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间,
拿起手机刷几集短剧;
下班后,窝在沙发上刷几集短剧;
睡觉前,再刷几集短剧
近年来,
在数字经济与文化消费
深度融合的浪潮中,
微短剧迅速成为文化产业的“新赛道”,
不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
逐步从天天追长剧的状态
转变为一天刷一部短剧。
因为江西省相关政策的加持,
南昌微短剧产业的发展如虎添翼。
2025年,
南昌迈入“微短剧”爆发年,
多部作品接连上线,收获无数好评。
年轻人放弃长剧开始刷短剧

“95后”的李云珍是一位自媒体工作者,下班后喜欢通过追剧让自己放松一下。可是渐渐地她发现,追长剧很“心累”。“一些新出的电视剧每天更新1—2集,一追就是好几个月,而且各个视频APP都需要充会员才能观看。”在身边朋友的推荐下,她开始“转战”微短剧。刚开始,微短剧狗血的剧情、演员拙劣的演技让她一度无法接受,“但是最近我发现,短剧‘进步’了不少,像前段时间爆火的几部短剧,剧情紧凑、演员走心,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
微短剧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够读懂当代年轻人的“情绪刚需”,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三分钟一集、一两小时就能够刷完全集”的微短剧更适配年轻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每天上下班都是坐地铁,从家到单位大概半小时左右,我就带着耳机刷一刷短剧。”35岁的刘敏也是一位微短剧爱好者,最近利用碎片时间刷完的短剧有几十部。
南昌微短剧产业向“精”而行

2025年,南昌迈入微短剧爆发年,多部作品接连上线:3月,《豫章旧梦》采用“XR+短剧+文旅”模式,把王勃与滕王阁的千年故事搬进方寸屏幕,让南昌古韵圈粉无数;8月,创新无限流穿越网剧《海昏行》第一季正式上线,部分场景在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景拍摄;9月,《海昏行》第二季再次让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量狂飙……

推动微短剧产业长效发展,有好作品、好企业,还要有好土壤。今年6月18日,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正式启用,吸引微短剧企业纷至沓来。11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在这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基地里,100多个室内外拍摄场景生动呈现,不论是充满年代感的上世纪80年代木质家具,还是都市风格的餐厅卧室,又或是逼真的医疗场景,都能精准匹配微短剧主流题材需求。

据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负责人龚恺瑜介绍,基地正式运营以来,已新增注册公司(全资+合资)9家,聚集剧本编创、影视拍摄、后期制作、备案发行到版权保护的全环节专业团队,从业人员随产能同步扩充,目前基地工作人员已有150余人,预计年底将达到250人左右。此外,基地启用后已稳定产出多部作品,预计每月产能30部。
“依托基地全链条服务优势与赣江新区政策支持,一部短剧从创作、拍摄制作、后期配音到版权发行,全流程高效衔接,几乎一周内即可完成。”龚恺瑜介绍称,基地启用后产出了多个不同题材的爆火微短剧,如红色题材《山河回响》,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备案项目,全网话题量超2亿;聚焦银发群体的《退休返聘之一鸣惊人》上线仅36小时,充值金额便突破1000万元;非遗题材《我真是非遗大师》,聚焦陶瓷文化,播出后荣获江西省委宣传部优秀作品展播推荐;跨界案例《凉山小厨娘》获第九届麒麟国际广告奖,全网总热度超9000万;文旅融合题材《天降美飒小食神》正规划“出海”。
10条措施助力微短剧“乘风破浪”

而南昌微短剧产业的“乘风破浪”,离不开政策的供给和支撑。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我省出台《关于促进江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10条措施聚焦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拍摄基地、审批效率、金融扶持、版权保护、人才支撑等方面精准出招。
《若干措施》提出,对在江西取景不少于6处,充分展现江西特色旅游资源、江西特色文化元素的微短剧,给予奖励。凡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均有奖励,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给予1:5配套奖励。对在央视和省级卫视首次播出,或者在头部平台上线播出反映良好的,分别给予奖励。同时,支持微短剧“出海”,给予2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的扶持资金。
在推动拍摄基地区域化、差异化布局方面,《若干措施》提出,要发挥我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文旅特色鲜明的微短剧拍摄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乡村振兴、特色美食等微短剧特色拍摄基地。对首次入选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园区)者,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对年接待剧组数量达50个以上且拍摄天数累计120天以上的产业基地(园区)或微短剧拍摄基地,给予相应奖励。
此外,《若干措施》还提出,对首次纳入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统计的微短剧企业,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对在本土注册、本土拍摄、本土平台上线的微短剧企业给予不超过年度项目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
同时,作为南昌周边微短剧产业核心载体,赣江新区先后制定《关于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及实施细则。在剧本创作方面,链主类企业优质剧本最高奖励35万元,本土题材剧本奖励还能再增50%;在拍摄制作方面,符合条件的剧组可按实际配套费用的20%申领补贴,链主类企业年补贴最高120万元。此外,还有全国首个微短剧出海支持政策、“短剧贷”金融产品,以及“3+5”快审机制、版权快维中心等配套服务,企业每年最高可获约1500万元综合支持。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周野
编辑:徐晨霞 二审:刘培堃 终审:邹岚
南昌发布
微信公众号:nc_fa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