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初夏,南京干休所的院子里树影交错,蝉声正响。李传弟把一份发黄的《军事学术》杂志递给爱人梁泉,薄薄几页上密密麻麻的铅字写着《豫东之战》三十万大军鏖战中原的细节。那晚,两位老兵文工出身的退休干部商量到深夜,决定把这场战役拍成电视剧。

动机很简单:时代在变,可在广播体操声中长大的新一代,对豫东战役几乎一无所知。李传弟觉得,银幕比纸面更能让人“看到炮火”。可夫妻俩都是舞台剧老手,对军事调度却是门外汉,“老李,你的文字火药味不够”,梁泉半开玩笑的话把难题摆在了桌面。
剧本得有支撑。杂志上那篇《豫东之战》的执笔人王希先,很快成了目标。王当年是粟裕的秘书,资料烂熟于心,还参加过战役第一阶段。更关键——他懂怎样把回忆变成画面。李、梁二位翻遍通讯录,硬是找到王希先在总参的座机。电话里,李传弟直说来意,王希先沉吟数秒,只抛下一句:“先把初稿带来再谈。”
初稿拿到手,他边看边圈出十几处漏洞:兵力数字与档案不符、行军路线与地形不合、参战部队呼号错位。“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梁泉后来回忆。整整三个月,三人围着一张旧地图抠细节,甚至连开封城外哪一处麦田可以埋设迫击炮都反复推演。

剧本修成,可拍剧需要钱。那年军队财务管得紧,文化项目难批。李、梁跑遍了原华野四纵、六纵、九纵等老部队,大多婉拒。唯一的好消息来自第23集团军,凑出三万元。杯水车薪。王希先琢磨:必须请出更有分量的人。
他带夫妻俩登门拜见时任南京军区顾问的赵俊。赵将军躺在病床上,听完来意,挣扎着坐直,挥手道:“打仗我可以再上,可拍戏我出不了力,写信还能行。”当晚,两封亲笔信飞往24、28集团军,随后26集团军、舟嵊守备区也各挤出几万元。
尽管如此,预算仍差一大截。江苏省电视台此时介入,看中剧本潜力,决定整体投资。资金问题暂解,筹拍终于驶上正轨。接下来是顾问人选。最初大家都想到张震。张震当过《大决战》顾问,军中德高望重。然而张震翻看人物设定后摇头:“剧里有我,顾问就别我当。”
筹委会一时犯难。楚青得知此事,很快拍板:“请王希先。他写过战役,参与改编,又是亲历者,足够了。”这一句话,定了顾问。李传弟专程跑去南京梅园新村,把档案箱往王希先书桌上一放:“楚青同志点了名,您再推就不合适啦。”王希先苦笑,只能应下。
拍摄进度并不平顺。1992年深秋,摄制组在开封东郊重现铁军夜袭杞县桥。王希先与粟裕旧秘书谷楹蹲在监视器旁,一边看,一边小声交换意见。“这段炮声不够密,敌人不会冒头。”谷楹说。导演听后急喊停机,临时调来两门旧式山炮,夜里再补拍。
片场偶有摩擦也在所难免。年轻演员对战史生疏,台词说错番号时,王希先当场纠正;制片担心预算爆表压缩群演,他坚持“不能少一个连的排面”。有人打趣他较真,王希先只抛下一句:“对历史认真,就是对牺牲者负责。”
1993年春节前夕,八集电视剧《豫东之战》送审。军区老将们聚在小礼堂连看三天。散场灯亮,一位上校轻拍座椅扶手:“没白投钱。”同年,《豫东之战》先后拿下“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收视率甚至赶超多部商业剧。
剧成之后的花絮也颇耐人寻味。饰演粟裕的谢伟才已在《大决战》中塑造过将帅形象,二度披华野军装,他自己说“像回家”。而李传弟、梁泉两位老人拿到奖金,仅留下象征性少部分,其余全部捐给军区文化基金。
豫东战役本身处在淮海战役前夜,战略意义毋庸赘言。电视剧的成功,让许多中年观众第一次直观理解 “中野、华野协同”是怎样在泥泞的豫东平原中磨合成型的。也有人因为这部剧,把老父亲珍藏的军功章翻出来,讲起当年的急行军与夜壕战。

不得不说,拍摄《豫东之战》的过程,比观众看到的成片要艰辛得多。它之所以能落地,既靠退役老文艺兵的执着,也靠一群老兵之间质朴的战友情。用王希先的话总结:“当年一起扛枪,如今一起扶着那段历史站稳。”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