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追《四喜》,看得人是感慨万千。
我直说了,沈明珠就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儿”。

你说她从小被原生家庭抛弃,幸好收养的家庭待她还不错。
又找到一个真心爱她,家境也很不错的男友,两人刚刚领证,美好的生活就要开始。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冯建奇因为见义勇为,不幸离世,沈明珠肚子里的孩子,也成了名副其实的遗腹子。

她要面对的,是一大堆的烂摊子。
不过我想说的是,导演和编剧求求了,你这么拍,把一堆烂糟事儿,都塞到一个倒霉蛋儿的身上,那和那些乡村苦情剧,又有什么区别呢?

话说回来,今天咱们重点要聊的,是沈明珠的三个“妈妈”。
一个亲生母亲,一个养母,还有一个婆婆。
其实,电视剧对于沈明珠的三个“妈妈”,都是有不同程度的美化的,那我就原著来说说,这三个人,都有什么问题。

第一,无语的亲妈。
电视剧中的沈明珠,并非是父母主动抛弃,而是其姥姥送人的。

并且当时的情况是,沈明珠的父亲在坐牢,母亲没人照顾,家里孩子又多,姥姥无奈只得偷偷将沈明珠送给他人。
但在原著中,亲妈就是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作怪,把她送了人。

沈明珠的妈妈,也算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
年轻时,她连生三个女儿,也因此受到了公婆的嫌弃。
可到了二十年后,积极认亲的喻静香,并非是要补偿沈明珠失去多年的亲情,而是将沈明珠当成了一颗摇钱树。

她看到了女儿婆家的资产,想从中捞点好处。
比如在她收下冯家20万的“买断费”后,转手就将 10 万给儿子办婚礼,还理直气壮地宣称“生了她拿点钱怎么了”。
这种将亲情明码标价的行为,暴露出其骨子里的自私与冷漠。

总的来说,喻静香既是传统观念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加害者。
她早年因生不出儿子被婆家嫌弃,却将这种痛苦转嫁到女儿身上,对沈明珠和留在身边的大女儿许知夏进行双重压榨。

当沈明珠拒绝被操控时,她又以“生育之恩”进行道德绑架,试图用血缘关系重新建立对女儿的掌控。
这种“吸血式母爱”,让沈明珠陷入了重重困境之中。

并且,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作祟,喻静香对小儿子许知冬过于溺爱。
这导致儿子在结婚后,先是出轨导致妻子碧晨离开,随后就彻底摆烂待在家中,成了一副“行尸走肉”的模样。

第二,吸血的养母。
电视剧中,养父母对于沈明珠,那是比亲生女儿还要好。
可原著中,却根本不是。
养母岳秀娥,她给女儿起名叫做“明珠”,看似以“掌上明珠”的寓意,向所有人昭示她对于沈明珠的爱。

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这种包装出的宠爱,从本质上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投资。
沈明珠刚到沈家时,那时岳秀娥和丈夫没有自己的孩子,她对于沈明珠,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母爱。

但自从亲生儿子出生后,沈明珠在沈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家里早餐有鸡蛋汤,喻静香却只给丈夫和儿子,至于沈明珠,那对不起,就只有馒头就着咸菜凑合着啃了。

还有,家里的阁楼,永远是弟弟的。
沈明珠自己,只能挤在狭小逼仄的房间内。
什么叫“掌上明珠”?
岳秀娥和丈夫,又重新定义“掌上明珠”的含义。
更过分的,还是在沈明珠怀孕之后。

当冯家提出用房产和金钱换取孩子时,她立刻从“护犊子”的母亲变成冯家的说客。
岳秀娥不仅每月收受5000元“照顾费”,还要求冯家为儿子安排工作。

更令人心寒的是,她在照顾沈明珠期间,频繁克扣营养品和伙食费,将节省下来的钱偷偷补贴给儿子。
并且弟弟沈明辉由于多次创业失败,就断断续续从沈明珠这里,拿走了超过三十万。

最终沈明珠忍无可忍,就坚持让沈明辉签下了26万的欠条,后者只得进厂打工还债。
第三,“半封建”的婆婆。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何丽华,一直将“血脉传承”,视为家族存续兴旺的核心。
对于沈明珠,何丽华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是因为门第观念。
何丽华一直认为,沈明珠能嫁入冯家,是妥妥的攀高枝。
因此她甚至在婚礼筹备中,都对未来的儿媳百般刁难。

第二次,是儿子去世后。
此时的她,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沈明珠腹中的胎儿身上,用房产、金钱等条件诱使儿媳生下孩子。
第三次,是她得知沈明珠可能改嫁时,她又试图通过舆论施压和经济控制,将其困在冯家。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封建家族对女性生育价值的极端物化。
并且,何丽华的控制欲,不是一般的强。

她的这种控制欲,渗透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她送给沈明珠的“传家宝”翡翠镯,表面是家族认可的象征,实则是公公冯志用赝品替换的假货 —— 真品早已被他送给情人。

这种虚伪的家族荣誉感,与她买通水军网暴儿媳、策划“去母留子”方案等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她的悲剧在于,终其一生都在维护一个摇摇欲坠的家族幻象,却在丈夫出轨、儿子去世后,不得不依赖她曾轻视的儿媳维系尊严。

你怎么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