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熟悉的脚下。
作者| 冼豆豆
编辑| 晶晶
排版| 苏沫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发布初始时间:2025年11月19日
一碗冒着热气的菜肉馄饨,勾连着几代上海人的记忆。
在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中,老汪与素娟闲话家常,旁边的老式物件承载着岁月痕迹,粗瓷碗、蜂花皂、针织毛衣,温柔勾勒出浓郁的海派风情。

这部沪语电影近期采用分线发行方式,11月15日在上海、江苏、浙江包邮区率先上映,虽然排片率有限,却创造了超出预期的票房表现,成为继《爱情神话》后又一部引发关注的沪语作品。
这些针对特定地域和文化群体的小而美方言电影,或许能为电影市场眼前的困局带来一些启发和解题思路。
01
《菜肉馄饨》围绕晚年生活的老汪与成年自立的儿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展开,通过包馄饨、逛相亲角等日常琐事,细腻呈现了他们重新找寻生活意义的心路历程。影片汇集了老中青三代上海演员,用纯正的上海话演绎了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却又普适共情的温暖故事。

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方言电影早已有之。
2021年的《爱情神话》同样以上海为叙事空间,全片采用沪语对白,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观影热潮。数据表明,上海观众为这部电影贡献了最高比例的票房,占最终总票房的41.5%,充分印证了地域文化产品的强大吸引力。

在潮汕地区,方言电影同样展现出蓬勃生机。
2022年的《带你去见我妈》以纯正潮汕方言讲述外来媳妇融入潮汕传统家庭的故事。影片中地道的潮汕民俗与家庭伦理的细腻刻画,引发了潮汕观众的深度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在本地市场表现优异,更吸引了散居全国各地的潮汕人群观看,累计票房2374万,豆瓣评分7.4,成为方言电影成功突围的典型案例。

今年的潮汕方言电影《夏雨来》则展现了另一种成功路径。该片在今年8月上映,票房2800万,这个数据对于商业片来说不算什么,但《夏雨来》作为一部几乎没有宣发痕迹的小众电影,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拿下2800万票房,可谓跑赢了自己。
《夏雨来》通过深耕本土市场、辐射华南地区、影响全国观众的分层宣发策略,成功将潮汕地区人人皆知的特色喜剧转化为喜闻乐见的票房佳绩。

不过,并非所有方言电影都能顺利突围。同样由潮汕主创制作、取景潮汕的纯爱电影《草戒指》(2018年),上映后全国票房仅62万,与同类型成功作品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反差说明了方言电影不能仅靠地域特色取胜,更需要扎实的创作功底和鲜明的故事特质。
而成功的方言电影的共同特质在于,它们都深深植根于地方文化土壤,运用方言对白,融入地域民俗元素,精准面向特定地域观众,却往往能意外实现跨地域传播。
02
方言电影的成功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方言赋予电影独特的在地感,这种真实感与亲切感是很多普通话电影难以替代的。
在大城市漂泊的异乡游子,在影院里听到熟悉的乡音,看到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这种连接不仅源于语言本身,更来自语言所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体验。
精准的宣发策略则是这类电影成功的关键。多数成功的方言电影都采取了分层推进的宣发模式,先在核心文化区深耕细作,点映发酵口碑,再逐步辐射更广范围。通过地方媒体、社交平台和社群网络的协同传播,将电影上映转化为一场地方文化盛事,有效激发观众的地域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喜剧类型与普适情感的巧妙融合,帮助方言电影突破了地域限制。虽然方言可能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却能跨越语言藩篱。家庭关系、代际冲突、爱情与友情这些永恒主题,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让人共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优秀电影往往在地域特色之下,蕴含着普遍的人文关怀。无论是《菜肉馄饨》中的代际传承,《带你去见我妈》中的新旧冲突,还是《爱情神话》中的中年爱情,这些主题都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观众。而《夏雨来》通过喜剧外壳下对团结互助民族精神的弘扬,更是超越了方言本身。

03
《菜肉馄饨》选择江浙沪地区率先上映的方式,体现了电影市场细分化趋势的逐渐明显。这种发行策略使影片能够精准定位核心受众,避免与商业大片的正面竞争,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票房效益最大化。
分线发行背后的逻辑基础是,方言电影在特定文化区域内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以潮汕电影《爸,我一定行的》(2018年)为例,在潮汕地区多家影院排片比例高居榜首,甚至超越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在潮汕人聚居的广州、深圳,票房表现同样亮眼,广东地区贡献了4604万票房,占总票房比例97.8%。

这种鲜明的票房地域特征,既印证了细分地区市场的潜力,也揭示了方言电影的发展瓶颈。如何在深耕核心市场的同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更广泛的传播效应,是方言电影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对于影院经营者而言,分线发行提供了更多灵活性和可能性。根据不同地区的观众偏好和市场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排片和营销策略,有助于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精准化运营也是电影市场成熟发展的标志。
04
方言电影的意义远超出商业成功范畴,它们还承担着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社会功能。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地方方言面临着传承危机。年轻一代使用方言的频率和能力持续下降,通过电影这种大众艺术形式展现方言的魅力,实际上是在为方言保护贡献力量。
电影中运用的方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以上海话为例,诸多特色表达都蕴含着海派文化的精髓。这些表达在电影中的自然运用,既是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方言电影还为地方戏曲、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平台。在《菜肉馄饨》中,沪剧名家的参与提升了艺术品质。而《夏雨来》中展现的潮汕民俗生活场景,如英歌舞、红桃粿等,以及《带你去见我妈》中的拜神卜算,让外地观众得以窥见这些独特文化的一角。



从更深层次看,方言电影的繁荣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自信的提升。地方观众愿意为自己熟悉的文化产品买单,电影人敢于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述家乡故事,这本身就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体现。
05
虽然方言电影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
过度依赖地域市场是一个显著问题。多数方言电影在原生文化区表现出色,但在全国其他地区影响力有限。这种区域天花板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创作质量参差不齐是另一个现实挑战。部分方言电影过于强调地域特色而忽视了普遍性的艺术追求,导致作品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如何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同时提升艺术水准,是创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市场认知的偏差同样值得关注。一些投资者和影院经理对方言电影存在偏见,认为它们缺乏商业价值。这种认知偏差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限制了优质作品的产生。
然而,成功的方言电影为市场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真诚地打动一方人,自然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截至发稿前,《菜肉馄饨》的累计票房达到1498.4万,预测总票房已突破2000万,要知道,它上映仅5天(仅包邮区上映),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热门话题,市场大盘冷淡,在这么苛刻的前提下,这个票房成绩显得尤为可观。

通过精良的创作和精准的营销,方言电影完全可以实现票房上的成功。
真正的普适价值,或许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地域特色之中。电影人深耕自己最熟悉的土地,用真诚的方式讲述亲切的故事,这些故事反而能够超越地域,触动更多人的心灵。
当然,方言电影的探索之路还很漫长,但它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电影未来。在这个未来里,每一个地方的声音都值得被倾听,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看见。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联系邮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众号lD:siweidus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