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响原创 · 作者|吕玥
当《唐诡》第三季登顶2025年上新长剧首日有效播放冠军,开播四天爱奇艺热度突破10000,豆瓣开分8.1分,这一切都标志着《唐诡》完成了从单部“爆款剧”到可持续“系列IP”,再到一种“文化现象”的关键跃迁。

回望2022年《唐诡》第一季开播时,总导演郭靖宇曾将其形容为一个典型的“三无产品” :无超级IP背书、无流量明星加持、无大规模营销预热。当年的黑马之势,多少带着些“意料之外”的偶然。
然而,历时四年,爱奇艺用三季《唐诡》构建起一个日渐成熟的顶级原创IP后,其成功意义已远超单个项目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行业启示录:它直指国产剧如何重建原创力、商业化能力与文化想象力等核心命题,也彰显出IP系列化的必要性、与长剧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可行性。
从好故事到国民级IP的“完整进化链”
真正赢得市场认可与观众尊重的IP,生命线始于一个“原创好故事”,并成于一套能够实现可持续供给的“系列化”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原创好故事,一是要有创新审美,满足市场对新内容的需求;二是有深度,能引发用户共鸣;三是有厚度,蕴含积极的价值导向或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应来看《唐诡》正是做到了以上三点。
首先其世界观稳定且可延展,在诡谲与烟火气并存的故事中,无论是探案小分队、还是单元主人公,观众都与角色群像缔结了愈发亲密的情感纽带,见证并参与他们的命运和人生。

其次《唐诡》一开始就明确“表是诡,底是心”的创作内核。无论宏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曲折,还是角色在困境中的抉择与成长,其故事内核往往能与现代人的生活体验与伦理困境对标,引发广泛共鸣。
此外,不论是最初故事源头对《酉阳杂俎》等古籍的灵感挖掘,还是三季以来越来越深入还原大唐风韵,该剧始终在将文化底蕴深度编织于叙事之中。单元案件与长线伏笔的精巧交织中,观众在谜案中见众生,也在诡谲中窥大唐。

国内长剧市场上并非缺少能满足三维度的好故事,《唐诡》之所以脱颖而出,更在于它逆势突破了当前行业的结构性困境:它不寻求网文IP带来的“安全感”,跳脱出市场对于网文改编的依赖;同时,它以虽未被市场提前验证、但绝对稀缺的原创内容,从源头上避开了同质化创作所带来的“换汤不换药”的体验。
在《唐诡》诞生时,爱奇艺在内容战略上“不跟风”,相对冷门的志怪悬疑探案复合类型成就了故事稀缺性,也实现了跨性别、跨圈层的观众吸引。同时团队也跳出了创作路径依赖,故事虽最初源自编剧魏风华的小说作品,但剧集并非完全复刻,更具自由度的创作也避免了“改编争议”与原著框架的束缚。
优秀故事还只是起点,真正成为IP,系列化开发是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的环节。
《唐诡》的系列化发展之所以能形成连续三季的高效率节奏,本质上是因为爱奇艺把可持续IP开发作为明确策略,而不是项目层面的偶然成功。这背后有几项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首先是统一的创作管理体系,让剧集不走形。
业内通常面临诸多痛点,比如有的IP版权分散,导致各版本内容碎片化;有的IP无法支撑多季延展,制作团队更迭导致风格断裂等问题,最终耗尽了用户的耐心与热情。
但《唐诡》核心主创班底非常稳固——郭靖宇主导整体创作方向,“郭家班”承担导演核心:前两季由柏杉执导,第三季由巨兴茂接棒,但柏杉仍以监制身份参与,与郭靖宇共同保证叙事、审美、世界观的一致性。
其次是演员体系稳定,角色成长具备延续性。
由杨旭文、杨志刚、郜思雯、陈创、孙雪宁组成的“《唐诡》五人组”等核心主创,三季以来也均未变动,这种“非流量、强表演”的演员策略实则规避了流量演员的不确定性,保障故事完成度,使角色能伴随观众共同成长。
此外是项目管理与制作流程的工业化,支撑了《唐诡》的高产且高质。国产剧要做到四年三季的稳定高质量产出属于业界难得。这背后是体现出了爱奇艺与长信传媒通力合作,从剧本开发、项目管理到制作流程的高度工业化能力。

横向扩张×纵向延伸,顶级原创IP的立体化开发
好IP当然不会只局限于单一内容形态,全产业链开发几乎已是业内必然操作。各大长视频平台的逻辑也早就不是简单追逐单一爆款能够不断出现,而是在以IP衍生开发的思路去构建长期内容与商业循环。
爱奇艺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行业内率先提出系统性的IP开发逻辑——从早期就提出的“一鱼多吃”,到今年强调线上线下整合,以乐园和IP衍生品业务将IP所承载的情感锚定在线下场景,本质都是在把IP从内容产品升级为文化资产,用更长的生命周期来对冲内容的不确定性。
《唐诡》的出现,正是爱奇艺IP衍生开发策略的一次成功落地验证,它用更立体性的逻辑,兼顾了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开发思路,让每一种媒介形态都成为顶级原创IP的有机组成部分。
横向来看,《唐诡》并没有局限于以季为单位延展,而是构建了一个以长剧为核心,横屏短剧、竖屏微剧为补充的内容矩阵。
早在第一季播出后,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就已推出;据悉,此次《唐诡》第三季排播结束后,由原班人马出演的横屏短剧《唐诡奇谭》将会在爱奇艺接力播出,竖屏微剧《唐诡奇谭之长安县尉》《唐诡奇谭之九重楼》也已规划待播,这三部衍生作品的世界观、人物故事网络、关键剧情等与长剧一脉相承,保证内容上的确定性叙事。

《唐诡奇谭》《唐诡奇谭之长安县尉》
如此紧凑的长短协同排播模式,既是因为《唐诡》统一世界观下“单元案”结构本就适合进行拆分与衍生,大量配角故事、支线剧情可以通过微短剧形式进行“拼图式”开发,成为“宇宙”的丰富注脚。同时这也体现出了爱奇艺对于市场需求的明确认知:用户时间日益碎片化,但内容需求却愈发多样。这也意味着并非所有内容都必须以“长剧首播”为唯一入口,用不同形态的产品主动迎向用户差异化的消费场景,抓住碎片化时间的轻量入口,才是保持IP持续活跃的正确解法。
纵向来看,爱奇艺围绕《唐诡》完成了一场从内容向“文化消费场域”的升级。
爱奇艺通过更多“触点”扩大《唐诡》的存在半径——由爱奇艺研发的《唐诡》VR剧场已在全国开设二十余家;爱奇艺与京东合作定制微综艺《跟着唐诡去西行》,连接“长剧—微短—电商—线下体验”,形成了内容与消费场景的闭环;《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盲盒发售数小时即登顶衍生品热搜榜;还有与康师傅、挪瓦咖啡等多个品牌做跨品类联名……这些都在让《唐诡》以低门槛、高曝光的形态渗透到用户的日常环境中,让用户保持与IP的情绪连接。

《唐朝诡事录·西行》全感剧场
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些举措的核心并不是分散的商业动作,而是一套平台能力的集中体现:将IP从单一的内容商品,升维为一个长期占据用户时间、情绪与消费三重空间的综合文化消费场域。
参考迪士尼的场域共振模式,爱奇艺让《唐诡》通过影视、短剧、线下体验、衍生品等多场域联动,构成了一个互相关联、彼此增益的生态系统,以“1+1>2”的增值效应,延迟观众的离场感,并将成功的剧集产品锻造成为一个生命力顽强、商业价值持续增长的文化品牌。
重要的是,爱奇艺确保了《唐诡》在跨场景开发过程中保持统一叙事内核与美学风格,避免传统IP开发里常见的“多团队解读导致的内核稀释”问题。而驱动这一切的,是爱奇艺作为平台对IP从内容、到体验、再到消费的完整链路经营能力。这种能力也正是《唐诡》能实现IP立体化开发的关键。
顶级原创IP《唐诡》带来了什么
《唐诡》的现象级成功,更像一个多棱镜,从不同维度折射出具有启示意义的光。
对用户而言,在信息过载、选择困难的当下,《唐诡》精准回应了大家“既要、又要、还要”的复合需求。它所构建的大唐,将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念与人物气质通过当代的影视语法和价值观进行转译,更具时代生命力。

对广大内容创作者而言,《唐诡》则是给予了莫大的信心。
原创剧本长期面临“难立项、难融资、难开发”困境,而《唐诡》证明了:不依赖天价IP版权,不捆绑流量明星,凭借稳定且专注的创作班底,以及足够扎实、尊重观众的叙事核心,就能赢得市场的真诚口碑与持久喜爱。
从整个长视频行业来看,这也是一剂强心针。
在短视频与短剧疯狂争夺用户注意力的背景下,爱奇艺用《唐诡》证明了长视频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与持久价值,也提供了一条在国产环境下,从原创故事出发,逐步成长为具备长期运营价值的顶级原创IP的可行范式。
总结以上《唐诡》的持续成功,实则印证了长视频行业那些朴实但核心的理念——优质原创内容永远拥有广阔的存在空间与发展潜力,“工业化”也并非口号,当创作机制、人才结构与制作流程成熟,国产剧有能力持续跑出稳定产出的长期项目,成为真正意义上的IP。
因此当我们在解读《唐诡》这个样本时,远不止于对单个项目的赞誉,也并非期望其他项目能简单复制其成功。真正价值在于,让整个行业清晰地看见在焦虑之中关于长期发展的答案是什么。同时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如何为更多优质原创内容创造出更宽容的成长空间和更具前瞻性的开发引导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