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电影《你行!你上!》是典型的姜文式电影风格,并且一如既往的,聚焦于“赢学”叙事。概言之,姜文式的赢学,其实是中国式的赢学,强调主客观的辩证法——胜利建立在物质绩效和精神信念的对立统一之上。
《让子弹飞》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站着,并且把钱挣了”,是姜文式赢学的集大成表达。在乱世,如果只有一把枪,能赚钱,但得在山里去赚,躲躲闪闪;如果拥有县长的惊堂木,也能赚钱,但得跪着。但是,如果拥有枪,还有县长的惊堂木,则可以站着把钱赚了。事实上, “枪杆子里出政权”,既强调武器的批判,也强调批判的武器,只有物质和意识统一时,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你行!你上!”是一个肯定句式,“你行!”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客观事实判断,钢琴天才有实力,当然是行的;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意思是说有实力,再加上努力,肯定行的。但如果再加上“你上!”,则可以理解为客观实力外加努力,遇到了机会,便责无旁贷,需要去迎接胜利。如此,一个人要成功,其实是综合了天赋、运气以及努力等各种主客观条件。
如果从隐喻的角度阐释,《你行!你上!》与《让子弹飞》是一种呼应,甚或说是历史叙事的延续。《让子弹飞》讲述的是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不难看出,一批有觉醒的志士仁人,其实已经找到了革命胜利的法宝。只不过,“站着,并且把钱挣了”这一颇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先进理论,还只是掌握在少数先锋队手里,绝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盲目崇拜”或“眼见为实”的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理解水平上。
因此,一批先觉哪怕带领普通大众取得了小胜,但也很难说大众理解了革命胜利的方法论,骨子里面人们还是迷信传统的一套,跪着不起。在这个意义上,革命必然是有挫折的,也是要经历过迷惘期的。只有普通大众也接受了科学的方法论,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赢学理论的时候,革命才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你行!你上!》是郎朗的自传电影,但朗朗坦言,他和他父亲只是饺子皮,饺子馅是姜文的。在我看来,郎朗自传只是为姜文式赢学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表达对象。只不过,这个故事载体,实在是奇妙。在过去的几十年来,钢琴可谓是中国城市家庭教育的重要“赛道”,无论有无天赋,家长已经把钢琴(才艺)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有机部分,希望自己的子女超过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已经是一代“新人”,他们在成功学上,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哪怕是普通人,他们没有跪倒,没有认命,而是已经觉醒。这一代国民,已经和《让子弹飞》里的群盲,简直是有天壤之别,一代新人换旧人。姜文在接受访谈时讲过,他的父辈是一个非常有自信的一代人,不信邪,不气馁,靠自己的努力建设新中国。想必,“站起来了”是姜文电影风格中始终存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物质基础。
《你行!你上!》想必在说一件事,在一个已经“换了人间”的世界里,人们没有理由不去赢。当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加入“鸡娃”的行列时,我们除了反思内卷的负面作用外,更应该关注“鸡娃”背后的赢学思维。这一思维在于,新世界还是靠实力说话的,只要努力,便有机会;如果有点天赋,普通人努力是可以逆天改命的。
郎朗是一个八零后,这一代人可以说是中国上升期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凭借高考扩张、经济腾飞,实现了整体上升。城市的八零后可能提前背父母“鸡娃”,但对于大多数农村八零后而言,他们没有被“鸡娃”的经历,却也凭着努力奋斗出人头地。
当然,无论是否“鸡娃”,个人的成功始终是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基础之上。《你行!你上!》看上去是个人(郎朗或朗爸)英雄主义的胜利叙事,但无不显示着集体主义的成功。如果没有朗爸郎妈的通力合作,很难想象普通家庭的小孩可以在旷日持久的教育里胜出,这是家本位文化的胜利。如果没有单位的支持,甚至是其他若影若现的社会支持,如老师们的付出,同事和邻居的帮助,甚至是公安局这个行业“同袍”的帮助,以及全社会的理解,也很难想象天才少年会肆意成长,这是集体主义制度的胜利。
电影里没有出现国家和民族的符号,但是,《黄河大合唱》《浏阳河》乐曲的出现,却也在社会主义国家荣誉和民族自信的影响。这两首歌,一首激昂,催人奋进;一首则抒柔,抚慰人心,它们代表着中国精神的两面。
姜文式赢学的可贵之处是,其电影始终充满着精神胜利法的味道,却始终讲绩效、讲科学。正如郎朗的成功,他没有将之拍摄成是天才钢琴家的自传电影,而是将主人公设定为郎爸——这个可以链接家庭、单位、城市、行业、国家等集体主义载体的人。因此,唯心主义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不存在的,个人的成功,总是建立在那些或明或暗的社会支持基础上。
姜文式赢学的道理,藏在一个长者,也是一个智者的名言里:“一个人的命运既要考虑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这是制度自信,也是方法自信。
对,就是那个历史的进程。和《让子弹飞》里的旧社会,人们还在需求摆脱封建束缚,争取民族独立相比,《你行!你上!》已经换了人间,人们已经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只不过,这句口号本来是中国足球喊出来的,可惜的是,喊口号的人最拉垮,而没怎么喊口号的硬核科技,却在突然之间走上了世界舞台。用钢琴这个隐喻,很可能是在做一个反讽:中国的硬实力已经不需要证明了,软实力还需要证明。
钢琴、足球等软实力,如何证明自己呢?是依靠硬实力说话,自力更生长期努力,实力到了,便责无旁贷;还是依靠被西方认证过的“大师”引介,甚至于依靠市场买办的“操作”,永远寄人篱下?
客观上,郎朗的成功绝非偶然,除了集体主义传统外,更重要的是它遵循了中国人的奋斗逻辑。一个人不管条件好坏,就问你服不服输,努力了没有。正如郎爸每次在比赛时和郎朗的交流时质问的,“你是害怕,还是紧张?”如果是紧张,那是技术问题;如果是害怕,则是认识问题。
简单而言,一个人如果在心里站起来了,其成功可能还要看运气;但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每个人都站起来了,大家都在努力,“只争朝夕”,一代人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条件,那么,胜利就是必然的。
在这个意义上,《你行!你上!》也可以作为一个普通的励志电影来看。在隐喻层面上,它可能是在解释压缩式现代化成功的制度奥秘,关于国家和民族崛起的故事。但在一个正常故事里,它可能是在为“鸡娃”辩护,告诉人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尤其是在面对看似不可战胜的强敌面前,没有理由躺平,更不应该跪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