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作者|阿po

入青云》在完结之后、古装剧混战的11月里实现了多次数据上的“逆跌”,优酷热度值破万、豆瓣开分7分,云合正片有效播放量多日登顶。同时,海外一片好评,登陆190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屡屡闯入多地的播放TOP3、甚至榜首。除此之外,#古风小生侯明昊#、#卢昱晓人生镜头又加一# 的话题被热议,余承恩、鹤男、全伊伦、朱丽岚等配角全员上桌……长剧冷静期的阶段里,这些无疑都是令人羡慕的成绩。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娱乐方式多元化时代,随着观众审美标准的提升,长剧受到的审判标准也在随之提升,作为市场主流的仙侠题材首当其冲。《入青云》从被观望到走向长尾口碑,更像是仙侠剧“末法时代”的一束“逆光”,就像卢昱晓饰演的女主角明意站在司判堂山门前回眸的那个人生镜头,明暗交映中透出希望。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打造该剧的拾上影业成立刚满三周年,但从创始人房迎到该剧总制片人张俊,以及其他初创至今的同伴,都是在行业头部公司有过十年以上丰富经验的影视人,过往诸多全民爆款剧的经验,辅助如今的项目,在行业逆境里再度成功。

娱乐资本论(id:yuelezibenlun)在与《入青云》总制片人、拾上影业总裁张俊的对话中,逐渐理解到“拾上影业是一家创作型制片公司”的含金量,从尊重制片人喜好的选品到前瞻性、系统化的策划,从角色复杂性的塑造到独特世界观的打造,再到创新的视听美学,专业制片的深度与广度支撑,或许也可以为如何刺激影视内容的长期生命力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盘“活”人物,让观众先进场

仙侠题材素来是影视剧中大成本的“重工程”,但在《入青云》里却看不出刚成立三年的年轻制作公司一丝吃力感。

选择开发这个题材的决定一方面来自创作者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来自题材自身的包容力。仙侠天然具有广阔的幻想空间与情感张力,既可以有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也能容纳细腻的爱情表达,“它的世界足够大,也足够自由”,张俊认为,“这让我们能从传统文化里取材,也能用写意手法回应当下的情绪洞察。”

他坦言,仙侠类作品制作门槛高、同质化严重,但同时也是“能给年轻观众最大情感共鸣的品类”。拾上影业的团队在公司成立初期就给予制片人充分的选择自由,《入青云》正是这种创作自由的结果。相比策略上的考量,他们更看重创作的内在驱动力,“喜爱可抵万难”,张俊笑言。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入青云》的孵化和所有IP一样经历过层层修改,从原著中类似高武世界观的设定,在放大了幻想部分之后升级到了仙侠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下的合虚六境中,建立在公平正义之上的“青云大会”是设定里比较亮眼的创新点之一,剧集完结之后仍有观众回味,“这部仙侠剧难得没有讨论人妖殊途,全凭武力值说话”,完全迎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慕强喜好。

所以男女主的角色与人物关系也是“双强男女从相杀到相爱”的过程,于是该剧从初期就诞生了“戏精夫妇的爱情博弈”这一策划概念,以此为中心再去搭建完整的叙事框架和整体的世界观结构。

进入创作阶段后,团队面对的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娱乐多样化时代的观众分层。张俊认为,现在愿意看长剧的观众群体已经更明确地形成了兴趣取向,有人追求爽感与轻娱乐,有人更注重叙事逻辑与人物共鸣。于是,《入青云》的目标是“让观众先能走进故事,再去体会精神内核”,让观众喜爱上角色之后,再去理解他们追求公平正义民主富强的远大目标。

仙侠不必说教,但要有信念;故事可以轻松,但人物必须真实。这种创作逻辑正是在“戏精夫妇的爱情博弈”这一策划指导下延伸。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戏精夫妇的设定具体实现为“全员掉马”,也贯穿了全剧几乎所有主要角色,每个角色都有隐藏与反转,张俊称之为“一种通俗表达的复杂性”,看见的角色也会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显露真实。正因为这些人物带着多面性,他们之间的情感也不再是直线发展,而是交错博弈的结果。主线之外的副CP也并非陪衬,而是服务于核心叙事,让“爱”成为一种群像的共性体验。

另一方面,“戏精”也为故事定下了轻松的基调,张俊希望题材品类可以服务于观众的收看属性,仙侠的观众还是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之余从剧集中得到心态上的放松。

这样有新意有深度的设定,给了创作者可以留下观众的信心。不过相比这些,长剧更迫切的难点是如何让观众“进入”故事。

张俊坦言,“开篇永远最难写。”《入青云》的第一集曾反复修改,围绕“要不要从青云大会开场”争论了许久。在短剧冲击的快节奏影响下,长剧应该如何保持更有特性的快节奏?那就是不能丢失角色的塑造以及情绪的共振。

最终选择用女主明献在青云大会一战中跌落开始,连续七年被奉为战神的尧光山太子,骄傲被磨灭,不得不扮成舞姬迎合男主以获取解药的信息。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让女性观众代入女性主角的视角,观众要知道她原本是谁,才能理解她为何低头。”剧集的叙事因此形成一种反重力的情感结构,人物先坠落再上升,爱情先博弈再相吸。

男性角色的塑造同样回应了女性观众的期待。侯明昊饰演的纪伯宰,从罪囚到重登太子之位,自始至终都“信她”“爱她”,是一位始终将伴侣放在平等位置、给予尊重与理解的“引导型恋人”。他在情感表达上克制又笃定,眼神与语气中流露出始终如一的深情,也在关键时刻给予女主明意力量与方向。这种不狗血、不权力化的爱情姿态,恰好呼应了当下女性观众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信任、尊重、并肩而行。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节奏上保留快感,但核心始终是人物。这就是张俊所坚持的“加快节奏可以,但不能丢掉人物。”在快与慢之间,《入青云》用情境的层层递进,完成了情绪的沉浸感,让观众不仅“看懂剧情”,更能“看懂人”。

这一切让《入青云》在仙侠这一品类中显得格外“有呼吸”。它既继承了传统仙侠的浪漫想象,又以现实的方式让观众重新理解修炼和变强的意义。对拾上影业来说,这不仅是一部剧的成功,更是一种创作信念的验证:当人物被看见,类型才会真正鲜活。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审判时代的共创与创新

在观众审判标准变高之后,行活儿被淘汰,合力共创成了入门标准。《入青云》的创作过程,正是这样一次典型的共创实践。

知竹导演的加入,让这部剧具备了极强的表达驱动力。这名首度拍摄长剧的年轻女导演,虽然面临着无市场数据的问题,但在张俊看来,从短剧《东栏雪》到《古相思曲》以及前不久的互动影游《盛世天下》皆为出圈之作,知竹导演并非纯新人导演,有审美也有经验,新鲜血液或许可以为长剧传统题材注入不一样的活力。

“从去年6月12日进横店一直到刚刚过去的10月结束后期,筹备、拍摄、剪辑全程并肩作战,当我们看到拍摄素材的时候就已经觉得很美了,可以遇到有这样审美的导演,也是我们的幸运。”

于是在优酷的信任与大力支持之下,知竹与摄影指导出身的彭学军导演强强联合。这种共创还延伸到创作链条上保证仙侠审美的各个重要环节,也聚集了美术指导单长斌、造型指导易小雅、梳化指导张佩佩等行业头部人才。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造型上,戏精夫妇的爱情博弈被易小雅贯彻到造型方面,放浪纪伯宰前领性感的低V设计与舞姬明意服装背后妩媚的深V剪裁,成了两人互相试探阶段最佳视觉辅助,在路透阶段就已经出圈。

美术设计上,以重庆洪崖洞层峦叠嶂的房屋为灵感的古风赛博朋克极星渊,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神兽与机甲结合后的花月夜,借鉴丹霞地貌与千里江山图形成的尧光山……形成了网友追捧研究的《入青云》美学。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经典叙事基础上的创新非常重要,如何让观众感知到新的东西,又能有经典叙事保证观众的进入以及情感共鸣,视听语言的表达就是很好的创新切口。在短剧越来越精良的时代,长剧应该更要做到对观众审美的引领。”

导演与摄影互相成就,美术与视效相互激发,演员在开放现场中生出真实反应。正是这种多线交织的创作方式,让剧集在饱和的仙侠赛道中仍能保有新鲜感与温度。这便是《入青云》共创体系的成果,最终不仅及时杀青,又保证质量。

这种“高效”更像一种时代特色,在长剧找寻穿越周期的力量时,成熟影视人用经验为年轻影视人的创作激情与满腔热忱保驾护航,得到1+1>2的效果。

这种视听语言的创新反哺到拾上影业对项目的世界观策划逻辑上。张俊透露,从项目最初立项起,团队就对仙侠品类的产品做出了“扶光仙境”的系列化概念设计,未来多部仙侠题材作品都将在这一世界观框架下延展。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这一审美逻辑也会贯穿剧集的每个环节,从宏观的世界观构建,到微观的人物造型,希望藉由题材特色在影像语言与审美上探索仙侠的全新表达。最终,在统一的美学气质中,让每个故事都能拥有独立的精神主题,让观众在“扶光仙境系列”中看见一种持续更新的想象力。

《入青云》的创作经验,也在无形中塑造了拾上影业助力人才创造优秀作品的品牌气质,只有在创作者之间保持持续对话,作品才能形成稳定的品质感和辨识度。这种从创作出发的体系,也让这成立三年的公司在行业中站稳脚跟。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从创作到确定性,拾上影业的长期表达

《入青云》的成功与长尾显然不是简单的幸运,而是成熟创作者经验下工业化流程的结果。对于成立三年的拾上影业而言,这部作品更像是一个节点,无论是来自平台的肯定还是观众的持续入场,都证明了“创作型制片公司”在行业中的续航实力。

张俊常说,拾上的底色就是“创作型”,拾上是一家影视制片公司,同时也有对外承接剧本创作的独立业务。团队里既有行业经验丰富的“老炮”,也有熟悉新媒体叙事的年轻创作者,毕竟好的作品一定不会是资源堆砌出来的,而是被一群懂内容创作和项目管理的人打磨出来的。

“创作”和“执行”这两个词在拾上没有界限,拾上影业的创作型制片流程让团队能在项目早期就完成从故事概念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预判,也让“降本增效”这件事变得更有创造性。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这也是拾上影业所坚持的“头部策略”的基本保障。张俊认为,所谓“头部”,不是盲目追求体量与规模,而是在确定性中追求影响力,让平台客户与市场观众双双满意,创作者自己也更有满足感。美美与共、成就合作伙伴、实现上下游共赢。所以,拾上的目标并不是拍“最大”的剧,而是希望能不断创新诠释真善美、不断突破品类标杆,做“自己、团队、以及家人引以为傲”的作品。在他们看来,这种确定性的积累,才是当下行业最稀缺的资源。

科技与数据的引入,则让拾上的创作系统更高效、更稳。年轻的公司拥有自己的大中台“创智中心”,以内容研究数据库与AIGC技术的辅助,从IP潜力判断、创意发散、剧本评估与优化到制片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同时,创智中心还有对外承接剧本创作的孵化业务。数据和技术当然不是为了取代创作,而是帮助创作者在有限时间里做出更好的选择,让灵感与理性共存。

组织结构上,创智中心支撑了拾真影视、拾祁影视、拾伴影业三个“小拾上”,形成既集中又灵活的内容生产系统,子公司又可以在不同题材上深耕项目落地。这种结构让公司能同时处理多个项目,又保证每一部剧的专注度和一致性。拾伴的《欢聚》、拾真的《灿如繁星》、拾祁的《红尘四合》,均已完成杀青,即将在2026年陆续播出。

打造学习型组织,是拾上内部管理上一直坚持的工作。无论项目开发再忙,公司每两周都会进行一次“热播剧集盘点和专项研究分享”,从正在播出的国剧到优秀海外作品,以及市面上的爆款短剧都在研究范围内。这种学习机制,让他们始终保持行业敏感度,也成为拾上最鲜明的气质。年轻、热爱、好奇,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入青云》能因人才共创而成功。

《入青云》逆光突围,背后的拾上影业用三年写出“确定性”

面对未来,拾上影业正在用系列化思维搭建更清晰的内容产品版图。“扶光仙境”系列的下一部作品《千屿》已经在开发中,融合“少年燃”与“爱情”表达的“热血暖燃”系列作品《三七》已进入筹备阶段,以及改编自豆瓣最头部IP、智性恋天花板的《智者不入爱河》正在孵化中,拾上正在形成自己的品类生态。

系列化在国内并不容易,但他们选择以“题材线”替代“续集线”,即通过共享的审美体系和人物气质,保持品牌连续性,因为“系列化不是延长故事,而是延展想象力”。

当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开始重新思考“内容的长期主义”,拾上影业用三年的积淀为当下内容产业提供了一种正向范本,用感性的创新与理性的流程,在每一个项目中反复验证“创作确定性”的边界。

借用《入青云》的出圈台词“唯有真心不可付”,行业从拾上影业身上看到了久违的创作激情与活力。《入青云》仍是起点,未来的拾上影业,将继续在题材的边界上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在体系化开发与个体创作之间找到平衡,在稳定与创新之间保持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