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剑气纵横取代了近身肉搏,炫目特效遮盖了招式比拼,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是否也会思考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新式武侠吗?
读娱 | yiqiduyu
文 | 蒜香啫啫角
随着《暗河传》、《水龙吟》与《天地剑心》三部作品相继完结,我们终于可以聊聊所谓的新式武侠到底如何。从市场角度来看,三部作品在播期间话题不断,都获得了不俗的热度,11月6日云合数据三部作品有效播放市占率共达到30.7%,三足鼎立的热播掀起了一轮武侠热。
不过,当剑气纵横取代了近身肉搏,炫目特效遮盖了招式比拼,观众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是否也会思考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新式武侠吗?
1
新式武侠的特效革命
暂且不提具体的故事,至少这三部剧在打戏上的投入可谓不遗余力。
《暗河传》作为“少年歌行宇宙”的新作,其打戏被观众形容为“量大管饱”,几乎每集都在打,且没有什么慢动作,被观众称赞为“看得眼花缭乱,很爽”。《水龙吟》则凭借电影级制作团队,打造出所谓的“呼吸式武打”,将打戏的劲道和特效的炫感融合,每招每式都被特效精准托举。《天地剑心》中,成毅的打戏行云流水,无论是腾空而起、长剑卷起千层雪,还是与对手有来有往的对抗,都尽显英雄豪迈气概。

同时,这些剧集不仅注重打戏本身,还融合了不同的美学风格,试图在视觉上突破传统武侠剧的框架。
《暗河传》突出暗黑美学,将镜头对准江湖最隐秘的阴影——杀手组织,描绘了一个与传统光明江湖截然不同的世界。《天地剑心》则融合水墨美学,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将正邪双方之间的对抗、拉扯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水龙吟》创造了“神州”和“莲境”两大武学体系,武器、造型、特效都有一种宏大瑰丽的东方特色。



这种美学上的探索与创新,是相对以往剧集所没有的,代表了当下武侠剧发展的新方向。不过,在粉丝们欣赏这些华丽酷炫打戏的同时,也有不少观众并不买账,“再好的特效配上只会转圈、切镜跟剁臊子一样的武打,也一样被连累”。
在一定程度上,这三部剧的打戏确实是特效高于动作的,不再是传统武侠的写实对决,而是更多依托剑气、内力等抽象概念的视觉化呈现,偏向动漫式的玄幻表现也就让这些剧的打戏缺少了过去那种刀光剑影式的凌厉感。
在打戏上做特效进阶的方向,应该是市场环境下的选择。沿袭仙侠剧中的华丽斗法场面、借鉴动漫中的战斗运镜,是内容制作上更稳妥的思路,结果也是如此,在华丽特效配合下,帅哥打架更酷更帅,为三部剧集都带来了不俗的热度,但我们的市场真的满足于这样的新式武侠吗?
2
在玄幻与写实之间,还能有新的平衡点吗?
不能否认,在古装武侠类型下在打戏层面进行升级是好的探索方向,它能为如今的武侠故事赋予更多的看点,也能让观众更进一步的沉浸在战斗热血中,不过值得探讨的是,武侠剧的打戏创新是否仅限于玄幻化这一条路径?或许除了动漫还有游戏可以借鉴。
在近两年游戏领域,玩家们对于动作游戏也开始越来越关注其战斗动作的设计,比如《影之刃零》就凭借其展现出的中式武侠世界收获了极大关注,放出的实机视频能达到上千万的播放量,它受欢迎的一大关键就是战斗设计在保留冷兵器对决扎实感的基础上,辅以适量的特效衬托,既不失视觉美感,又坚守了武学招式的力量感。

这类作品中的战斗场面,往往能在虚实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角色的一招一式依然清晰可辨,武器的碰撞依旧铿锵有力,特效元素则作为氛围渲染和力量表现的辅助,而非完全取代实质性的武打动作。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打戏既具视觉上的美感,又有武学上的体现。
在这方面,《暗河传》相比其他两作在特效上确实更收敛一些,然而可能是演员能力上的欠缺,让相对写实的战斗缺乏更具临场性的战斗感,招式比划出来了却总差了点力道,或许这也是为何此番新式武侠几乎都更重特效的另一个原因。
当前新式武侠剧的打戏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仙侠剧的战斗模式,对奇幻元素接受度高的年轻观众。然而,武侠类型本也不是一个只针对某一群体的内容,它所能包含的表达可以面向更大市场,因而我们也认为,新式武侠剧的打戏创新,或许需要在玄幻与写实之间探索更丰富的表达——不必完全回归传统的写实风格,也不应彻底倒向玄幻化,而是根据作品的整体风格和叙事需求,设计恰到好处的打戏呈现方式,让更精进的特效去辅助打戏,而非取代。
3
武侠精神的内核需要当代的诠释
虽然讨论了很多打戏,但我们都有一个共识,在武侠作品中,打戏从来不只是单纯的视觉奇观,而是角色性格的延伸、情感冲突的物理化表达和哲学思想的直观呈现。回顾经典武侠作品,那些令人念念不忘的,往往是故事中的江湖气息、主人公的侠义精神,以及那些动人心弦的情感纠葛。
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始终是武侠剧的灵魂。优秀的武侠作品能够通过角色的成长历程,探讨更深层的存在命题。角色在江湖中的挣扎与抉择,对自我价值的追寻与确认,往往能引发观众的深度共鸣与思考。
在播的三部剧,并非没有注意这一点。《暗河传》里苏暮雨对自己心中正确的事的坚持,《天地剑心》中王权富贵在对自由向往下的抗争,《水龙吟》里唐俪辞经历对善恶的认知与思考决定守护天下的责任,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主角的人物高光,但也许对于想要面向更大众市场的武侠元素内容而言,仅是塑造好主角、做好打斗的场面都还不够。
作为观众也许会有一份感知,如今的武侠剧都更重“武”而轻“侠”,侠气似乎消失了。虽然在社会环境的变化下,“侠”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对正义、勇气、担当等品质的推崇从未消失,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是正义的有勇有谋的,但在故事中的体现总是还差一口气,难出一个像经典武侠作品中的一个公认侠义人物,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武侠创作,还需要更多深入的思考。
关于这一点《水龙吟》的侠味儿会比另外两部更重一些,这可能也与故事的世界观背景有关。主角对善恶的认知与思考,多个势力的纷争,主角团各人物的支线故事补充,让江湖感更浓了,涉及的内涵也更深入了。不过,由于《水龙吟》的美学呈现更为突出且相对特别,一部分观众对“化了重妆的男主”难以接受,导致剧集没有机会让更多人感受独特的江湖气,这种没能平衡好对美学与对侠气江湖的追求,也算是《水龙吟》的一份遗憾吧。
技术的进步为武侠剧的视觉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这本身是值得肯定的发展。在这一轮精研打戏后,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能够平衡视觉效果与精神内涵的佳作,让武侠剧在华丽的外表下,拥有更动人的灵魂。
当创作者不再满足于表面的视觉奇观,而是深入挖掘武侠精神在当代的表达方式,我们或许能迎来一个兼具形式美与精神力的新武侠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打戏依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将服务于更深刻的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
新式武侠,不在于完全回归传统,也不在于彻底拥抱玄幻,而在于找到属于这个时代的武侠表达——既尊重武侠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与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情感产生共鸣。这需要创作者们在技术革新与精神传承之间,在视觉效果与人文内涵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这或许是所有武侠剧创作者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也是观众对武侠剧最真挚的期待。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