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官员日子一好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长安的荔枝》电视剧版我没看,今天去看了电影版。

前面的“职场打工人讽刺”部分我还觉得有点刻意,但是随着故事进展不断加深,尤其是到了右相杨国忠(唐玄宗时期的红人,杨贵妃的族兄)接见李善德,并且倾尽其资源让李善德放手去干的时候,我笑了。

因为我知道,老百姓们的日子,要开始难过了。

果不其然,到了最后李善德斗胆“清算”杨国忠的时候,李善德算出来这样一个数字:实际上运送荔枝并不需要五万贯钱,整个流程实际上只花了三万一千零二十贯,尚有两万五千七百贯结余。

李善德胆大包天,质问右相这笔钱去哪了,而迎接他的当然是大罪。

李善德还算了一笔账:为了送荔枝的大事,沿途驿站附近的百姓都要“捐赠”相当于几年的家庭收入给附近的驿站。

这还不算家家户户要出人力的高昂成本。

李善德还讲道,权贵只是随口一说想吃岭南荔枝,就导致底下层层加码、民众民不聊生。

他当官总算是开悟了,但是太晚。

长安的荔枝》故事当中的精髓即在于此:当李善德作为岌岌无名的老实小官,被“甩锅”承担运送荔枝这个“脏活”的时候,当他四处奔走、走投无路的时候,其实百姓的日子反而好过;然而,当李善德受到杨国忠重用,运送荔枝也被“国家资源”鼎力支持的时候,老百姓,却开始遭殃了。

官员的日子好过了,老百姓却开始遭难了。

起初接下这活儿时,李善德毫无办事的资源:他的资金只能靠私人关系从商人那里募集,他抵达岭南府却吃了闭门羹。

后来试图寻找财政方面批钱,他跑去户部,但又遭遇了各部门不断的踢皮球——从吏部到礼部,众多部门都根本不理睬他。

为啥?因为他在朝廷、中央没有靠山。

没有靠山,更没有人脉关系,谁理他?即便是朝廷安排的“荔枝使”名号,也屁用没用。

《长安的荔枝》:官员日子一好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所以,电影的前半段,是“李善德受虐史”。他目睹官僚机构的腐朽和僵化,受尽了无权无势所带来的被冷落、嘲笑,运送荔枝一事,只能靠他自己的计算本事和物流规划能力,用区区一千贯的预算尽力去做。

但,还是做不到。

这个事情涉及到的面太广了,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做不到的。

但是,李善德的人生转折很快便来了——杨国忠想要借他的荔枝讨好贵妃和皇帝。

于是,就有了我前面所写的:杨国忠面见李善德,赐金牌、委以重任。

这李善德,日子顿时好过多了。以前的户部、这部那部领导们,一下子任其指挥、卑躬屈膝;以前拒不配合的岭南府,更是倾力配合工作,哪敢怠慢半分?

沿途驿站,全部动用、严阵以待。

运送荔枝的队伍在领导面前站好接受检阅时,我差点喷出来:那画面像极了我以前上班时参与过的很多次“XX誓师大会”。

然而,送荔枝是得到了国家资源的支持,百姓们,却成了给“国家资源”垫背的“人肉盾牌”。

为了保鲜荔枝,连枝干运送,种植园里砍掉大量种了20多年的荔枝树,当地百姓痛不欲生。

《长安的荔枝》:官员日子一好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沿途百姓的捐助、出力,骑手们的辛劳甚至惨死,马匹的损耗……成本加起来高得吓人,甚至导致很多村落逃难、很多驿站荒芜。

但是在预算要砍掉的树时,官员在乎的只是苍白的数字:考虑到损耗,要比李善德预计的多砍10倍的树。

这就是真相:在他们眼中,那些都只是数字罢了,是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代价”。

不过,李善德算是保住了命,而且升官发达过上了好日子,甚至连长安的房贷都被悄悄免除了——毕竟他有了“靠山”杨国忠。

在运送过程中,更丑陋的还有部门之间的拆台掣肘,宦官与杨国忠之间的争权夺利,让李善德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危机。

到最后,历尽艰险的李善德,终于将最后一坛荔枝送到了长安,刚好赶上贵妃诞辰庆典。

杨国忠笑了,百官都荣耀了,李善德也发达了。

唯独百姓,遭殃了。

各级层层加码的目的不仅是运送荔枝,更是要通过加码来敛财。杨国忠个人就敛财两万贯以上,地方官员也都是盆满钵满。

《长安的荔枝》:官员日子一好过,老百姓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算下来平均一颗荔枝的成本是100贯。100贯,是一户普通人家10年的收入。

而李善德辛苦近二十年贷款买的房子加利息是392贯,也就是说4颗荔枝就等于长安的一套房子。

也难怪当杨国忠们谈及建设“锦绣长安”时,李善德质问道:“锦绣长安,到底是谁的长安?

影片最后,安史之乱爆发,我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不是因为朝廷受到了教训,而是因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杨国忠还计划将运送岭南荔枝的项目作为每年的常规项目。

一想到这,我就不禁倒吸一口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