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电影《大决战》里绳中老师演绎的邱清泉的形象,可以说是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绳中老师在《大决战》里的诸多台词,也成了很多人的经典回忆。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特别是淮海战役中,刘峙召开军事会议,邱清泉当着刘峙的面,用英文对一旁的李弥说:

“奇谈怪论,满嘴放屁。”

当时,刘峙问起时,邱清泉又回了一句:

“我说总座高见。”

短短一两句词,一个嚣张跋扈的形象跃然眼前。

按说邱清泉本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水平摆在那儿,但他性格暴躁狂妄,实在是不像一个有着满肚子学问的人。

两种不同的形象,构成了邱清泉复杂多面的人生。

之前曾读到一个观点,提到邱清泉“邱疯子”的形象,说他的性格之所以如此反转,原因是因为当年南京保卫战,邱清泉曾被困在城中,亲眼看见日军大屠杀,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从而导致他性格上发生了变化。

姑且不谈上述观点,邱清泉为人颇自负,这倒确实是事实。

邱清泉家境殷实,少年时就受过良好的教育,更兼本人好学,所以具有远超同龄人的智慧,也正因为远优于同龄人,令邱清泉养成了自负的个性,加之后来参加革命后,一路顺风顺水,更加助长了他的个性,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邱的胞弟邱名栋早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参加过中国共产党,但邱清泉强行逼迫胞弟脱党。

邱清泉的蛮横霸道可见一斑。

1937年5月,邱清泉留学回国,出任中央教导总队参谋长,并在抗战全面爆发后随军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

有关南京失守后,邱清泉的境况,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是,邱清泉随部分突围的部队到了芜湖,但也有说法称,邱清泉并未顺利突围,而是化装成难民在乡野间匿居,更有甚者称,邱清泉曾被日军抓过壮丁,强令筑坑道20多天。

这对于一个本身性格就自负的人来说,无疑十分残酷。

就这个情况来看,上述猜测倒也可能为真。

后来邱清泉每逢遇到日军便死打硬拼,只要与日军对垒便猛冲猛打,就连日军也畏惧三分。

邱清泉一贯的自负使得他不大能容人,有关这一点也是许多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共识、

1938年6月,邱清泉率部参加了兰封战役,当时他率军与桂永清进驻兰封之际,时任71军军长地宋希濂给他们介绍敌情时,邱清泉、桂永清竟然满不在乎:

“这些敌人算得了什么!看我们来打它个落花流水。”

宋希濂见两人口出狂言,也忍不住讥讽:

“很好,你们两位德国将军(桂永清留学于德国步兵专门学校)来了,这次一定可以打个大胜仗。”

一开始,邱清泉仰仗手里的装甲部队,确实占了些便宜,击退了日军,随即夸夸自谈称所谓的“兰封大捷”,但日军随后集中主力反突击,邱清泉、桂永清立刻不支,致使兰封失守,导致了薛岳围歼土肥原贤二的计划落空。

战后,桂永清诿罪于71军88师师长龙慕韩,致使龙慕韩被蒋介石下令枪决。

兰封会战的失利,如果说桂永清是无能,邱清泉就纯属是自负了。

邱清泉在德国时,接受的是较为系统的现代化军事教育,对当时德军名将的军事理论都有过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战术。

“如果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则将为机械化部队出风头之时代矣。”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1938年1月,国民党当局将机械化部队单独扩编为200师,杜聿明出任师长,而邱清泉则出任副师长,客观上也给了邱清泉发挥的机会。

得益于此,邱清泉又转投杜聿明

从某种程度上,两人也算是唇齿相依。

同年,第200师扩编为第五军,杜聿明升任军长,邱清泉升任新编22师师长。

邱任新编22师师长期间,加大了对该部队的训练,尤其是他从德国学习来的那一套机械化战术,这使得新编22师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曾评价:第五军居西南各军第一,新二十二师又为第五军第一。

最令邱清泉自傲的是1940年昆仑关之战的大胜。

此战中邱清泉采取奇袭战术,出其不意截断了日军的退路,并与第五军200师、荣誉第一师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在面对日军调集援军时,邱清泉又积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将被围的日军尽数歼灭,并击毙日军第五师团步兵第二十一旅团旅团长中村正雄。

1943年,第五军扩编为第五集团军,杜聿明升任集团军司令官,邱清泉升任第五军军长。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1944年8月,中国远征军发起反攻,在龙陵之战失利后,国民党军调第五军200师驰援,此战中邱清泉提议采取“火烧背阴山,水淹龙陵城”,使龙陵日军军心动摇,并在战时亲自到一线指挥200师进攻,十余日的激战,终于打通了芒市至龙陵的公路,日军遂弃城逃跑

滇缅公路畅通为抗战末期国际援助作战物资的运输打开了通道。

抗战胜利后,杜聿明因“五华山事件”撤职(不久后调赴东北),邱清泉独掌第五军,通过逐步的撤换将领,将第五军牢牢地握在手中。

此后邱清泉更加骄横。

内战爆发后,邱清泉率第五军开赴华东,与华野有过多次交手,败仗虽然不少,但胜仗似乎更多,第五军也被多次当成“救火队”,频繁转战300余次,邱清泉更是为此骄傲宣称解放军是“逢五不战”,还曾把与我军对战的经验编成册子下发全军,以至于华野的老人后来谈起邱清泉总是耿耿于怀。

不过,邱清泉虽然能干,但他常自怨自艾,认为自己不被重用。

1944年的龙陵之战,邱清泉自诩200师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却因战后未获得蒋介石重用而自怨自艾,甚至写诗称自己是孤臣:

安论经纬起斯民,终为浮云蔽日频。
独仰云山遥万里,常挥涕泪泣孤臣。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事实上,邱清泉自己并不知道,因为性格的原因,他在蒋介石的心里已经大打折扣。

1942年,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部取消,蒋介石有意要把在印度的部队合编为一个军,准备派邱清泉任军长。却遭到了何应钦反对,何应钦认为邱清泉性格粗暴,很容易与美军顾问冲突,蒋介石后来采纳何应钦的意见,此事作罢。

可见邱清泉性格问题,蒋介石早有耳闻。

何应钦并不是不知道邱清泉的能力,他在龙陵之战后,在答复美国驻中缅印军总部时还表扬邱清泉:

“查邱清泉将军为我国一级优秀之军官,一九四〇年桂南昆仑关之役曾予敌以重创,故对据点攻击颇具经验,此次前往龙陵前线,当可将其经验作一有价值之贡献也。”

1946年9月定陶战役后,邱清泉的第五军划归王敬久整编27军下辖,王敬久就曾多次批评邱清泉“骄傲自大”,“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

不光是对直属的上级,邱清泉就连南京国防部乃至于蒋介石本人,也不一定能看上,甚至多次自行其是也正因为如此,邱清泉虽然能打胜仗,但因为好抗上,令他在诸多上司、同僚中名声并不好,没人替他说话。

豫东战役时,华野围攻开封,邱清泉因畏惧被我军包围,迟迟不增员开封,后来还是蒋介石下了严令,邱清泉才不情愿的上去了,后来救援被围在睢杞地区的区寿年兵团,邱清泉也不积极,一直到后来黄百韬兵团上来,才把半残不残的区兵团拉出来。

也因为一系列不得力的表现,蒋介石大怒之下,将邱清泉撤职,邱自感委屈,一气之下也回了老家。

后来因为杜聿明推荐,邱清泉才出任第二兵团副司令官,但当时杜聿明还兼任着徐州剿总副司令,所以邱的这个兵团副司令官是实职。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整个淮海战役期间,邱清泉的第二兵团都没能发挥出一个精锐兵团该有的精气神,唯一所谓的“潘塘大捷”,还是邱维达的74军打的。

当然,“潘塘大捷”本身也只是捏造的,以往我们提得多了,这也也不做过多解释。

在潘塘打了一仗的74军本来也不是第五军出身,而是和第五军是并列的“五大主力”之一,邱维达作为74军系统的老人,压根也就看不起邱清泉。

作为共事多年的老上司、老学长,杜聿明虽然用邱清泉,但是对他的为人处事,多少也是有些看不上的。

时任第二兵团副司令官的舒适存曾评价邱清泉:

“第二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兼任第五军军长,此人平日骄横跋扈,目中无人,又自吹所向无敌,从不打败仗,而且对友军信义差,甚至对上司也阳奉阴违……”

杜聿明则很肯定的说:

“一点不错,他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真没办法。”

邱清泉对上对下关系均不好,在国民党内部也不是个秘密,有意思的是就连我军也对此心知肚明。

杜聿明评价邱清泉:一贯对上欺,对下傲,根本不能团结人

1948年12月26日,毛主席在《钳制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分割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具体部署》中说:

“睢杞战役后,刘峙系统中很多人对邱清泉不满,似乎黄百韬特别不满意邱清泉,故要李弥靠近黄部,又将一百军从邱部归入黄部,此点亦可注意。”

粟裕后来在回忆淮海战役时也提到:

“第五军邱清泉,一直是华野寻歼的对象。五军战斗力比七十四师稍差,与十八军不相上下,各有所长。邱清泉好打滑头仗,跟友邻关系不好。这次解决他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