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1

近期,围绕电视剧《繁花》剧组与前工作人员程骏年(网络昵称“古二”)之间的争议持续升温,引发业内广泛讨论。

2

11月8日,剧方再度发表正式回应,指出古二所公开的录音材料“未获相关当事人许可录制”,且内容“存在明显失实陈述、刻意剪接及主观曲解”,强调已系统收集证据并依法提交至主管部门处理。

3

这场看似源于个体不满的劳资纠纷,实则掀开了编剧群体长期面临的结构性困境——“项目转包链条”、“署名界定不清”等积弊被推至公众视野中央。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4

从署名纠纷到录音

5

风波起于10月31日,青年创作者“古二”在社交平台发布多段音频记录,声称其深度介入《繁花》关键情节构建过程,但在最终成片中仅被列为“前期责任编辑”,月薪区间为3000元至6000元。

6

这些录音不仅涉及他个人创作贡献未获合理认定的问题,还包含王家卫、秦雯等核心主创对唐嫣、陈道明、游本昌等演员表现的内部评价,迅速点燃舆论关注。

7

剧组随后声明指出,古二因对“前期责任编辑”的署名安排心生不满,借公开录音方式发泄情绪,并透露该人员“长期居留海外,回避国内司法程序与责任认定”。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8

层层转包与断崖式酬劳

9

此事之所以激起强烈共鸣,在于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映射出整个影视编剧生态中存在的系统性失衡。

10

观众在热播剧片尾匆匆扫过的几个编剧名字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条跨越数层、报酬急剧递减的隐形劳动链。

11

例如某都市题材剧集立项时,导演向一位知名编剧开出每集10万元的高价邀约,但该编剧将任务以每集3万元转交年轻同行,后者再通过线上编剧群招募写手,最终实际支付给执笔人的费用仅为每集3000元。

12

从最初的10万降至末端的3000元,薪酬缩水比例高达97%,这正是“层层外包”模式的真实写照。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13

口头约定与圈子文化

14

如果说收入关乎基本生存,那么署名权则直接牵涉职业尊严。遗憾的是,当前行业尚无统一的署名规范,一切取决于合同条款的具体表述。

15

许多项目初期并未签署详尽协议,尤其对于非核心岗位成员更是如此。而“编剧”这一身份在业内定义宽泛:参与前期构思、资料整理、人物设定撰写乃至剧情会议讨论,皆可视为某种形式的创作投入。

16

署名类型也多种多样,如“总编剧”“编审”“故事策划”“剧本统筹”等。一旦合同未明确保障署名资格,后期极易被排除在名单之外。

17

影视圈普遍依赖“熟人推荐”机制,形成了高度封闭的合作网络。制片方更倾向启用信任关系稳固的人选,而非单纯依据才华选拔人才。

18

像古二能够进入王家卫团队工作,在不少人看来已是难得机遇。然而,这种建立在潜规则基础上的运作逻辑,常常凌驾于书面契约之上,导致新人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19

录音证据与维权难题

20

此次事件中,录音资料的合法性与传播边界也成为焦点议题。

2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使用的裁判指引,合法录音需满足场所合理性要求,内容必须真实完整、未经技术处理,且应以原始载体呈现。

22

目前流传的音频片段仍存多重疑点:录制地点属于公共空间、办公区域还是私人场所?录音行为及其后续公开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或肖像权利?是否存在选择性截取或拼接操作?

23

法律对录音取证设置必要限制,本质上是为了维系社会交往中的基本信任秩序。若允许以极端手段获取证据而不加约束,可能导致人际间陷入普遍戒备状态,破坏正常沟通环境。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24

法治进场与行业自律

25

类似年轻编剧主张署名权的情况并不鲜见,《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等高热度作品均曾卷入同类争议。

26

这类现象反映出一个深层问题:行业缺乏清晰的标准来衡量创作贡献,剧本修改流程复杂漫长,合同约定模糊,导致权责划分困难,争端频发。

27

面对上述挑战,亟需制度力量介入。无论是创作成果的确权机制、署名排序规则、收益分配体系,还是争议调解与法律救济渠道,都亟待系统化建设。

28

相较于情绪化的“维权表演”,更值得推动的是在制度层面确立底线规则,使每一份智力付出都能获得可预期的尊重与回报。

29

有专业律师建议,新人在签约阶段即应明确署名细节,包括使用方式、排列顺序及对应权益;若确有实质性创作贡献,可通过仲裁或诉讼途径依法维权。

《繁花》争议持续,录音证据真实性存疑,法律专家指出关键漏洞

30

结语

31

影视行业的“圈层效应”吸引无数新人趋之若鹜,却也容易让他们沉溺于“与大师共事”的虚幻光环之中。

32

当作品大获成功时,聚光灯下永远是那几张熟悉面孔,而在金字塔底层默默耕耘的写作者,仍在为每集三千元稿酬和一个不起眼的署名奋力争取。

33

纠纷如何厘清、证据是否有效、责任怎样划分——这些问题严肃而紧迫,远比社交媒体上短暂的“吃瓜狂欢”更具现实意义,也更需要理性审视与制度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