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11月16日,随着《桥通未来》的播出,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在央视收官。这部纪录片首次将珠江流域山脉、水脉与千年商脉、文脉纳入统一叙事框架,以开放、包容为锚点,为珠江立传。

《珠江》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以镜头丈量珠江文明。纪录片播出后,赢得业界与观众的一片叫好,让更多的人了解珠江、热爱珠江。

镜头作传

八集纪录片 为珠江立传

清晨的薄雾中,珠江源头的水滴从马雄山洞顶坠落。这滴水,将开启一场2320公里的旅程,一路滋养两岸,最终汇入南海。

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系统展现了珠江流域的自然风貌、地理特征、人文底蕴、城市发展、对外贸易等脉络,是首部以全流域视角呈现珠江文化特质的大型纪录片,为观众呈现了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珠江一路汇聚众多支流奔向南海,孕育出一片广袤的绿洲。第一集《那片绿色》从珠江源头起步。镜头追随水流,翻越崇山峻岭,直抵出海口,奠定了珠江向海而生的底色。

早在秦汉时期,珠江流域已与众多国家有贸易往来,第二集《通海夷道》则从海上丝绸之路讲述珠江如何连接世界,让珠江流域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大背景下孕育出海洋文化。

第三集《海不扬波》从南海神庙讲起,追溯中国人从敬畏海洋到理性治理的心路历程。

商贸往来繁荣了多元文化,第四集《西来初地》展现了不同的文明通过珠江登陆中国,珠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外来文化交流融合、兼收并蓄,造就了开放多元、璀璨夺目的岭南文化。

第五集《东方码头》将目光投向城市变迁,从古老的东方码头到现代化港口码头群,引领城市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珠江》之《东方码头》画面

商贸基因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第六集《广交天下》以广交会为窗口,回首广交会近70年的不平凡历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中国发展壮大的美丽画卷。

这部纪录片并未停留在宏大叙事上,第七集《江边啖食》从广府美食切入,展现了珠江两岸的人间烟火。早茶的悠闲、粤剧的韵味、双城生活的自如,这些都是珠江儿女实实在在的生活图景。

第八集《桥通未来》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珠江口看见的是一座座宏伟的跨江跨海大桥,看不见的是一座座连接世界,走向未来的数字大桥。“桥”成为最好的隐喻:珠江正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连接着历史与未来。

纪录片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中国千年开放的活水之源”的文化符号,珠江的故事,是开放的故事,融合的故事。八集纪录片让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河的变迁,更是一个民族从内陆走向海洋、不断拥抱世界的千年梦想。这也是珠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

镜头丈量珠水 音乐唤起共鸣

总导演徐洁说,《珠江》跳出以往“江河地理志”的传统框架,首次将珠江流域与千年商脉、文脉纳入统一叙事框架,在历史纵深中寻找当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精神坐标。而这背后,既有拍摄制作的突破,又有音乐艺术的巧妙搭配,还有书法的助力,共同描绘了珠江文明的壮丽画卷。

关尔嘉是纪录片的摄影指导,过去两年他扛着摄像机,走遍了珠江流经的六个省区。在云贵高原,暴雨天气经常会阻断他们的去路;在广西,他们扛着设备徒步穿越湿滑的喀斯特地貌区;在广东,摄影师要潜入水下,能见度很低,操作全凭手感。

传统单机拍摄如同“独白”,多机联动则如同“对话”。多机联动是《珠江》拍摄技术的突破。在云南曲靖五龙壮乡拍摄“三月三”时,他们首次尝试超高清多机联动纪实拍摄,用三台8K摄像机组成三角机位,捕捉人群的动态与细节,让观众既能感受节日的气氛,又能触摸到个体生命的温度。在马雄山珠江源洞口,为还原水雾的流动感,团队用多机位、高速摄影等技术,让观众仿佛能触摸到珠江源头的呼吸。在拍摄珠江口时,他们采用贝尔单发轻型直升机,搭载六轴光纤陀螺仪,航拍日出日落,以震撼的场景,激发珠江两岸居民的自豪感。

作为从业多年的纪录片创作者,经过两万公里的跋涉,关尔嘉深刻体会到:珠江的壮美,在于不畏高山峡谷的桀骜,更在于滋养稻田渔歌的温情。“当我们用超高清镜头对准珠江的每一滴水时,其实是在寻找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关尔嘉说。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珠江》之《桥通未来》画面

独特的音乐让这部纪录片充满感染力,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珠江》音乐编辑毛薇薇说,在《珠江》音乐创作伊始,他们就确立了以充满烟火气的“情”来俘获观众芳心,同时,也将历史延伸至当下,展现珠江流域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当代发展图景。由胡训军等人作词、何沐阳作曲的《梦里的珠江缓缓地流》被选为《珠江》的主题曲,“带着岁月悠悠走,历尽了沧桑流经了起落……浪花卷起滔滔潮流”,几乎每一集结尾都能听到那缓缓温情又极具感染力的主题曲。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纪录片委员会会长赵捷说,这首歌无论是词,还是曲,都非常符合珠江的性格。“珠江与黄河、长江不一样,天生有一种蜿蜒柔美之感。整个看片过程,就像与珠江进行一次静静的交流,缓缓的对话。”

毛薇薇说,为了更能体现珠江文化,还特别录制了十首插曲,如《一片烟火》《珠水谣》《东方》等。词曲作者都是深耕岭南文化的本土音乐人,创作前他们深入珠江流域多地采风,汲取粤剧曲牌、岭南民歌、疍家渔歌等民间音乐元素,将“珠江入海”这条“开放”基因贯穿始终。

厚重存古意 爨体连首尾

除了画面和音乐之美,纪录片每一集片头的字体都古香古色,它们是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原院长李卓祺用爨体所写。

“爨体就诞生于珠江流域,用它来书写珠江,最合适不过了。”李卓祺说。“爨”字的本义是生火做饭,后引申为灶,并发展为姓氏族名。古时,爨氏多生活在今山西、河北一带。三国两晋时期,爨氏经川湘入滇,与当地人融合共生,发展成为当地望族,称雄滇东400余年,创造了灿烂的爨文化。珠江源的云南曲靖有“爨乡福地”之称。不过,如今只留下清朝乾隆年间发现的两块墓碑——《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这两块爨碑,揭开了珠江源头爨文化的一角,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珠,被誉为中国隶书楷化的代表。每个字都呈正方形,笔画方起方收,既有隶书的厚重,也有楷书的生动。

爨体源于珠江源头的云南,又在珠江口处处可见,连接了珠江的首与尾。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珠江源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波

清末,在珠江口宣扬维新思想的康有为看到爨碑拓本后,称其为“神品第一”。在康有为的影响下,梁启超等文人纷纷临习爨体。比康有为晚出生四十多年的秦咢生,又对爨体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爨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人称“爨宝子”体。

20世纪70年代,在一次工艺美术大展上,秦咢生现场题字,刚参加工作的李卓祺被爨体字的朴厚古貌所吸引,随即向秦咢生求教。李卓祺写的爨体字,有着一字一铁塔的分量感,永庆坊、广州博物馆等题字正是出自李卓祺之手。“在拍摄《珠江》时,刚开始我只在镜头前写了‘争潮领先’,后来又写了每一集的片名,八集32个字,一气呵成。我觉得用爨体字写片头,与这部片子非常契合,既古朴厚重,又能体现珠江文化的厚重,更见证了珠江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李卓祺说。

商业之河开放之河思想之河

海内外观众一致叫好

纪录片《珠江》播出后,海内外观众一致叫好。生活在马来西亚的李依欢是当地第三代华人,去年曾陪家人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导游口中,她对珠江有所了解。当看到这部纪录片里港珠澳大桥的镜头时,她兴奋地说:“这个地方我们去过,太壮观了。”她说,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她更加了解了珠江,看到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希望未来能带家人和朋友多来中国走走。

广州本地人罗时丰则说,他在珠江边生活了十几年,看了《珠江》之后,才了解到这条河的不一般。“我们说起母亲河,第一个想到的都是黄河、长江,没想到珠江也是人类诞生的地方。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珠江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我更喜欢这条江了。”

而在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心中,珠江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更是一条商业之河、开放之河、思想之河。“它与长江、黄河所孕育的文明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以千年不绝的海洋气息和商业精神,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江河文明的内涵。”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完成了一次系统性的珠江文化梳理与视觉化转译,“为后续所有关于珠江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受众基础与话语体系”。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吴小龙则认为,该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珠江源、云南抚仙湖、广西灵渠、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广东东深供水工程、珠江河口等壮阔水景观,构建了“江河哺育人民、人民守护江河、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让人们更加爱护珠江,与珠江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为落实国家“江河战略”提供了可感知、可传播、可借鉴的实践。

不少观众也在新媒体平台留言,表达了对《珠江》的肯定和期待。看了珠江的历史变迁后,有网友感叹,“珠江孕育的文明和故事,比我们想象的更精彩”,“岭南文化的包容性,在珠江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观众说:“纪录片完全把珠江的历史给讲活了!”

八集纪录片展示的珠江,给观众带来震撼与感动,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走近这条江河,感受它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广州出品

题材丰富视角多元

广州出品成绩优秀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广州出品的部分纪录片

广州的纪录片创作者始终致力于用镜头捕捉时代脉动。11月14日下午,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者表彰仪式在福建厦门举行。广州广播电视台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中投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她是红线女》获得本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表彰。

为纪念粤剧大师红线女100周年诞辰,影片《她是红线女》以多维视角深情记录红线女“忠于党、忠于粤剧、忠于人民”的艺术人生。全片如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在光影交织中铺展其艺术求索之路,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深意。

广州是一座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城市,持续焕发着“老城市新活力”的动人光彩。这片土地,既保留着岁月的温度,也跃动着创新的脉搏,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近年来,以广州广播电视台为代表,广州涌现出多部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的纪录片作品,它们以影像为笔,勾勒出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新貌,不仅在国内外屡获殊荣,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

2025年年初,中国第一部以中山纪念堂为题材的纪录片《华堂焕彩》在央视与观众见面。用光影语言留存修缮记忆,让中山纪念堂这座建筑,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传承文明与精神的纽带。观众表示喜欢,说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好片,“镜头下的雕梁画栋不只是冷冰冰的木头石头,而是承载着祖辈们的智慧与生活。看着工匠们一凿一锤地修复,仿佛能听见中山纪念堂在轻声诉说它的百年沧桑”。还有观众表示:“这部纪录片既有修缮工程的呈现,也有群像描绘,情感温度很到位。”该片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广州中山纪念堂最近20多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修缮工程,更用历史观照现实,将许多时间长河中不为人知的微小瞬间精心勾连、细腻刻画。

2024年,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以极具文献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内容,书写一段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为历史留下弥足珍贵的记忆。“在片中看到很多鲜为人知的中法两国相互交流的历史小故事。”“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详细地去了解这段历史。”年轻观众点赞影片“干货满满”。影片从广州出发,走向国际,成为2024年“第十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开幕影片,作为参加展映的十部中国影片中唯一一部纪录电影,先后在巴黎法国中国电影节以及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亮相,广获赞誉。本片获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广州出品的部分纪录片

广州是一座流淌着温情与大爱的城市,处处书写着平凡而动人的故事。近年来,多部聚焦特殊群体的纪录电影,正是这座城市人文关怀的见证。2024年上映的纪录电影《无音之乐》以特殊画家陈元璞(阿璞)励志图强的一生为线索,挖掘出他平凡而精彩的人生故事,体现了广州现代城市文明与“弱有众扶”的人文关怀,该片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提名,在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获授“评审团特别关注作品”荣誉。

2023年上映的纪录电影《画布上的起跑线》,记录了卓君、一哲、乐桐三位主角用音乐和绘画感知世界,在少年宫老师的帮助下获得精彩的别样人生的故事。影片诠释了广州市融合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共同奏响亲情、友情、师生情交织的爱的赞歌,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这些年,广州以纪录片为载体,借助丰富的视角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何以岭南古粤探源》《复活的王国》从不同的历史时空维度完成了对广州、对岭南文明的追本溯源;计划年内完成的合作纪录片《阳光之路》,广拓国际合作,颂扬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平发展的永恒主题;纪录片《湿地的力量》作为广州第一部自然类纪录片,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城市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多学科参考;纪录片《海上来客》生动揭示了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往来的黄金道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阳光之路。

广州出品的部分纪录片

正在举行的十五运会,广州广播电视台聚焦场馆改造、城市发展、产业联动等主题创作一批精品:推进3部4K纪录片《在场》《争先》《同圆》,其中,《在场》已在盛会开幕前推出;选取五位广州残疾人运动员跟踪摄制的纪录电影《绽放吧!在木棉盛开之前》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此外,纪录类文化栏目《一城烟火一城诗》,以“城市漫游+文化围谈”形式,彰显诗意广州、人文湾区之美,获评第31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系列片类“好作品”奖。

蓬勃发展

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纪录片走向国际

“广州出品”的纪录片,创作视野从岭南文化溯源扩展到全球文明对话,覆盖文化、政治、经济、生态与社会民生等多个重大主题。这些作品兼具历史深度与时代气息,也折射出广州这座城市对纪录片的热爱和重视。

2003年,为期一周的“200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7部纪录片报名参加,最后,中国纪录片《老镜子》获得评审团大奖。这场开创国内先河的研讨会,就是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开端。

20年后,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经成长为中国历史最久、亚洲体量第一的国际纪录片节。2023年有156个国家和地区的7280部纪录片共襄盛举,是2003年创节之初的近50倍。来自国内外的近千家机构、4000多名专业人士参加。通过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越来越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从广州出发,向世界述说那些发生在今天中国大地上的精彩动人的故事。

近年来,广州纪录片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位于海珠区的广州数字纪实视听产业园(豆园DOC.PARK),作为全国首个以纪实内容为核心的产业园区,以“产业平台搭建+优质内容创作”双轮驱动模式,在五年时间里构建起全产业链生态,成为影视产业集聚的“强磁场”,近三年入驻率持续保持80%以上,2024年成功获评“广东省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创新基地”,已聚集起影视、音乐、动漫领域的优质人才与企业群体。这里更产出了一批斩获国内外奖项、传递中国声音的纪实精品,为广州纪录片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注入强劲动能。

其中,《密语者》凭借独特的人文表达与深刻的文化洞察,成功入围第9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短名单,让中国非遗站上国际舞台;《永无止境》记录了传奇女性张伟丽重返世界之巅的历程,荣获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最佳纪录长片,已于2025年11月16日正式上映;《万里千寻》历时十二年精心打造,聚焦东方艺术家的跨文化探索之路,荣获2025年第二届金熊猫奖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提名;《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生态抢救性纪录项目,凭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动呈现获得海内外广泛关注,成为“文化出海”的亮眼名片。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万里千寻》

豆园DOC.Park创始人张鹂表示,未来,园区将继续整合产业资源、深耕内容创作,推出更多兼具文化内涵与国际视野的纪实精品,让中华文化通过影像之力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其中包括联合央视、上海科技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等权威机构打造的十二生肖动物电影系列首发作品《马到成功》,由《蓝色星球II》总导演马克·布朗罗团队与拥有丰富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经验的总策划书云联手,运用国际前沿6K影像技术,拍摄四大洲六国七种代表性马的生命姿态,既展现“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又传递拼搏进取的“龙马精神”;记录湾区春节民俗的纪录片《行花街》,既是对中国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积极回应,也展现了广东非遗的独特魅力。此外,还有以马来西亚华人寻根之旅为核心的《祖先的山海》,以“家族书信”为叙事线索,助力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

懂纪录片的城 爱纪录片的人

广州是一座懂纪录片、爱纪录片的城市,这里的观众对纪录片抱有浓厚的兴趣与热情。

11月16日晚,纪录片《永无止境》在永汉电影院举行映后交流活动。影片放映结束后,导演许慧晶亲临现场,与观众展开深入对谈。《永无止境》揭秘了“格斗女王”张伟丽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记录了她从低谷重返巅峰的励志历程。该片由曾执导高分作品《棒!少年》的许慧晶导演操刀,历时三年跟拍,积累超过3000小时珍贵素材。张伟丽真实纯粹、生猛热血的冠军人生,深深打动了在场观众。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

《永无止境》映后交流现场。

广州纪录片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这座城市深厚的观众基础。无论是电影院、图书馆、高校,还是艺文空间与书店,处处都可以是纪录片的放映场,营造出多元的观影生态。

位于广州数字纪实视听产业园(豆园DOC.PARK)的“豆映空间”,长年致力于纪录片放映,为影迷和市民打造了一处沉浸式的纪录片艺术天地。这里不仅展映艺术类作品,也关注科普题材,以影像为载体传播科学知识。例如,近期举办的“影像里的科学世界”科普影像放映活动,就集中呈现了《零碳之路》《骑行中国》《深潜》《水下中国》等多部优质科普纪录片,以年轻化、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拉近科学与公众的距离,同时借助视听技术为科普内容赋能,吸引了来自纪录片与科学领域等不同领域的观众。

今年以来,多部纪录电影登陆广州院线,受到观众的欢迎。《窗外是蓝星》作为中国首部8K太空实拍纪实电影,真实呈现了太空上的生活与工作场面,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那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感动。”不少观众表示,影片不仅画面壮美,更给人以精神鼓舞。有学生在观影后谈到,它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有所启发,“就像航天员与地面团队那样紧密合作,用坚持和协作把每一个难题都变成成长题”。接诉即办主题纪录电影《您的声音》讲述贴近老百姓的鲜活故事,描绘了“一条热线”撬动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的生动画卷。广州观众陆小姐认为,影片通过具体的人物与情节,真切展现了城市治理中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年近八旬“市民导演” 凭借热爱记录广州

在广州,不只有热爱纪录片的观众,还有投身创作的记录者。年近八旬的卢绮萍,便是其中的代表。她六十多岁开始学习拍摄,用镜头探寻并留存广州的文化记忆,创作出《大老倌》《最后的曲艺茶座》等作品,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市民导演”。

从寻找题材、联系采访,到背负十几斤器材辗转拍摄,再到独自完成录音、整理与剪辑——导演之路的每一步都不轻松,她却始终乐在其中。卢绮萍将对纪录片的热爱悉数倾注于镜头之前,用好奇心与行动力持续创作。

2019年,广州图书馆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成立,卢绮萍成为“影像广州七十年”口述历史主题培训工作坊第一届学员,在策划选题时,她想到了自己20多年的老友——粤剧“大老倌”钟康祺。炎热的七月,卢绮萍一个人背着器材,辗转于地铁和公交之间,花了几个小时来到钟康祺位于南沙的家,一拍就是9个小时,将粤剧的发展历程通过“大老倌”的亲身讲述生动地留存下来。

今年四月,卢绮萍又将镜头转向岭南画派画家陈永康,记录其在双清楼举办的“春明景和”花鸟作品展。她以镜头为媒,捕捉陈永康的笔墨丹青与廖仲恺、何香凝旧居百年砖瓦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这部名为《人月双清》的作品,她倾注四个月心血才最终完成。卢绮萍说,作为陈永康三十多年的学生,她被老师的热爱和取得的艺术成就深深打动,一直希望记录恩师的艺术人生。此次创作,她巧妙地以双清楼画展为切入点,通过串联何香凝与陈永康两位不同时代的岭南画家的故事,并自学AI技术,深刻展现了岭南画派绵延不绝的艺术生命力。

要问卢绮萍对纪录片的热爱有多深?答案或许藏在她另一部作品《聊聊纪录片》中。这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片中她与85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受访者共同探讨纪录片的魅力。该片于2023年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主会场放映,卢绮萍激动地说:“我小时候的电影梦,终于实现了!”

在古稀之年,依然绽放出梦想之花。卢绮萍说,是广州赋予她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是这座城市丰富的公共资源滋养了她,是行业前辈的无私帮助支撑了她,“既然热爱这座城市,就有责任去记录它”。

生活在珠江口的广州,永远不缺少优秀的纪录片,也永远不乏像卢绮萍这样真挚的记录者。当纪录片与观众在此相遇,光影交错间,两者共同构筑着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风景。

读懂广州·粤韵丨开放包容连四海 珠江故事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