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镜中倒影映出男主角精心勾勒的眼线,比剧中情节更引人注目;华贵长袍流光溢彩,远胜江湖风雨的苍茫。可观众心中却悄然浮现那个手持木发簪、身披素布衣的李莲花身影,朴素却深刻。
《莲花楼》的成功点燃了市场对女频大男主剧的热情期待,仿佛新一轮类型风潮即将席卷而来。然而,2024年推出的三部重磅作品——《天地剑心》《暗河传》与《水龙吟》,并未如预期般掀起波澜。
截至11月初,《天地剑心》最高市占率为11.4%,《暗河传》为11%,而《水龙吟》仅录得8.3%的市场份额。这些数字清晰地表明,这批新剧仍困于核心粉丝圈层,未能实现大众层面的有效触达。
当李莲花已成为观众心中的经典符号,后续创作者似乎只复制了他的外在形式,忽略了角色内核所承载的情感重量与精神质地。

何为女频大男主
将《天地剑心》《暗河传》《水龙吟》归入女频体系,并非仅因题材设定,而是基于多重创作逻辑与受众定位的综合判断。
一方面,主演多选用女性粉丝基础雄厚的流量艺人;另一方面,人物设定高度契合“美强惨”这一女频长期偏爱的模板:外表惊艳、能力超群、命运坎坷。
不同于男频强调个人成长与逆袭快感的大男主叙事,这类作品的精神谱系更接近《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或《莲花楼》里的李莲花,其行动动机并非自我成就,而是为他人正名、为天下求公道。
女频大男主剧巧妙融合男频的世界架构与女频的情感浓度,以朝堂权谋、江湖纷争或玄幻世界为舞台,弱化爱情主线,突出使命担当,成为性别叙事交汇地带的独特产物。

养成法则
若要让AI生成一位标准女频大男主,“美强惨”无疑是必须输入的核心关键词。
但当前创作趋势显示,制作方几乎将全部注意力倾注于“美”的视觉呈现上,且这种“美”趋于程式化、单一化,带有明显的女频审美刻板印象。
例如《水龙吟》中罗云熙的造型:纤细身形搭配猩红眼妆,黑白交织的长发垂落肩头,彩色毛领披氅层层叠叠,在暖色调场景中形成强烈视觉冲击,整体观感繁复到近乎杂乱。
即便《天地剑心》和《暗河传》在设计上稍显收敛,主角服饰依旧数量众多、工艺精细,不断堆砌细节。相较之下,李莲花那一根木簪、一身粗布衣,反而显得干净利落、意蕴深远。
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甚至延伸至父辈角色。乔振宇与张智尧这两位曾被誉为“天涯四美”的演员,分别出演《暗河传》与《天地剑心》,不仅颜值出众,气质也兼具威严与儒雅。
他们在形象塑造上超越了传统男频剧中的长辈权威,又比大女主剧中常见的“爹味”角色更具审美距离感与情感张力。

弱化言情与暧昧兄弟情
从人物关系结构来看,女主角往往处于一种“存在即缺席”的状态,堪称“薛定谔的女主”。
除《天地剑心》保留一定情感戏份外,其余两部作品均大幅压缩言情内容,主线聚焦于权力斗争、门派恩怨与理想追寻。
真正与男主产生深层情感联结的角色,大多由男性配角承担。若用网文标签标注,常见诸如“隐秘羁绊”“灵魂救赎”“无性别之爱”等描述。
《暗河传》中苏昌河称苏暮雨为“我的傀大人”,甘愿以性命助其通过试炼;《水龙吟》里唐俪辞与多位男配之间情感互动频繁,CP组合丰富多样,被网友戏称为“全员皆可配”的自助情感场域。
此类设定既能让男主脱离传统恋爱框架专注事业,又能维持其在异性恋体系内的安全身份,便于女性观众进行浪漫幻想投射。

产业逻辑:市场的理性选择
站在产业视角审视,女频大男主模式实则是资本与平台权衡后的理性决策。
在女频领域内,双强设定虽理想,但制作成本高、风险大。一旦男女主角戏份失衡或人设争议,极易引发粉丝对立,影响宣发节奏与口碑传播。
相较之下,单一大男主或大女主更能稳定核心受众群体,降低运营不确定性。
而大女主赛道已趋饱和,竞争激烈,女频大男主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成为性价比最优的中间路径。
《莲花楼》的成功验证了该类型的商业潜力,促使资本迅速跟进。但由于影视开发周期较长,同类项目集中爆发延迟至《莲花楼》播出两年之后。
然而,这类剧集以男性为主角、依赖流量明星支撑,天然限制了受众广度,难以企及大女主剧或双强剧的全民影响力。
因此,必须通过极致妆造、华丽特效与紧凑事业线等可感知元素,精准兑现粉丝对“理想型男主”的心理预期。

问题显现:为何难以破圈
过度强调男主外貌、削减爱情线索、打斗场面符号化、剧情推进松散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这批作品始终无法进入更广泛的古装偶像剧主流圈层。
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忠实粉丝愿意为其买单,大众市场反应冷淡。
就动作设计而言,女频大男主剧与男频存在显著差异。男频注重实战感,强调招式力量与身体对抗的真实反馈;女频则偏向美学表达,追求姿态优雅、意境悠远,讲究“举手投足间敌军溃散”。
《水龙吟》中唐俪辞轻挥衣袖,数十米外敌人瞬间倒地,毫无抵抗之力。此类处理方式削弱了武打应有的紧张节奏,转而依赖后期特效与镜头调度弥补动作设计的空洞。
本质上,女频大男主剧是将女性视角嵌入男性主导的冒险叙事中,但同时刻意回避或淡化言情成分,无形中透露出某种排斥女性角色参与核心叙事的倾向。
这种妥协既是类型成立的基础,也成为其向外拓展的最大障碍。

短剧的启示:女频内容的新方向
当长视频领域的女频大男主剧陷入创作瓶颈时,短剧市场却展现出惊人的活力与增长空间。
2025年,红果短剧平台共有17部作品加入“10亿短剧俱乐部”,其中女频短剧占比高达90%。
尤其在都市情感类目下,即现代背景的女性向爱情剧,占据17部爆款中的10席。从《咬清梨》到《念念有词》,这些作品持续证明女性观众对情感主导型内容的强大需求。
与女频大男主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些热门短剧中,女性角色普遍掌握关系主动权。除少数虐恋或强制情感题材外,多数剧情呈现女性引领恋爱走向的趋势。
过去盛行的“登味”霸道总裁形象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愿意低头、懂得共情、支持伴侣成长的新型恋人形象。

前路在何方:从流量到内容
女频大男主剧遭遇的困境,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影视行业沉迷“唯流量论”的集体症候。
许多制作公司仍笃信“顶级流量+炫目特效=必爆剧集”的旧有公式,不愿深入挖掘原著精髓,更不愿在剧本打磨、人物塑造上投入足够资源。
最终产出的作品,除了铁杆粉丝外鲜有人关注,沦为闭环传播的“粉丝定制品”。
在《暗河传》的豆瓣小组讨论区,有观众直言:“男主的人设明显不如男二立体动人。”另有评论写道:“苏暮雨那种沉稳内敛、充满安全感的性格实在太戳人心。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开挂人生。”

还有观众反馈:“《暗河传》很多桥段缺乏爽感,否则播放数据早就炸了。”这些声音揭示了当前女频大男主剧在角色吸引力与叙事节奏上的双重短板。
市场的评分已给出明确回应:《暗河传》豆瓣7.2分,已是三部剧中最高;《水龙吟》仅获5.7分,《天地剑心》6.0分,评价堪忧。这些分数背后,是观众对徒有其表、缺乏灵魂之作的深切疲惫。
当一种类型开始重复套路、走向工业化复制,变革的契机也就随之临近。
毕竟,真正的“美强惨”不应止步于精致妆容与悲惨经历的简单叠加,更需具备打动人心的情感深度与逻辑严密的叙事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