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近期最火的美剧,必须是这部《都是她的错》。
反转再反转的剧情直接引起了全民热议,开播后迅速爆火,仅仅两周豆瓣上就有5万多人标记的9.2分。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平凡的下午,女主玛丽莎像往常一样忙得脚不沾地。
负责接送儿子麦洛的保姆临时请假,一位幼儿园妈妈“珍妮”突然发来短信,说可以帮忙接孩子。
两人之前在家长聚会上聊过几句,玛丽莎也没多想,便默认对方可信。
但等她去短信提供的地址接人时,开门的是个完全陌生的女人。

对方既不认识孩子,也不认识珍妮。
她慌忙打电话、联系幼儿园,发现儿子的定位器被砸坏扔在停车场,彻底失联!
这一刻,五岁的麦洛消失了。

警方介入后,事情的第一条线被理清。
麦洛确实是被珍妮家的保姆凯莉从幼儿园接走的。
但诡异的是,珍妮当天请假,凯莉也失踪了。
幼儿园规定只有父母和登记过的保姆能接孩子,而玛丽莎家的保姆当天不在场,珍妮的保姆又突然卷走孩子,这场失踪案显然早已被人精心布局。

玛丽莎和丈夫职业体面、家境优渥,但也因此成了最可能被绑架勒索的目标。
警方认为对方随时可能打来赎金电话。
然而深入调查后,更多奇怪的细节浮出水面。

玛丽莎以为自己只是“工作太忙”,但怀疑慢慢转向了家里人:本该不认识凯莉的家庭保姆,她的信用卡消费记录却与玛丽莎丈夫高度重合;
丈夫自称在忙工作,却被证实有隐瞒行踪的情况;
连玛丽莎自己的疏忽,轻信陌生短信、不核实手机号来源,也被一步步摆到台面上,成了她无法逃避的自责。

与此同时,第二条线来到珍妮身上。
珍妮同样是职业女性,努力在家庭与事业之间来回奔波。
她在网上找到保姆凯莉,对方还有前雇主做背书,孩子也喜欢她,看似可靠。
但凯莉突然带走麦洛,让珍妮瞬间成了“雇错人”的罪人。

随着警方继续询问,珍妮的家庭问题也暴露出来。
她的丈夫每次都以“工作忙”为理由逃避接孩子的任务,却被她撞见躺在车里吃零食刷短视频。
家庭责任不断压在珍妮身上,让她成为另一个“错误中心”。

而凯莉,是第三条线。
她是整个事件中最神秘的存在。
精神状态不佳、过去混乱、对外人刻意隐瞒生活细节,是父母眼里的问题少女。
她为什么带走麦洛?是绑架勒索?还是另有深层动机?警方一时也无从判断。

三个女性,三个“错误”。
但随着剧情推进,剧集不断用闪回与调查细节暗示观众:真正的责任,并不是简单落在她们某一个人身上。
整部剧的反转与推进,都围绕麦洛的失踪延展开来,却同时暴露出更多隐藏的裂缝:家庭内部的不信任;婚姻里的逃避与冷漠;现代育儿体系对母亲的单向要求...以及社会结构对女性角色的隐性苛责。

孩子的失踪像一把刀,把所有人隐藏的疲惫、愤怒、疏忽、秘密全部切开。
最终,《都是她的错》抛出的最核心问题不是“是谁带走了麦洛”,
而是:为什么所有错误,都被推到女性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剧名叫《都是她的错》,它不是在指责她们,而是在讽刺这个世界的默认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