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之长安》第四个单元“诺皋记”这个故事跟前3个单元是有明显区别的:“康国的金桃”关系到太上皇。“成佛寺的哭声”跟“降魔变”有很大的关系,而这幅画当时就是长公主给太子设的套才整出来的!
成佛寺的有问题,跟长公主与太子一样息息相关,容易升级成姑侄之间的权斗,这才为什么会让长公主与太子在成佛寺相见的片段,这就是苏无名的未雨绸缪及用心良苦。
“白泽的踪迹”就更明显了,姑侄都想趁着“白泽事件”,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最终是两败俱伤,无论是太子的金吾卫还是长公主的典军,都在这场尔虞我诈中无一生还!


“诺皋记”看起来很清新脱俗,整个故事仅讲述了民间的那点恩怨情仇,跟前三单元主打的“皇权内斗”根本沾不上边,那么这一单元怎么就忽然改变风格了?其实“诺皋记”不但脱离主线,还直接升华了剧情的高度!
整理一下“诺皋记”的来龙去脉:
1:红药全家被刺客“烽火燎城”所杀,目睹一切的红药发誓这辈子活着的唯一目标就是为家人报仇!
2:红药的好姐妹青倾被钱三残忍杀害,钱三却能逍遥法外,依旧无所畏惧的当着他的一方恶霸!
3:红药与孟不疑两夫妻以身入局,合谋手刃“烽火燎城”、钱三。


“诺皋记”这个案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可细节却值得细品:
1:红药父亲的官职不小,正因看不惯领导的贪腐,举报后反被报复,最后呆不下去回家经商,就算当时经商是个让人挺瞧不起的行业,但红药一家也算得上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可曾经的领导还是耿耿于怀,雇了当时最有名气的“烽火燎城”对其一家进行灭口。就这样,一大家子人被杀得只剩一个七岁的孩子,可这么大的案子却不了了之,没人调查?
2:无独有偶,长大后的红药,又再一次经历了好姐妹青倾被当地无赖钱三杀害后,没人去管的绝望!


这两个案件,一个涉及前官员一家被杀,一个属于民间恶劣事件,可最终的处理方式,却都是不了了之!红药在黑化前,又何尝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当时官府对处事的公平公正上?可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自己想办法解决。红药更加确定了自己接下来想做的事,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只要能把自己的心事解决掉,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愿意。

红药的孤注一掷打动了孟不疑,孟不疑是小吏,虽然不是什么官,但他通过职位的便利做点私事也是很方便的,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孟不疑的这个行为在当时是见怪不怪的。
两人不会什么武功,却完成了这个算是比较高难度的复仇计划!无论是“烽火燎城”还是钱三,攻击力都在两人之上,可他俩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栽在这个两个毫无攻击力的人手上。

当然,不管怎么说,孟不疑与红药策划的这两个案件都属于恶性案件!接下来的就是要对落网的两人进行相对应的制裁!两人倒也爽快,互相告别后,愿意接受律法的任何处罚。
可这时无论是苏无名还是卢凌风,都开始同情起两人的遭遇来了。硬是把“烽火燎城”的死推到了颜君羡身上,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虽然药是颜君羡提供的,但过程就是红药一手操作的,怎么可能与她没关系呢?

可对于“烽火燎城”的死,苏无名与卢凌风就是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就这样过去了!紧接着是钱三的命案,钱三是藏在衣柜里被孟不疑所养的“一品紫”绕颈奄息后,又被红药用剪刀扎了几下而亡的。
这个命案很简单,不管钱三是怎么死的,孟不疑与红药,总有一个人是杀人凶手。并且算是有计划的,毕竟“一品紫”就是孟不疑早就藏好的。可这个案件,最终却把凶手推给了“一品紫”,与人无关?红药也就象征性的处罚了一下而已?

再来看看“诺皋记”中的这几个案件,无论是“烽火燎城”杀害红药全家案,或是钱三杀害青倾案,还是红药对两人的报复案,每个案件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没有一个凶手得到相对的处罚,这就是当时唐朝的风气。
从上到下整体都处于一个比较萧条的状态,而最主要的原因,正是太子与长公主忙于内斗!相比较之下,其他事也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再严重的事,最后只要捅到上面,就会变成派系之争而置之不理。


就连号称最刚正不阿的卢凌风,也一直被夹在长公主与太子之间左右为难。当一次次面临对着这些冤假错案之际,他们在不知不觉之间,也开始感情用事起来了!
“红药案”判得很有问题,可又怎样呢?谁又在乎呢?大家更关注的是,怎么做才能做得两全其美,既不会得罪长公主也不会得罪太子!而卢凌风本身身份就比较特殊,就算他判得有点问题,谁又敢对他指指点点?
所以,“诺皋记”这个单元,更是借用了几个案件,从侧面看出了当时长公主与太子权斗后,下面相关部门的处境,是多么尴尬的一个存在,它事实上已经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