型。

在卡米洛理想化的幻想中,罗绍拉是纯洁的、天使般的受害者,一位被囚禁的公主。而在他充满偏执的证词中,她则变成了玛尔塔,一个操纵人心、充满威胁的「蛇蝎美人」。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影片的结局由女主角本人——真名为玛丽亚·科雷亚的信件所驱动。她的证词由她自己叙述,提供了「真实」的故事。她既非天使也非恶魔,而是一个复杂、聪明的女性,她利用了卡米洛的幻想,以此作为逃离贫困和皮条客剥削的手段。

通过赋予玛丽亚最终的、权威的话语权,影片颠覆了主导整个叙事的父权视角。它批判了将女性划分为妓女与圣女的资产阶级双重标准。

影片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女性面临的严酷社会障碍,将玛丽亚塑造为自己命运的掌控者,而非男性幻想或恐惧的被动客体。这种从主观偏见叙述到最终以女性为中心的证词的结构性旅程,是一次强有力的女性主义宣言。

它迫使观众认识到女性是如何被社会叙事所建构和物化的,然后提供了一个更真实的替代视角。这使得索菲奇展示的社会良心远比简单的社会现实主义更为深刻——它批判的是感知的结构本身。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影片于1958年制作,正值庇隆的第一个总统任期(1946-1955)结束后不久的动荡时期。后庇隆时代以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为标志,严重冲击了电影产业。多家大型制片厂倒闭,国内电影产量从1955年的43部锐减至1957年的16部。

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见证了宽银幕电影(以CinemaScope为主)这样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崛起,成为电影对抗电视冲击的有力武器。

但是在阿根廷,庇隆时期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以及冻结的电影票价,使得影院引进和实施这些昂贵的进口技术变得异常困难。寻求山寨替代的产业环境催生了本土创新,直接促成了AlexScope格式的诞生。

AlexScope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阿根廷亚历克斯实验室的卡洛斯·康尼奥·桑蒂尼开发的本土变形宽银幕系统。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从技术上看,它是一种35毫米变形格式,具有2倍的水平压缩,旨在以2.35:1的宽高比(使用光学音轨,通常是Perspecta定向单声道系统)或2.55:1(使用磁性声轨)进行放映。

AlexScope于1957年首次亮相,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弃用前,至少有九部电影使用了该系统。1969年亚历克斯实验室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许多原始底片,使得幸存的影片,特别是最近修复的《罗绍拉在十点钟》,成为这项技术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

索菲奇利用宽阔的AlexScope画幅,并非为了营造史诗般的宏大景观,而是恰恰相反——为了增强心理张力和幽闭感。宽银幕成为一种呈现情节心理复杂性的精密风格化手段。

影片的宽银幕构图被用来将角色困在画框内,他们常常被寄宿公寓的家具或建筑元素隔开。索菲奇和他的摄影师巧妙地改变取景方式,以反映不同角色的主观视角。

影史第五,你大概率没看过

比如有一场戏,是在卡米洛的证词中,摄影机被置于低角度,仰视其他寄宿者,使他们显得更具压迫感、更有力量,他们的脸也变得非常怪诞,这在视觉上转化了他内心的偏执和渺小感。

另外,人物也频繁地被置于栏杆、门框之后拍摄,视觉上强化了被困的主题——被困在寄宿公寓、社会角色和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宽画幅突出了角色之间的空间,即使同处一室也营造出一种疏离感。

前几年,《罗绍拉在十点钟》由Cubic Restoration公司进行了4K修复。这是一个由影片版权所有方阿根廷声影影业主导,与视听遗产协会合作,并在戛纳电影节和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的支持下完成的修复项目。该项目由电影修复专家费尔南多·马德多协调,修复团队基于保存在阿根廷声影影业档案库中的原始35毫米摄影机底片进行工作,可以说代表了南美电影的最高修复水平。

索菲奇一生佳片不少,目前获得高水平修复的,好像只有《罗绍拉在十点钟》和《土地的囚徒》,其他像《铁道111公里》《我附近发生的事》,都还亟待抢救发掘,期待将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