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丨《护宝寻踪》

近来热火朝天的“苏超”,让全国人民见识到一个散装的江苏,而如果组织一场“陕超”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用一个字来形容江苏,最恰当的就是“富”,而对于陕西来说,必须用“古”这个字了。你家地下一铲子下去,只能挖到昨天埋的垃圾,人家陕西地下一铲子下去,那可是曾经挖出过世界第八大奇迹。

也正是这个原因,文物对于陕西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热播剧集《护宝寻踪》就是通过文物保护这件事来展现了秦川大地的风土人情。

剧评丨《护宝寻踪》

看完《护宝寻踪》,总让人感觉一次性看了两部电视剧,一部讲盗墓,一部讲考古。由于拥有足够漫长和灿烂的文明,文物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此有了盗宝的人,护宝的人,以及在当中不清不楚的人。

《护宝寻踪》完整再现了历史悠久的盗墓产业,从下井挖宝的盗墓贼,到坑蒙拐骗的文物贩子,还有制作假文物的作坊主。最逗的是有盗墓贼把假文物放入真墓穴中,来欺骗不懂装懂的文物贩子,从而反映出这个行业的特点,谁都不可以相信。真正冒着生命危险盗宝的盗墓贼,往往只能获得整个产业链中最小的利润,真正赚大钱的是那些有门路洗白的文物贩子,这就是这个产业最残酷的真相。

剧评丨《护宝寻踪》

同时面对无孔不入的盗墓产业,还有着战无不胜的文物保护战线,特别是在陕西这样的文物重点大省。从文物局,公安局,一直落实到村一级的文保员,让盗墓贼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更加感人的是与盗墓贼抢时间的考古工作者,同时要面对盗墓贼的威胁和村民的误解,难怪各大重点高校的考古系历来就是招生困难专业。

剧评丨《护宝寻踪》

《护宝寻踪》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人物就是辛柏青扮演的穆见晖,这是一个把自己类比为曹雪芹的文物商人,出身当地世家而又遭遇家族没落,祖宅被变卖成了私人博物馆,而他自己只能混迹于古玩市场。

这个在黑白两道混得风生水起的人物,是中国历史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也就是郭德纲相声里说的,“科学家会武术,流氓都挡不住”。一心想重现家族荣光的“穆师”,在他的心目中文物只是用来跃升阶级的垫脚石,以破坏文化的方式来弘扬文化,最后自己都迷失在自己营造的一片虚假繁荣之中。

剧评丨《护宝寻踪》

这部被列为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的电视剧,向全国人民普及了一个知识点,“文物是文物,考古是考古”,不要混淆概念。

在大结局中,戴上手铐的“穆师”依旧冥顽不化,这个将国宝贩卖到境外的文物贩子,依旧坚持认为自己从事着文化交流的伟大事业。文物常常被俗称为“文玩”,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无论是附庸,还是风雅,玩就对了,别扯什么文化传承。

剧中考古工作者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化传承,对他们来说真正有价值的是考古现场所蕴藏的历史细节,哪怕是不值钱的夯土和碎片。而伴随着考古挖掘出土的那些金银财宝,在考古工作者眼中,只是些器物。

几千年来,全世界华人都对中华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重要原因来自于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同。考古工作的价值就在于对于历史的还原和传承,而不是挖出几件文物,这也是考古和文物的重要区别。

剧评丨《护宝寻踪》

如果也来办一场“陕超”,首先给人想象出的画面就是那“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出场阵势,然后各家俱乐部抬着自己地面挖掘出来的文物入场,哪个队不带个秦皇汉武的特产都不好意思出场。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如果全场“老陕”齐声用极富历史感的陕西话助威加油,“大风大风”,是不是让人感觉附近的兵马俑里有位先人要显灵了?

剧评丨《护宝寻踪》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