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内容创作者,“故事”从来都是绕不开的一关。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方式,从岩洞壁画,到史诗长歌,从市井传说,到银幕巨制……故事始终是考验创作者功力,决定作品能否直抵人心的关键。

电影《2001:太空漫游》剧照
关于如何讲好故事,已经有太多讨论和方法论——
有人认为,掌握了经典三幕剧结构或是“英雄之旅”模型,遵循所谓的编剧法则,便握住了通往好故事的万能钥匙;
也有人用数据作重要标准,把“爆款”故事要素拆解成可复制的流量公式,结果变成堆砌戏剧冲突,制造激烈的对抗和反转、男女主发糖套路;

剧集《书卷一梦》截图
也有不少作品去精雕细琢视听语言,却忽视了镜头之间的逻辑勾连和情感流动,最后作品只有景观,没有戏剧,画面虽好看,观众却看得内心毫无波澜,甚至看不下去的“烂片”越来越多。

电视剧《米小圈上学记》截图
看重“方法论”本身并没有错。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设计合适的讲述视角,布局谋篇,搭建结构,树立世界观……这些都需要掌握通用的基本方法和扎实的讲故事技巧。
危险在于,过度迷信技术和公式很可能将对故事的认知窄化,忽视甚至遗忘了故事的根基是现实主义,它源于对人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共情。

纪录片《生活万岁》剧照
纪录片导演任长箴在益起映创(原后浪电影)的一次采访中分享了她的观察——
“故事的基础是人物的愿望。很多导演在拍认知类纪录片时,总想追求文化感和历史感,第一集追根溯源;第二集徐徐展开、举例说明;最后一集盖棺定论、总结陈词。总怕信息不够、观众不明白,就不断在片中进行信息堆砌。
但其实,观众看片子只是想看一个故事,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去获取认知。”
而影视作品中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日常谈论的故事,不是一个概念。后者是指信息,前者指人物在困境中的经历。
如何避免“信息”和“故事”混淆,这背后其实是有一套很朴素的“加工”方法。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截图
比如,怎么将“人的故事”拆解成可编排的情节?可塑造的人物?可处理的事件?
“简单来说,人的故事就等于人的愿望+困境+克服困境的方式+结果。”讲一个故事之前,先问自己六个问题:
① 故事当中的人物是什么?
② 这些人物有什么愿望?
③ 这些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④ 这些困难会对他造成什么样的心里困扰?
⑤谁帮他解决了困难?
⑥ 故事的结果是怎样的?
如果一部片子,主人公的故事能回答以上六个问题,并且有动人的讲述方式,就是一个好故事。
但如果仅是回答5个W+1个H,平铺直叙地讲述起因、经过、结果,就是信息罗列,只能算新闻,不能称其为故事。

任长箴导演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拍摄现场
再如,怎么避免作品自说自话、不知所云?无论人物的成长蜕变或是主题的升华,都清晰、丰富、足够深刻?
分清主题、题材、选题的差别。“一部片子的主题是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影片的灵魂,可以总结为关乎爱和真理的一句话——题材是片子对外呈现的题目,是影片贯穿始终的骨架;选题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是一部片子的血肉。”
具体怎么区分,可以用任长箴导演作品,《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举例。
第一季主题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题材是“松茸这种食材”,具体的选题是“单珍卓玛上山采松茸的辛苦故事”。这三者完全不同。不论是搞混了,还是缺了其中任何一样,故事都会变得血肉模糊。

任长箴导演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拍摄现场
再如,怎么避免故事空洞乏味或过于煽情,通过生动精准的语言,让讲述真正动人起来?
“真实没有绝对,都是相对的。好的纪录片,是一个懂生活的人在对生活做了充分预判后,抽离出一个准确的故事,还给观众一个思想的结果,而不是简简单单地真实纪录。”
将导演的抽离、判断力、价值观、情感表达,以及很可能是碎片的、意义不明的影像素材串起来,编织成逻辑连贯的、信息精准高效传递的、巧妙引导观众注意力与思考方向的完整且动人故事的关键要素,其实是“文案”。
仍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

写「自然的馈赠」,不止写食材——香格里拉的松茸、浙江的冬笋、查干湖的大鱼……而写人物与食物的共情链接: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相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精准描述了短暂的味觉和绵长的记忆交织的复杂情绪。
一句简答的“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更是成了一种生活态度的隐喻。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截图
写「转化的灵感」,不搞抽象,堆砌词藻,先用精准的科学语言——蛋白质、氨基酸、淀粉、发酵……解释食物转化过程及其化学本质,随后笔锋一转,用民俗传承故事给冰冷的科学解释注入人文情感。
“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中国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人们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
一句“所有这些充满想象力的转化,它们所打造出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则是将普通的日常烹饪行为与东方哲学智慧合二为一升华了中华饮食文化——
不止于获取自然的馈赠,而在于用灵感与耐心跟时间和微生物合作,创作出全新的、独特的、有人文情感与文化传承的风味世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截图
还有把豆腐发酵描述成“让豆腐重生”;把酿酒比作“人类藏匿起来的野心”;把厨房的秘密说成是“水与火的艺术”;把中国人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升华成“因地制宜的变通”和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
每一句文案,都巧妙地把食物制作过程赋予了极具趣味的——戏剧性和哲学意味。
至此我们不难进一步明确出,讲好一个故事至关重要的三项能力:
其一,故事认知力——知道什么是“好故事”,作品出口不同,评价体系和标准不同,对应的知道要用哪种创作方式,面对不同背景、受众都能做出准确判断;
比如《舌尖上的中国》这类商业纪录片,出口是公共媒体,要求选题覆盖面广、地域空间大,要大量使用解说词,着眼于传达普世价值,《摇摇晃晃的人间》这类艺术纪录片,出口是院线,要求拍摄周期长、人物丰富,靠画面叙事,着眼于传达作者个人观点。

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截图
其二,内容架构力——分清一部影片题材、主题、选题分别是什么;怎么确定主题和选题;一个故事的叙事节奏和布局谋篇该由什么决定,怎么决定;如何规划观众理解故事的路径;是先抛出悬念,还是平叙直述;决策依据是什么……
其三,语言解释力——知道什么时候要让画面自己说话,什么时候用对白、旁白推进情绪,把观众瞬间从“旁观者”拽进故事里,进入“共情者”的位置;让文案和画面、音乐一起构建作品的独特气质,需要经过哪些语言锤炼……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邀请纪录片导演任长箴老师对新一期纪录片工作坊进行了升级。
虽然是纪录片工作坊,但其实是件“一鱼多吃”,在不同赛道带你少走弯路、积攒复利的事。
课程会从故事的认知讲起,纪录片、纪录电影、短视频的讲故事方式,都会一一讲到。重点带你重新认识“短视频”,作为一种比独立纪录片更轻巧的纪实影像,其创作如何能更贴近现实,让受众通过影像观察生活、感受自己。
因此,这门课适合每一个想成为“内容创作者”、甚至想透过理解故事进而理解世界和人生、进而重塑个人生活的人——自媒体人、影像爱好者、短视频创作者、新媒体创作者等等,不仅限于纪录片导演、影视行业从业者等。

任长箴导演授课中
任长箴导演有超过30年的创作经验。她有足够扎实、务实的能力,直截了当、清晰准确地告诉你:
① 关于获取信息、判断信息、组织信息——如何通过各种调研方式获取价值信息,梳理出故事的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背后的动机。
这能帮助你面对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背景、不同的媒介出口,都能回到写故事的本质,选择合适的方式,有效果地创作。
② 关于架构故事、选择主题、确定选题——如何找到故事的核心表达,让观众看到人物本能的生命力,甚至将自己带入镜头前的生活,从故事里获得启示或快乐。
③ 关于讲述故事、修炼文案、叙事能力——如何将信息转化成故事,从真实的土壤里挖掘出合理的、好看的戏剧性,将故事升华成有生命力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抽象的修辞、华丽的词藻、空洞的金句道理。
这些能力对于今天每一个身处信息洪流的内容创作者,都是傍身的根本。
上课采用线下小班授课模式,能确保你有任何问题,有足够的时间和任长箴老师更深入交流探讨,她也对结合自己30多年创作和从业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诊断你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给你引路,指明方向。
上课时间定在2026年第二个周末,1月10日-11日,如果时间允许,如果你在或者可以到北京,欢迎你来。报名扫课程海报末二维码↓

作者 | Yu
排版 | 竹子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