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益一家的合照)
在这个强调“大女主”剧本的时代,90后的尤益拿到的似乎是一张“反向牌”:生活在二线城市,没有光鲜亮丽的职场title,而是四个孩子的全职妈妈。
这样的选择,在同龄人眼中或许显得有些“想不开”,她的亲生母亲都曾因为不理解,做出了激烈的反对举动。但走进她的生活,完全没有“一地鸡毛”或苦情牺牲。她是一位善于“找方法”的妈妈,从职场人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位非常合格的“项目经理”,能在繁杂的琐事中理出头绪,更难得的是,她拥有一份极好的心态,真心享受着这份热闹与充实。
一、坚定的四孩选择
尤益是一个91年出生的普通女性,18岁高中毕业就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学历和阅历的起点都显得普普通通。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位79年出生、比她大整整12岁的“学霸”大叔——1997年高考差4分考上清华,后被东南大学录取,如今是一位资深的培训机构老师。
这对学历背景反差巨大的夫妻,精神上竟有了深度的理性互补。早年丈夫被易富贤《大国空巢》里详实的人口数据打动,两人婚前就达成了多生孩子的共识。可当尤益真的决定在二线城市做四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时,这份规划却撞上了现实阻力,最激烈的反对来自她的亲生母亲。母亲没法理解女儿“年纪轻轻就围着锅台转”,在她怀老三时,气冲冲地向计生委实名举报了自己女儿超生。就这样,尤益一边面对至亲的疏远,一边也在承受着同龄人的不解与嘲笑,各种辛酸难以描述。

(四个孩子的合照)
但尤益内心非常自洽。她坦言,论相貌、学历还是身高,自己都是茫茫人海中一个没有特长的普通人,如果按照常规的人生路径,她可能一生都默默无闻。但正因为养育了这四个孩子,她跳出了舒适区,去学习、去规划、去成长。她不仅收获了四倍的亲情,孩子们还成了她连接外界的“超级触角”。孩子们在不同的年级圈层,所以她拥有一个硕大的家长群体和学校网络,这些关系互相交织,织成一张大网,让她始终保持着活跃的社交,从没觉得孤独封闭。因为“四孩妈妈”这个特别的身份,她得到了很多关注和社交机会,同时提升了自我。
二、每个人都有价值
全职妈妈最容易陷入的困境,往往是觉得“手心朝上”没底气。但尤益没有把“男主外女主内”看作是依附。丈夫是资深培训讲师,时薪很高,负责撑起家里的经济;她时间灵活,就专心把后方打理好。为了不被琐事占满时间,她会请小时工来做保洁这类重复劳动。她很清楚,请保姆不是“偷懒”,是为了省出时间,去做孩子教育、家庭规划这些更有价值的事。丈夫也特别尊重她的付出,两人会定期开“家庭复盘会”,夫妻俩一起商量家里的大事小情,就像两个合伙人在用心经营一家“幸福公司”。

(丈夫与孩子们的合照
尤益的观点很通透:“丈夫在外面打拼很辛苦,他需要理解和休息;而我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精打细算每一笔开支,也是在创造价值。” 这种关系里没有谁高谁低。她自己虽然没有直接领工资,但通过辅助丈夫的事业、规划家庭资产,她同样“挣”到了这份家庭财富。
三、养娃要用心更要有方法
带四个孩子,听起来就很混乱。但尤益非常聪明的效仿了企业管理的方法,给家庭制定了一套“80/20法则”:她将80%的重复性事务(如接送、做饭、保洁)全部流程化,交给小时工阿姨或按既定表格执行;而将自己20%的精力,放在“关键点”上——比如孩子们突发疾病的处理、情绪崩溃的疏导、以及教育规划的调整。
她说支撑她这么做的,是民国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养花、养草、养禽、养畜都要有专门的学识,何况养孩子!”,在她看来,教育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能参与到塑造生命的事业中,是一种荣幸。

(孩子们棋局对弈的瞬间)
家中四个孩子从小学习围棋,但这不仅仅是特长班,是尤益用来磨练孩子心性的工具。“有一次孩子输了棋,抱着棋盒不肯撒手,我就劝他认输。”尤益回忆道。为了让孩子真正理解“输得起”,毫无基础的她逼自己从零开始学,甚至陪着孩子一起刷死活题。 她用行动告诉孩子:“妈妈30岁了都能学会,你也可以。输了没关系,关键是每天坚持。”在这个过程中,她把孩子教得自律,自己也从未停止成长。在带娃的缝隙里,她考取了育婴师证、幼师证,最近甚至还在备考小学数学教师证。
四、她眼中的生育焦虑
作为一个已经完成生育任务的“90后少数派”,尤益没有停留在个人的“小确幸”里。她认为,许多双职工家庭“不敢生”的核心困扰,在于“人力”的紧缺。“不管生几个,家里必须有一个成年人,专门承担起育儿‘专职劳动力’的角色。” 然而在当下社会,双职工模式往往是维持家庭运转的基本配置,很少有家庭能“奢侈”地抽出一整个劳动力全身心投入育儿。如果国家能在政策层面弥补这一“人力缺口”——例如提供相当于一个成人劳动力的经济补贴,或许才能切实缓解家庭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更有底气地把生育提上日程。
除了现实层面的制约,尤益也注意到同龄人中出现的“观念危机”。当下网络上流行“不婚不育保平安”的说法,但她认为,很多人并未真正想清楚自己所要的生活,而是陷入另一种盲从。“大多数人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却很少深入思考不婚不育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这位90后妈妈说,公众讨论应更多提供理性引导,“随大流”或是“做自己”,都要让年轻人有充分思考的机会。
点击收听完整播客音频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第七期:
第八期:
第九期:
我们正在寻找多孩家庭和多孩妈妈
如果您愿意分享
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如入选对话嘉宾
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