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可谓是一个奇人。
在扶贫王庙村的故事里,有人为利谋生,利尽则人散;有人为志而来,期待以义换义。
而丁元英,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他既不图名,也不图志,只是出于本心,想要助王庙村脱贫,打造一个神话。
最终,图利的把路越走越窄,助人的面前一片坦途。
作家巴金说道:“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本质上就是思维境界的差距。
斤斤计较者,困于方寸之地;甘于奉献者,终得广阔天地。
你的格局,决定了自身的走向,也划定了人生的层次。
1
层次越低,越利己
古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生在世,境界高低,往往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格局上。
层次低的人,往往被困在“我”的方寸之地。
目光所及,只有眼前蝇头小利;心中所念,无非个人得失安危。
以为占到了一时便宜,却不知早已输掉了长远的口碑与人缘。
晚清一位名臣曾有位门生,被派往地方任职。
此人聪慧过人,却总爱占人便宜。
在任期间,他常以各种名目克扣下属俸禄,还将朝廷拨付的工程款项中饱私囊。
起初,他确实捞到不少好处,置办了良田美宅。
后来朝廷派钦差巡查,发现他经手的工程偷工减料、漏洞百出。
在查证过程中,那些曾被他克扣欺压的下属纷纷站出来举证。
最终,此人不仅被罢免官职,更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有句话说得很好:“人生所有的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低层次的利己,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短视。
占的是一次小利,丢的是别人的信任;争的是一时得失,耗的是自己的口碑。
把利益握得太紧的手,终究抓不住更珍贵的机缘。
人心是相互的,若只想从别人身上索取,别人自然会对你敬而远之。
懂得慷慨待人,前路才能越走越宽广,人生方能行稳致远。

2
层次越高,越利他
《季羡林谈人生》中写道: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高层次的利他,从来不是无私的牺牲,而是共赢的智慧。
你帮别人解决了难题,别人会记在心里;你为社会创造了价值,社会会给你回馈。
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他们把目光放得长远,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在湖北嘉鱼,质朴汉子吕永红用一碗粥、一份饭,十多年如一日地守护着城市的清晨。
2019年,他拿出3万元积蓄,开办了第一家免费"爱心粥屋"。
每天凌晨三点,吕永红准时起床,生火、淘米、熬粥、蒸馒头,只为让早起劳作的人们能喝上一口热粥。
几年来,这份看似平凡的善意已累计服务超过13万人次。
此后,吕永红又创办"幸福食堂",专为老年群体提供营养可口的餐食,并推出阶梯式优惠政策,年满90岁的老人用餐全免。
有人问他图什么,吕永红只是笑笑:“只要还有人早上能喝到粥、觉得心里暖,那我就值。”
这份无私的爱与责任,在温暖了众人的同时,也拓宽了他生命的厚度。
世界这片山谷,你喊出什么,就会听到什么样的回声。
当你心里装着别人,别人的心里才会为你留下位置。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成就别人。
他们明白,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为自己铺就了更宽广的道路。
跳出“小我”的局限,方能在成就“大我”的过程中,最终也成就自己。

3
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
毕淑敏说道:
“一个人活着,要使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而且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幸福多一点。”
利他并非多么宏大的举动,其往往藏在日常的小事里:帮别人指个路,给陌生人让个座。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积攒起来,最终会变成福运回馈到自己身上。
明代有位大臣年轻时,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
当时他还是个穷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盘缠用尽,饿倒在郊外的一座破庙里。
庙里住着一位老乞丐,见大臣衣衫褴褛却手不释卷,便将仅有的一个馒头分他一半。
大臣感激不尽,许诺日后必定报答。
老乞丐却说:"读书人不必记挂,他日你若为官,能善待百姓,便是对我最好的报答。"
多年后,大臣官至高位。
有一次巡视灾情,见灾民流离失所,他立即想起当年那个救命的馒头和老乞丐的话。
他不仅开仓放粮,还自掏腰包设立粥厂,救活了数万灾民。
更巧的是,在赈灾现场,他竟遇见了当年那位老乞丐。
原来老人因家乡受灾,被迫流落至此。
大臣当即将其奉为上宾,以厚礼相待,奉养老人安度晚年。
禅语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与人方便,付出的也许只是一点时间、一点力气,但在他人那里,可能就是雪中送炭的恩情。
这世间最美的循环,就是善意滋养善意,温暖传递温暖。
此刻给出的方便,正是在为未来的自己,预留一条最宽阔的退路与坦途。
佛语有云:“内修外化,从心而变。”
行走于世,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
从利己到利他,是境界的升华;从索取到付出,是智慧的觉醒。
当你开始为别人着想时,世界自然就会变得宽广。
因为最高明的处世之道,莫过于成就别人,顺便成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