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我头上有犄角,身后有尾巴,谁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

1992年六一儿童节,一部名为《小龙人》的电视剧支配了中国孩子放学后的夜晚。

它的两首主题曲,不仅飘荡在放学的路上,也刻进我们那代人的童年记忆。

这部《小龙人》,大概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穿越+玄幻剧。

这部看似天真奇幻的电视剧,却成了80后心中的第一道伤口。它用“找妈妈”这个最扎心的由头,让一群孩子,在字都没认全的年纪,提前品尝到了什么叫“空有盼头”的滋味。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一、奇思妙想泡泡糖

说起《小龙人》的片头,简直酷炫至极。

繁星点点的夜空中,一颗闪着白光的小星星突然化成一条龙。龙原地就幻化一个绿头发,长犄角,穿着红肚兜的小男孩,身后有尾巴的小男孩,

那就是当年的顶级偶像--小龙人。

在今天看来,当年“五毛特效”相当落后,特技手法也显得过于拙劣。

但是,当年的我们信的那叫一个死心塌地。

在那个物质匮乏,想象力丰富的年代里,孩子们会把椅子当作马来骑,把棍子当作枪来射击,披上床单当大侠。屁股底下夹枕头就是龙尾(请读YI三声)。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小龙人》太懂我们了。它把故宫里的一座玉雕,化为闯入现实的“小青龙”。

翠翠婆婆更是把小卖部的泡泡糖,变成了上天下地的“穿越神器”。

“”龙队四人组“,每人吹出一个足够大的泡泡,就能飘到天空,然后穿越到各个时代。

虎皮鹦鹉就是当年的“小卖部带货王”,它不仅为“”大大泡泡糖“”一度成为零食的霸主地位,并且在所有的小学校园中引发了“吹泡泡大赛”。

你要是只会咂摸泡泡糖的甜味,而不会吹出泡泡,那就是“苯“的代名词。

当年不看成绩,不看家境,小学生公认的“大佬”,江湖地位仅凭三种绝技。

打面包能赢一厚沓的,打弹珠能一穿三的,吹泡泡糖比脸大的。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当时邻居有位大哥,凭借能吹出双层的泡泡的“口技绝活”,一度成为附近几个村的“孩子王”。

时至今日,偶尔嚼个口香糖,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吹个泡泡。

这就是肌肉记忆,童年练就的神技。

二、龙人找妈妈

电视剧《小龙人》的情节线索极其单一,全片都是围绕小龙人找妈妈展开的。

妈妈是巨久不衰的主题,是从来都是孩最在意的。

小孩子嘛,谁不依赖妈妈?谁不黏着妈妈抱? 再加上当时学校组织,看过一部更虐的电影《世上只有妈妈好》,“找妈妈”这个主题一下子就把我们拽进了“追剧”的坑里。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这部神话儿童剧,如今看来就是一部“神话公路剧”。

为了帮小龙人找妈,几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孩子们组成冒险团,从东海跑到远古,从大漠走到雪山。

一路上危险不断,有些画面至今都是不少人的“童年阴影”。

但是,我们就是放不下。每天放学后,准时准点,蹲守在电视机前。

因为所有孩子和小龙人都怀着同样的信念,一定要看到小龙人找到妈妈的那一天。

可惜,希望一次又一次被燃起,又一次次被熄灭。

小龙人先后找到了“白鸽妈妈”、“龙女妈妈”、“女娲娘娘”、“雪山神女”。

真正把小龙人搂在怀中,亲口承认,让他感受到母亲温暖的,就是最后的雪山神女。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不幸的是,每个妈妈都活不过半集。我们整整追了一个暑假,整整52集的铺垫啊。

让小龙人和朋友们吃了那么多苦头,栽了那么多跟头,

每次都觉得,“这次对了”。

每次都认为:“就是她了”。

不到20分钟,妈妈又没了。

大结局那天,凡是追剧的小伙伴们都失望了。

我甚至听见邻居那位吹泡泡糖的大哥,哭着喊着要砸烂家里的电视。

那种失落劲,就好比,你攒了一个假期的零花钱,买了整整一箱的“小浣熊干脆面”,里边居然找不到一张水浒卡片。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三、《小龙人》伤了一代人的心

长大后,我们都看过《大话西游》,对至尊宝、紫霞的命运可以感同身受了,也懂得了什么叫“爱而不得”。

当年看《小龙人》时,我们才几岁啊?

《小龙人》的编剧以成年人的冷静视角告诉你:你最想要的永远得不到,你拼命付出的最终都会落空。

特别是在剧情的最后一章,小龙人摔得头破血流,找到宝瓶神女,用自己宝贵的“龙角”换来了神水,浇在雪山神女头上。

结果,神女妈妈变成巨大的山峰,托起了月亮。

为了托举事业,不要孩子?

果然,事业心最重的妈那就是:珠穆朗玛。

来跟我唱,预备起:

珠穆朗玛,珠穆朗玛,

你高耸在人心中,你屹立在蓝天下。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很多守在电视机前,一集不落追到最后的小朋友,还天真地等着导演兜底,好歹最后小龙人分配一个妈。

哪怕长相怪异的“鹦鹉婆婆”,当小龙人的“养母”,好歹能落个北京户口不是。

可是,编剧偏不。

他们非要用一种极其崇高,极其哲学,就是不接地气的办法告诉小观众:山川是你妈、河流是你妈、大地是你妈。

即便你经历九十九八十一难,你也找不到那个一个真实的,温暖的,可以拥你入怀的妈妈。

境界高,道理牛,可是对于一个千里寻亲的孤儿,对于一个只想让妈妈抱抱的孩子来说,太虐心了。

珠穆朗玛,主母浪吗?

四、再见了龙人

后来《小龙人》停播了,看懂的大人们不忍让孩子们再喝这碗“毒鸡汤”。

如果你了解1992年的社会环境,就会发现《小龙人》怎会有这样的故事逻辑。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下海潮,出国热”,改革春风吹满地,也带来了一种“寻而不得”的集体焦虑。

它不仅仅出现在儿童剧里,也整个社会上弥漫。

我们努力前行,却不知道方向,

我们渴望回归,却找不到归路。

这种焦虑和迷茫,出现在一部儿童剧中,反而更加刺痛。

因为孩子对母爱的渴望是最本能,最真实,最不容敷衍的。

时隔30年,当年《小龙人》的孩子,现在基本都当了爸妈。

的“小龙人”长成了“天龙人”,更多的,活成了普通人。

《小龙人》停播的真相:小时候看不懂,长大后才明白的人生

我们回头再看这部剧,就会明白,它或许是我们最早接受的“成长教育”。

每个孩子都像是小龙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我们的龙尾消散了,龙鳞不见了,龙角被不断磨平,最后还拐骗了。

编剧在我们才4岁多的年纪,提前让我们感受到了40岁的人生的滋味。

它悄悄地告诉我们:生活并不是童话,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真爱往往求而不得。

这些成人世界不忍卒读的真相,这部剧它提前一股脑全说了。

如果我们给孩子听这首歌,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会换个结局:“小龙人最后找到了妈妈,现在他就躺在妈妈的怀里,听她讲故事呢”。

真正的人生智慧,是我们经历坎坷之后,依然愿意把温暖,希望教会他们,如何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