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AI播客
阅读全文需5分钟
从去年筹划成立影视公司开始,浙江省临海市东塍镇的白箬村村委会,前后参与投资拍摄了四部短剧。
直到今年4月《仙旅》上映,在点众、红果等网络平台播放量破两亿,并在几个月后的“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上入围短剧竞赛单元,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关注到剧中这个如仙家秘境一般的小村庄——竹林、飞瀑、木桥、古祠,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向白箬村“取经”,探索如何“用小规模的资金,撬动经济与流量的双收益”。

找“人气”

白箬村地处临海与三门县交界,从临海市中心向东北方向走20多公里,一路上山,葱郁林色尽收眼底。村口矗立的灰白色石牌坊上,用舒展挺阔的笔体写着,“钟毓白箬”。
今年夏天,作为制片人,贺天荣带着《仙旅奇遇记》第二部《孤城问道》剧组在白箬村完成了最后的外景拍摄。
每当剧组顶着太阳忙碌时,村委会主任屈吕福时常远远站在一旁,安静又专注地观察着这里的情况。

屈吕福是土生土长的白箬村人,“70后”的他“从来不看短剧”,以前打开电视只看国际新闻:“我是真不喜欢这个。”说罢,他坦率中带着一点无奈,“但是现在不得不看。”
2011年,原本在温州做生意的屈吕福回到家乡白箬村上任村干部,当他开始兴致勃勃地研究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发现可利用的资源少得可怜。地偏、人少,也没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村里实际常住人口只有106人。周末可能多个一二十人,但周日晚上也就回城里去了。”
“没有人气是赚不了钱的。”他说,但怎么把人引进来,屈吕福一开始也没有明确的方向。刚来村委上班时,推开办公室的门,发现“一地的旧报纸”,村集体账户也几乎是白纸一张,还欠了营业厅5年多的电话费。
他和几个村委干部一起,把办公室陈年的旧报纸收拢了一下,卖了93块钱,先把杂七杂八的欠费付掉,又把集体所有的一些林地改造成牛棚,流转给养殖户,算是有了“第一桶金”。

文旅短剧

贺天荣的老家在河南。第一次来白箬村考察,他被浙东宛若仙境的风景震撼,特别是半山腰一片竹林掩映的开阔地,配合群山环绕的远景,十分符合想象中仙宗侠者的修炼场景:“一直知道这里做彩灯厉害,不知道自然风光也这么好。”
彩灯是临海经济的支柱,白箬村所在的东塍镇内就有一个彩灯产业园,村里不少人外出做的正是彩灯生意。
在屈吕福的印象里,“一说赚钱,大家先想到的都是这个,从没考虑过别的”。直到几年前,一个从横店来的剧组人员来村里踩点,“他说这个景观真的好,不需要人为搭建,整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天然剧场,不输横店”。紧接着,那人的一句话让他为之一振,“运作好的话,这块儿是一个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屈吕福为下一步发展烦恼时,贺天荣也遇到了事业瓶颈。刚入行时,贺天荣从事网络数字电影制作,也接单拍摄宣传片,近几年短剧市场火爆,他很快投入到这片新兴的领域。
然而,就在刚刚转行的两三年时间里,他敏锐地感受到行业内的一种变化。
2024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开始实施,明确要求对微短剧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
“去年下架的8000多部短剧,大多数是名字不太好听的那种。像‘霸总’‘少奶奶’‘大小姐’这些字眼的爽剧,很多存在低俗擦边,价值观的问题。”他说,取而代之受到引导和鼓励的是一些“文旅短剧”,“比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正能量的剧目。”这让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作品。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贺天荣感到,目前市场上这种精良的“文旅短剧”几乎是一片空白。“其实它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他解释说,与商业短剧密集的“钩子”“爽点”相比,正能量类型的故事往往比较“平”,“元素加入得生硬,就会有宣传说教的味道。”他说,这可能是“文旅短剧”至今仍然没有做起来的原因。
“打广告”

在村委会与贺天荣的第一次合作中,《仙旅》的剧本几乎是为白箬村量身定制:全剧一半以上的场景取自于村庄外景,剧中男主角名字叫“白箬”,特别是在剧情里,“要让观众看到有识别度的白箬符号”。
然而,要把这种“文旅元素”不动声色地加入到剧情里,在不影响观感体验的同时,既能推动故事发展,又能锦上添花并不容易。
“要找到一个结合点。”贺天荣打了个比方,“比如剧中有一段,玄天宗弟子举行一个选拔赛,我们就在文斗里加入了‘猜药名’环节,对应的谜底正是白箬村种植的特色中药材。”
“专业的事情我们不懂,但不管如何创作,不能离开我们白箬,这是我们唯一的要求。”屈吕福说,“就和打广告是一样的。”
2024年6月,临海市白箬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的成立,得到村里几个在外办厂的老板支持,先后注资400多万元,这里面包括屈吕福个人筹集的资金,以及两个企业家协会的赞助费。此外,村集体以“环境资源”入股30%,为拍摄提供所有外景场地和相关的资源调配。
虽然占股不算多,但白箬村的眼光并非仅限于此。“我们不光盯着这30%的股份,而是要通过项目运作,把大家都调动起来,也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盈利机会。”
以前做康养项目时,基本只有几名村干部在搞,最终也就不了了之。想到这一点,屈吕福下决心在新项目里补上这一课。“在实现共富的同时,让更多人关心家乡发展,参与到村庄事业里来。”
最先影响到的是邵全洪,他是最早参与剧组事务的普通群众,因为弟弟是村委会干部,从村里搞康养公司开始,他就一直“里外两头跑”,外边经营彩灯厂,村里帮忙做项目。这两年,因为担任了专职“场务”,他的精力逐渐转移到村里来。

影视基地

在《孤城问道》的外景拍摄现场,除了围观踏青的人之外,几个身穿古装的女孩在人群中格外夺人眼目,她们大多是参与拍摄的群演,从市区赶来。
“凑个热闹,看看能不能争取一个小角色。”今年40岁出头的茉莉告诉记者,她原本是一名餐饮店的主管,学过跳舞和弹琵琶,一次汉服爱好者聚会里,她认识了临海一家影视公司的化妆师,这次就是被朋友带过来玩的。
类似茉莉这样的群演多了以后,一个新的想法在屈吕福脑海里酝酿:“他们很多人打听影视基地在哪里,我说不是基地,只是一个外景地在这里。”他接着说,“后来就想,那我们就把影视基地做起来,就像横店那样的。”
一番考察下来,村委会打算从当地特色产业中药材种植入手,一来可以用作拍摄,二来药材也可以产生效益。去年,村里规划了一块不到60亩的梯田,原先荒着,长了一人多高的草。“后续会种上观赏性植物,采摘、观赏、拍摄三种功能一体。”

屈吕福的想法是,如果发展好了,老百姓除了土地流转费用外,还可以按照股份架构来分红。
屈吕福说,早在前几年,原先的白箬村与泄上村合并成立了新的白箬村,泄上村传统建筑多,以石屋出名,村委会也打算把这些古迹建筑利用起来,一起开发为取景地的一部分。
做场务的这段时间,邵全洪更近距离地看到了影视产业的一些“内幕”,让他感触颇深:“都是外表光鲜,实际上演员辛苦得很。”他说,为了节省成本,剧组要赶着时间拍摄,起早贪黑是再正常不过的。

“最早一天从凌晨四点拍,等到演员卸妆收工,已经是夜里12点了。”他说,“多拍一天就要多花出去几万块钱,人员、资金、场地协调都是问题。”邵全洪的话也触动了屈吕福在内的一些村干部,“要做影视基地,需要的不光是好的风景,还有各种配套都要做好,管理水平也得跟上去”。
“流量提升”以后,下一步该怎么走,大家意识到,白箬村的任务并不轻松。
作者: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艺娇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白箬“仙途”
音频:AI生成
监制:王岩 编辑:刘婉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