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5天,电影市场才终于迎来一个单片单日票房能过亿的选手。11月14日,《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第一章猗窝座再袭》(以下简称“《无限城篇》”)登陆内地院线,仅在周五便取得1.17亿单日票房。

票房情况(图源:灯塔)
早在上映之前,《无限城篇》就以1.62亿的预售票房大幅刷新了影史进口动画电影的预售票房纪录。在上映后更是两天突破3亿票房,已经超越了去年引进的《间谍过家家代号:白》的总票房。
这部电影改编自吾峠呼世晴创作的漫画《鬼灭之刃》。此次《无限城篇》,是该系列在内地院线的首次亮相。

《无限城篇》海报(图源:豆瓣)
而纵观全球,内地市场目前累计票房的3.8亿(5376.3万美元),使其成为《无限城篇》的全球第三大票仓,排在前面的分别是日本和北美市场:《无限城篇》在日本本土的票房已经突破330亿日元,成为日本影史第二(冠军是它的前作《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而在北美,《无限城篇》以7000万美元的首映票房,打破了尘封26年的纪录,超越了1999年《精灵宝可梦:超梦的逆袭》的开画成绩,甚至已经成为北美票房最高的外语片。
要追溯它全球爆火的主因,不得不提到日漫全球化的长期积累。而《鬼灭之刃》本身精良的制作、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核有别于传统超英作品的特色,也是《无限城篇》走向成功的重要拼图。
不过,比起预售阶段令人震撼的票房数字,《无限城篇》在内地影市的命运,即便不考虑场外因素,也难执牛耳。猫淘双平台的AI预测票房自上映之日起,均维持在6亿上下,猫眼预测一度低于5亿。这比起《铃芽之旅》的8.07亿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增量观众仍是难以逾越的高山,而这恰好是内地影市越来越具备决定性的基本盘。
全球“实红”
《无限城篇》在全球范围内极为亮眼的首映票房,都共同指向一个数据——IP本身的热度极高,才能推动以核心粉丝圈层为主的首批观众第一时间走进电影院,创下首日纪录。
《鬼灭之刃》的主线和设定很好理解,容易吸引非二次元的核心受众:“鬼”以人为食,有能力的人类组建鬼杀队,目的是诛灭所有恶鬼。男主灶门炭治郎全家被鬼王鬼舞辻无惨所杀,只剩下变成鬼且能克制吃人欲望的妹妹,遂加入鬼杀队,一边杀鬼,一边寻找让妹妹变回原样的方法。

灶门炭治郎和妹妹祢豆子
“鬼”将人类变成同类的方式是给予血液,这一点和鬼的食谱一样,都和西方文化经典形象“吸血鬼”有相似之处,即使动漫背景设定在日本大正年间,也使欧美受众更容易理解整个故事。
动画本身制作精良,也是《鬼灭之刃》IP吸引受众的重要一环。Ufotable(飞碟社)原本就十分擅长大场面的摄影作画,在《鬼灭之刃》上更是展现了诚意十足的制作水平。电影中那个诡谲多变、复杂且压迫感十足的无限城,一看便知“经费在燃烧”。打斗场景也花费了足够的精力仔细雕琢,光是猗窝座的大招“破坏杀·终式·青银乱残光”就有5000张手绘原画。

动画内场景(图源:豆瓣)
《鬼灭之刃》表达的主题也足够具有普世性,能够引起全世界范围内观众的共鸣。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是,《鬼灭之刃》初代编辑片山达彦曾经表示,早期连载中给到他极大震撼的一个情节,是炭治郎参加鬼杀队选拔赛、击杀了最初的小BOSS“手鬼”后,满脸悲伤地握住它的手,为这个“敌人”哀悼。原作者吾峠呼世晴当时觉得这不太像是会在少年漫画中出现的镜头,还有些犹豫要不要保留,片山激动地劝说她:“绝对不能删啊!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主角!这才是炭治郎!”

炭治郎哀悼“手鬼”(图源:哔哩哔哩《鬼灭之刃》)
朴素的、善良的主角,袒露自己的脆弱,拥有悲悯之心,却坚定不移地挥刀战斗,成为了《鬼灭之刃》主角的不同之处。炭治郎与祢豆子的兄妹亲情、作为鬼杀队剑士的责任感、奋斗与成长,这些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鸣点,比复杂的世界观更容易被全球观众接受。
电影记者David Sims就写道:“炭治郎的魅力不在于像漫威英雄那样隐藏情感、炫耀力量,而在于他一边流泪、暴露弱点,一边前行,这样充满人性的力量。他甚至会对敌人表现出同情,这种姿态超越了单纯的劝善惩恶,撼动着观众的心。正因为如此,《鬼灭之刃》才会受到全世界的喜爱,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无敌的强大,我们需要的,或许是能体恤他人痛苦、拥有温柔之心的英雄。”
甚至片中反派的形象,也尽可能做到了多样。上六兄妹被“世道”逼上“变为鬼”这条路,本次《无限城篇》赚了不少眼泪的猗窝座,凭借惊人的意志支撑,被砍断头颅仍能战斗,但最终却因为回忆起了还是人类时那份守护的心情,观众也从那段悲惨而痛苦的回忆中,窥见了这个“反派”的懊悔与执念。
很多观众认为《鬼灭之刃》的剧情并不算新奇,但当它将这个关于守护与人性的简单故事做到“极致”,当你看到催泪桥段、却还是会被动画氛围感染而落泪时,它就已经足够触动所有人了。
搭上“日漫出海”的帆
除了动画本身的内容过硬外,《无限城篇》全球走红的背后,似乎指向的是北美观众对《宝可梦》《龙珠》等日本动漫IP的热情,正在被逐渐唤醒。

《宝可梦》《龙珠》海报(图源:豆瓣)
Fandango数据分析总监、Box Office Theory机构创始人肖恩·罗宾斯指出,《无限城篇》这样在北美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经过多年积累才达到如今的高度”。他表示“这种持续升温最终造就了开启终结篇三部曲的爆款级票房表现”,并补充说明动漫粉丝群体在北美持续扩张,尤其在Z世代和Alpha世代中增长显著。
这或许得益于流媒体的流行,与日本动漫业界长期在出海策略上做出的努力。
十年前,流媒体的蓬勃发展,吸引日本动画业界迅速抓住了这片海外市场。中国新番版权大战如火如荼的同时,Netflix宣布了它的全球化计划,虽然Netflix的主要目的是将流媒体业务推向全球,但为了打开亚洲市场,它也开始购买大量的经典IP内容,包括热门新番《进击的巨人》、经典IP《钢之炼金术师》HD版本等等。Disney+等流媒体平台也迅速成长,加入了版权购买的布局行列。

《进击的巨人》《钢之炼金师》海报(图源:豆瓣)
疫情的到来,增加了人们对于流媒体平台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被迫留守在家的人们需要更多的娱乐内容,但真人拍摄又陷入停滞状态,动漫作品的流行度显著提高。而《鬼灭之刃》的更新周期,几乎与新冠疫情重叠,动画本身恰好质量过硬,进一步达成全球走红的条件。
《无限城篇》在美国上映的影院数量超过3300家,东洋经济报道分析显示,《无限城篇》此次在北美打破票房纪录,关键就在于影院的覆盖范围。彭博社也指出,《无限城篇》票房的成功,主要体现了索尼旗下各公司的协同效应——索尼影视娱乐SPE打通了院线资源,而动漫流媒体平台Crunchyroll在动漫社区营销上做到了精准布局。
早期,Crunchyroll只是一个视频分享网站,用户可以上传盗版动漫资源,并制作英文字幕,到了2020年才逐步转型为版权平台。2021年,索尼收购Crunchyroll,促成其与日本Aniplex建立合作,Crunchyroll逐渐成为了二次元的“Netflix”。此次《无限城篇》上映前,Crunchyroll YouTube频道就首次24小时连播了《鬼灭之刃》全系列,为电影造势宣传。
《无限城篇》的“隐形天花板”
将目光移回内地影市,《无限城篇》一开始就很难达到如北美市场般的乐观预期。
与以往在内地上线剧场版的《名侦探柯南》《海贼王》等经典IP不同,即使《无限城篇》的设定和剧情人设并不复杂,也难以改变它的内容属性——它是一部接档《鬼灭之刃》动画主线的续作。
2024年播出的《鬼灭之刃柱训练篇》结尾,最大反派鬼王鬼舞辻无惨找到了鬼杀队首领的据地,首领产屋敷耀哉以自己为诱饵,在据地设下巨量炸弹的同时,邀请女鬼珠世和鬼杀队共同开发“把鬼变成人类的药剂”,削弱鬼舞辻无惨,并召唤全部柱级鬼杀队队员集结。而另一边的无惨也早早布局,通过他的下属鸣女的特殊能力,把鬼杀队队员全部拉入了自己的大本营,也就是电影中变化多端的无限城。

《鬼灭之刃柱训练篇》剧照(图源:豆瓣)
再往后,就是《无限城篇》三部电影,即鬼杀队打三位上弦黑死牟、童磨、猗窝座和最终BOSS无惨的故事。
这种接续TV动画剧情的剧场版创作模式,对于没看过或中途弃坑TV动画的路人观众,理解成本极高,在购票前天然形成了“观影壁垒”。很多在社交平台询问“没看过动画能不能去看电影”的网友,都收到了“要不还是去补一下吧”“最少看个解说吧”的评论。
反观多数在国内长青的日漫IP如《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等,剧场版均为独立故事。哪怕是去年上映的《间谍过家家代号:白》,也是一部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番外剧情,几乎不受TV动画观看的影响。

《名侦探柯南》《哆啦A梦》《间谍过家家代号:白》海报
加之《无限城篇》的引进与全球上映存在一定时间差,它的日本上映日期是2025年7月18日,在北美的上映时间(9月12日)也远远早于国内,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区也承接了不少影迷提前观影热情,导致有不少核心受众已经提前看过主要内容,削弱了影院观影的紧迫性。
另一方面,以往在国内创下日本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的影片,要么吸引路人,比如新海诚《你的名字。》这样受众精准的“类型片”;要么粉丝“为爱发电”,比如《灌篮高手》这样的“情怀大作”。

《你的名字。》《灌篮高手》电影海报(图源:豆瓣)
新海诚系列电影虽然是2D动画长,但也有很多非二次元核心粉丝,只是将其当作一部青春爱情电影。相比之下,《无限城篇》是更为纯粹的商业动画大片,主打热血战斗,对于看惯了3D动画电影的非动漫受众来说,吸引力终究有限。
核心粉丝方面,《鬼灭之刃》的正漫画早已在2020年结束连载,一切的结局都已经尘埃落定。虽然得益于IP大爆,在国内形成了稳定的粉丝圈层,但毕竟漫画已经完结了五年之久,粉丝的狂热期有所回落,加上它毕竟是2019年才开始播出的动画,受众圈层的年代光谱更窄,远远比不上《灌篮高手》那样有跨越20年的、一代人的情怀沉淀,最终在“冲票房”上的表现自然也难以复刻。
《无限城篇》面临的挑战,也给国内的动画IP开发带来了启示——仅仅将注意力放在制作精良上是远远不够的,IP的起点是否具备增量观众加入的可能性,以及IP的运营是否具备破圈效果,才是让IP触摸天花板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