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杀」糊弄了谁?

「默杀」糊弄了谁?

「默杀」糊弄了谁?

看完《默杀》的第一感受是愤怒的,觉得导演在把我当小孩糊弄。

情绪稳定下来后想了又想,还是得客观点、全面些看问题。

一定会有部分观众,觉得《默杀》很带劲。好看、爱看。这部分观众的特点该是平日里不太看电影。所以,当看到这样一部“应有尽有、高潮不断、奇观尽显”的《默杀》,会觉得好看,是情理之中。

「默杀」糊弄了谁?

反之,但凡稍微有点阅片量的观众,大抵都难以接受《默杀》。

那就先来聊,为什么会有观众觉得《默杀》好看。

作为一部由校园霸凌引起的复仇电影,《默杀》全片充斥着尺度颇大的暴力镜头。

单是直观的视觉层面,其尺度之大,在在国产院线片里,称得上罕见。

比如两场校园霸凌戏份。用胶水将少女糊在墙上,涂抹在她全身;将玫瑰刺头冠硬扎进女孩头里,逼她喝头发水。

「默杀」糊弄了谁?

再比如接连不断的血浆狂飙戏,锤子爆头、玻璃碎片扎脸、钉子戳进手掌、木棍戳肉、刀片割喉等等。

放到有分级制度的地区,《默杀》至少是个限制级影片。

于是在部分观众眼里,在国内院线看到这种“狂下猛料”的电影,自是深受震撼,大夸特夸。理解。

至于故事层面,对这部分观众来说《默杀》则是会给予他们超值感。

「默杀」糊弄了谁?

《默杀》涉及的元素不可谓不多,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导演把平生看到的坏事恶人都一股脑塞进了电影里。

性侵幼童的兽父、安嘉和般的家暴男、虐待女儿的母亲、霸凌同学的学生、收好处的黑警、作伪证的“老好人”、偷拍狂魔、猥琐的校长、麻木的老师、复仇的父亲······

花一份钱,看N部犯罪片,嘿!真值!

所以,如果是接触电影不久的观众,突然脑袋里灯泡一亮,起了去电影院看部电影的念头,那么《默杀》的确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默杀」糊弄了谁?

那么问题来了,另一部分观众呢?对喜欢看电影、喜欢看好电影的观众而言,《默杀》适合他们看吗?

这就回到了文章开头我的观点,看完感觉在被导演当小孩糊弄。

《默杀》的类型一栏,写的是悬疑、犯罪。

先说悬疑。

《默杀》的悬疑,一塌糊涂。

影片的悬疑全部浮在表面,连我这种自认不配看悬疑烧脑片的人都能一眼窥到真相。

「默杀」糊弄了谁?

试举三例。

其一,开场张钧甯扮演的母亲李涵,看到女儿小彤遭遇校园霸凌,心疼不已。

接下来,几个欺负过女儿的女孩挨个被穿着雨衣的神秘人击杀。

观众心底会起疑问,神秘人是谁?紧接转场,李涵穿着同款雨衣出现。

这能是李涵吗?下午女儿被欺负,晚上当妈的就去报复杀人了?

如此的故布疑阵,未免也太低级了些。

「默杀」糊弄了谁?

其二,太过刻意的故弄玄虚。

又是穿着雨衣的神秘人。警察和李涵追了半天,追上了,结果和案子八竿子打不着,是个偷拍狂。

偷拍狂也就罢了,还硬要给这种龙套加一些毫无必要的身份关系。原来偷拍狂竟是吴镇宇扮演的警察之子。

所以呢?我以为后续这个身份会有什么特别之处,结果是压根没有。完全为悬疑而悬疑。

「默杀」糊弄了谁?

其三,关键信息的过早露出,让影片时长刚过半就真相大白。

银幕内外,根据已知线索,所有人都在好奇,到底谁才是杀害了几个霸凌者的雨夜屠夫。

此时警方介绍王传君扮演的学校修理工林在福时,来了这么一句台词“他的女儿之前在学校意外死亡”。

得,后面都不用看了。凶手肯定是这林在福了,为女儿报仇呗。后续果然如此。

如此关键信息,至少也应该是一番调查,“什么?!林在福还有个女儿!”,接着慢慢揭开当年的案子,遵循一个基本的故事逻辑,而不是像本片这样,随意就透了底。

「默杀」糊弄了谁?

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最终的真相不是靠调查、推理出来,而是纯靠凶手的回忆,向观众还原真相。

悬疑?不存在的。

所以,与其说《默杀》的部悬疑片,不如说这压根是部惊悚片。

因为它到处都是一惊一乍的jump scare,把低级惊悚恐怖片那套硬是套了过来。

「默杀」糊弄了谁?

还是用一场戏举例。李涵溜进林在福家里。

刚翻进去,惊恐的BGM突然响起!原来是头顶的感应灯泡亮了,还是红色的。

没走两步,又是突然的惊恐BGM!李涵看见一张脸!原来是镜子里的自己。

再来,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回来了!李涵赶忙钻进床底!

接着,突然惊恐的BGM!林在福的钥匙掉到了床边地板上!

没来由的,看到这一场戏时,我突然想到曹云金模仿郭德纲的一句台词

“你死不死啊!”

「默杀」糊弄了谁?

如此故弄玄虚、一惊一乍的电影,说它是悬疑片那真是丢尽悬疑片的脸面。

下面再来讨论它的另一个类型,犯罪。

看得出导演的野心很大。什么都想拍,什么都想要。

就像上文所提,巴不得把他能想到的所有犯罪元素都融入进去。

如此一来造成的极大缺陷就是,影片太失真。像是给影片加了一堵墙,将观众隔绝在外,难以入戏。

影片的故事其实相当简单明了,父母为遭受校园暴力的孩子报仇。

可最后既要也要,愣是搞成了大杂烩,做了一锅浆糊出来。

「默杀」糊弄了谁?

原来母亲有问题,原来继父也有问题,原来校长有问题,原来老师也有问题,到最后,啊!?连孩子都有问题!?

影片到了尾声,一度成了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的存在,愣是要给所有人物都加上BUFF。

至此,《默杀》已经不能称之为一部依托于故事的电影,而分明成了一部一味堆砌犯罪元素的畸形产物。

由于想表达的太多,家暴问题、性侵问题、职场骚扰问题、校园霸凌问题、阶级压迫问题······

「默杀」糊弄了谁?

全片所有的人物都成了完成导演表达的工具,每个人都不再是人物、角色,而成了一个符号、载体。

观众不会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共情,导演所有的表达都成了空中楼阁。

好似在导演的心中,观众都是不带脑子的,给什么就信什么,不配看有深度的东西。

说句不好听的,《默杀》这种拍法,很显然导演压根就没把观众当做是和自己同一水平线的人。

堆元素堆就完事了,他们懂什么啊?

「默杀」糊弄了谁?

导演的这种自大,到影片最后,甚至已经成了一种癫狂。

车辆在高速疾驰过程中翻车,翻了又翻,车子已然是报废状态。结果女主李涵没事人一样从车里冲出来,跑到林在福车里要将他剁了。

詹姆斯·邦德都没这么离谱。

最后还想再多提一句,作为一部失败的悬疑犯罪片,《默杀》的喜剧元素倒是让我切实获得了乐子。

蔡明老师登场的几分钟戏份,十足是让我笑出了声。

「默杀」糊弄了谁?

虽然蔡明老师如今在春晚上喜欢玩尬的,但摸着良心说,《默杀》里老牌笑匠的功力真不是盖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不如蔡明老师登场的三分钟戏份,那还当什么冤大头花元子去看电影?

我图什么?图免费空调吗?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