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8日报道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3日刊登题为《为何南京大屠杀仍是极具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的文章,文章指出,今年夏天,《南京照相馆》和《731》两部中国电影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这两部影片聚焦二战期间亚洲战场上最黑暗的时刻,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以及日本731部队在中国东北对平民实施生物实验的暴行。
文章称,这两部电影引发了一波反思浪潮,尤其是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那段创伤历史至今仍在塑造着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外交政策。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始于1931年的战争造成超过3500万中国军民伤亡。
文章表示,对许多中国人而言,这不仅是历史上的悲惨一页,更是一道道义伤痕。日本政府既未予以真正承认,也未有赎罪的表现。
日本高级政客持续参拜供奉二战甲级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日本官方关于战争的道歉通常是含糊的,并且很快会被修正主义言论所侵蚀。对于中国民众来说,真诚悔罪的缺失不仅在外交上令人不快,而且让人觉得这是对真相的背叛。
正因如此,南京大屠杀才始终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它所关乎的不仅是过去的伤痛,更是历史的正义。它意味着铭记曾经发生的一切,以防悲剧重演。
文章称,在中国文化中,历史并非静止的记录,而是鲜活的指南针,对民族尊严与维护和平至关重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一理念由来已久,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即过去的苦难须成为警示后人的教训。
抗日战争给中国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但也催生了一个崭新的现代化中国。1945年的胜利结束了中国饱受殖民和侵略的“百年屈辱”。它重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使命感与凝聚力,也为一个决心不再任人宰割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正因如此,中国才会隆重地纪念这场胜利。纪念碑、博物馆、学校,以及如今的电影院,都承载着同一个使命:让年轻一代明白和平与民族尊严的价值。
文章表示,在世界面临新的冲突和危机时,中国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和平并非必然,它需要争取和守护。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的电影,便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它们提醒年轻人历史的重要性,它们教育、警醒和哀悼,并提出一些至今仍未得到解答的尖锐问题,尤其是对那些仍拒绝正视过去罪行的人。
和平始于铭记,而铭记始于真相。(编译/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