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苏梦阳
来源 | 看电视
“卢凌风何在?”“卢凌风在此!”
当屏幕中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时,《唐朝诡事录之长安》(下文简称“唐诡3”)以其独特的志怪氛围与人物魅力,迅速攫取了观众的目光。
融合中国传统的志怪文化,辅以权谋博弈与人性真情,在悬疑的框架下,“唐诡3”展现了昔日长安的独特风貌。
在满足观众对于历史想象的基础上,某些剧情设计也体现出一定的现实关照,以古喻今的诡谲案件探讨的往往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困境与社会的集体焦虑。

不只是“唐诡3”,更多的国产剧集在类型化探索上的深化,也折射出制作方与观众对于“中式恐怖”与“现实隐喻”的双重渴求。
中式美学
命运隐喻
近年来,影视创作对“中国文化”的挖掘已从简单的视觉呈现,转向更具深度的美学体系构建。并且,这种美学构建是多方位的,它超越了单纯的视觉感受,成为一种参与叙事、塑造命运感的重要语言。
“唐诡3” 开篇第一案“康国的金桃”便将志怪传说、传统民俗与视觉艺术融为一体。
随着巨兽“乌焰鸟”从高空俯冲而下,撞破窗棂,爪抓天子手臂时,镜头也从低角度跟拍锋利鸟爪迅速切换到众人惊恐表情。

殿内忽明忽暗的宫灯,左摇右晃的鎏金器具,瞬间把异兽突袭的志怪惊悚感拉满,也将《山海经》中三足鸟的形象传递得活灵活现。
剧中保存“金桃”的“坎吉纳”泥碗,是源于阿富汗等中亚地区的古老保鲜容器,与“唐诡3”同属唐朝时期的《长安的荔枝》,用“竹筒+泥封”来保存和运输岭南荔枝的方法也是同样原理。
泥土塑造的古朴造型和保存水果的功能,既服务于“金桃”藏情报的志怪剧情,又通过道具呈现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细节。这也让志怪剧情在充满文化质感的视觉环境中推进。

近期在腾讯播出的《山神异闻录》里也通过红灯笼、纸人、萨满跳神等元素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观影信息。
在中式语境下,纸人往往直接关联着丧葬文化、魂魄观念等。叠加与萨满跳神相关的通灵、祈福、驱邪等复杂信息,其仪式更加充满戏剧张力和不确定性,为剧情反转提供了更多想象性。

更进一步,这些美学元素通过精心的符号化处理,也成为预示命运、暗示人物关系的关键。
《命悬一生》中,对女主角吴细妹婚礼场景的视觉处理。高饱和度的红色嫁衣与红唇,本应是华夏文化中最浓烈的喜庆象征,但在特定的镜头角度和色彩对比下,这种红却显得格外刺眼与压抑,它与男人房间墙上悬挂的《百子图》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照。

《百子图》传统寓意多子多福、家族兴旺,但在此处,它不再是美好的祝愿,而是异化为一种沉重的期望与无形的枷锁。
这两种强烈的视觉符号并置,提前为吴细妹因无法生育而遭遇家暴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色彩与物象在此超越了装饰功能,成为叙事与批判的工具,冷静地揭示了在宗法社会结构下,女性被物化为生育工具的价值困境。这种“于喜庆处见悲凉”的手法,是中式美学在叙事中的体现。
困境与抉择
诡案有人性
“这世上,既没有神,也没有鬼,只有装神弄鬼的人。”
这是“唐诡3”主角苏无名的一句经典台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类题材的核心——人。
在志怪故事光怪陆离的表象之下,始终包裹着关于“人”的核心。妖鬼精怪,往往是人性欲望、恐惧与挣扎的投射。
即使有着志怪、悬疑等元素加持,最终落点仍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体的处境与选择。

在“唐诡3”里“康国的金桃”一案中,主角卢凌风身处皇帝与大长公主的权力夹缝之中,其面临的“忠孝”两难,不仅仅停留在案件本身,而是上升为在封建体制下,个人身份认同与道德抉择的思考。
金桃背后的“诡”,也有着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与人情网络给个体带来的异化与撕裂。卢凌风的挣扎,让现代观众得以窥见在庞大封建体制面前,个人意志的渺小与坚守的可贵。
在高度结构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找到个体的定位也不只是“卢凌风”该思考的问题。
在第三季调查第二案“成佛寺的哭声”时,裴喜君提到的“秦孝白”,让人回忆起“唐诡2”即《唐朝诡事录之西行》,画师“秦孝白”的故事线。
面对权贵的逼迫与灵感的枯竭,他在艺术理想与现实生存之间痛苦挣扎无从下笔。助手阿祖为完成壁画,高价购买牺牲无数人生命才制成的“游光”颜料。

剧情引发屏幕前不少网友泪目,这里秦孝白的“点睛一笔”,不再是纯粹的艺术行为,而是关乎生计、尊严与信仰的复杂抉择。
当现实的压力扭曲了最初的纯粹,我们是否还能守住底线?在面临“工作”和“爱好”时,你究竟会选择“面包”还是“理想”?
这种将古典情境与现代职场人、创作者心态进行巧妙嫁接的手法,也是唐诡能够“破圈”的关键。
不同于“唐诡3”,《无忧渡》构建了更为架空的人妖世界,其内核依旧是人、妖在特定规则与伦理下的情感纠葛与生存选择。妖渴望人的情感与认同,人羡慕妖的力量与长生,二者互相凝视,欲望交织。

若将奇幻背景与当下的现实相结合,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与融合难题是否也可以有更多的思考角度?这样,剧集也获得了更深厚的情感重量与反思价值。
情绪价值的调度
参与感和社会关照
“唐诡”的火爆引发行业的思考,为什么没有大IP、没有流量明星和大量营销的情况下,精短的剧集可以调动起这么多观众的“自来水安利”?
超越简单的“发糖”或“虐心”,复合型的心理满足机制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
观众追剧的乐趣,远不止于被动观看。弹幕上除了“卢凌风好帅”“费鸡师好可爱”等弹幕,可以发现更多的弹幕都在猜测“凶手这次一定是方丈”“我猜对了”等对剧情的讨论上。

严密的逻辑和草蛇灰线的伏笔是调动观众参与的重要因素。这种直至揭秘前一秒仍在进行的猜测与验证,构成了观剧体验的核心部分。
“唐诡3”中常常会通过一个道具、一句看似无心的台词,埋下破解最终谜题的关键。
这种叙事策略,将观众从单纯的接收者,提升为积极的解谜参与者。当自己的推理被剧情证实,所带来的智力上的优越感与满足感,是任何外部营销都无法替代的。
这形成了强大的社群互动与粘性,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二次创作,为“路人”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安利”。
悬疑与志怪,只是吸引观众入门的手段,真正留住人心的,是故事中能与现实产生共鸣的情感内核。“唐诡3”在诡异的案件背后,巧妙地融入了对人口贩卖、古代版“PUA”等社会议题的隐喻与反思。
在第七集中,费鸡师提及自己:“常年混迹于鬼市”,“一直是一个人吃喝”时,弹幕飘过的“孤寡老人”,引得近四千网友点赞。无论是出于对角色的调侃或者同情,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于现实生活中“孤寡老人”的观察。

作为早期具有开创性的国产悬疑灵异剧《灵魂摆渡》,采用单元剧的形式,融合了悬疑、惊悚、奇幻和温情元素,探讨了网络暴力、家庭暴力、性别歧视等尖锐问题。

古装奇幻悬疑电影《妖猫传》则在充分展现盛唐繁华与梦幻的视觉体验下,包裹着对真相、记忆与叙事的哲学思辨。正如剧中经典台词:“不必奢求世间永无丑恶与虚妄,只需关注此刻你拥有的美好与幸福。”

这也对类似的题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异奇幻的背景不能削弱现实力度,要能以一种更隐喻、更深刻、更安全的方式,触及那些现实主义题材可能因审查或文化限制而难以言说的社会痛点与集体无意识。
对现实进行“曲线”关照,既满足了审查的边界要求,也可以让剧集超越简单的娱乐产品,使观众拥有更多对现实的凝视与思考。
在肯定目前取得的一些成绩时,也应该冷静地看到,国产悬疑志怪题材也依旧面临一些普遍性的创作挑战。
许多作品在开局展现了宏大的世界观,但在后续叙事中,其异世界的规则却显得模糊或自相矛盾。妖怪、法术、异术的强弱和施展为剧情服务而随意改动,世界观的“半途而废”削弱了作品应有的严谨性与可信度。
除了规则的模糊,不少配角、反派也变成“工具人”。悬疑题材的剧集若为了“发糖”而单独设置感情发展,与主线剧情割裂,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不合时宜的慢镜头、背景音乐等技术加持不仅拖慢剧情,也让原本自然的感情变得尴尬。无论是主配角的成长还是人物关系和情感的推进都应该来源于剧情冲突下的自然生发。
虽然社会议题的引入值得鼓励,但部分作品的处理尚停留在“提及”层面,未能进行更深入、更犀利的解剖。
对于女性苦难的描绘,若仅限于呈现其悲惨境遇,而缺乏对背后结构性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便容易流于浅表的煽情,削弱了应有的现实力量。真正的现实关怀,需要勇气和智慧去触碰问题的根源。

即使有着创作挑战,但国产悬疑志怪题材也已经走出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路径。根植传统文化、尊重叙事逻辑、关照现实情感,是能够获得商业和观众口碑的双重肯定的。
我们相信并期待着有更多兼备精细打磨的世界观、深度自然的人物形象、现实议题的大胆触碰的作品,不仅能以诡谲的氛围吸引我们驻足,更能以其严谨的逻辑、丰满的人性与勇敢的关怀,让我们在光怪陆离的幻境之中,照见自身,思考现实,获得长久的精神回响。
“唐诡3”未完待续,更多的悬疑志怪题材的创作也方兴未艾……
主编:罗姣姣
文:苏梦阳
排版:苏梦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