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啊窥

不知道这种心锚是什么时候种下的。
人们似乎总是默认,一个才华出众,艺术造诣深厚的“大师”不循常规,行事极端,冷漠苛刻都是无可厚非的,要是个性太过中庸温和反倒稀奇。
这也是为什么在“录音门”之前,关于王家卫剥削压榨的事迹流传多年,却从来没有真正动摇过他的江湖地位。
因为才华滤镜太厚,大家对此都很宽容,将其当作对艺术偏执的天才轶事津津乐道,赋予它浪漫化的色彩,甚至认为恰恰是这种极端和失控,才造就了《花样年华》《东邪西毒》这些风格独树一帜的作品。
于是王家卫这样的大师成了规则本身。
普通文艺工作者遇上他,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能做的似乎只有适应、忍受、自甘献祭。运气好一点,成果结算时可以从中分一杯羹,此后事业上一台阶,运气不好如古二,拖着病躯全情投入,依然换不来应有的回报和最基本的尊重。
我当然认同作品和人品应当分而论之。但王家卫跟那些因私生活塌房的公众人物不一样,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创作伦理,在于完成作品的方式。
好导演的确不一定是个好人,可王家卫作为导演也很难称得上称职。

开机了拿不出一个成型剧本,演员经常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也不知道导演究竟要什么,更摸不准该往哪个方向改进。几个月的拍摄周期可以拖到几年,怕演员跑路就把护照藏起来,让大家陪他一起消耗时间。
梁朝伟刘嘉玲这些经验丰富的演员碰上他突然之间都觉得不会演戏了。
同一个场景,反复拍好几十遍拍到自我怀疑情绪崩溃。问王家卫到底想怎样,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反正就是不对。好不容易通过的戏份,最终可能一剪没,压根不出现在成片中。或者张冠李戴,东邪成了西毒。不到首映,没人能知晓全片样貌。
诸如此类,究竟是对完美的极致追求,还是因为毫无规划,专业度欠缺导致的重复劳动和人力损耗?
因为没想好怎么拍,或者说不清楚怎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得不push演员调动全部能量,穷尽各种可能,然后从海量素材中挑选最“有感觉”的片段。辅以杜可风的摄影,张叔平的美术和剪辑,梅林茂、陈勋奇的配乐.....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共同构建起影片中独特的格调和意蕴。

电影是集体的艺术,王家卫的电影更是如此,但过去这一切被无限放大和归结为他个人的“才华”,进一步巩固了他呼风唤雨的绝对权威。
拍《繁花》的时候,辛芷蕾有一场坐在桌旁吃火锅的戏,王家卫让她走到阳台上去说台词,她问为什么要走过去,王家卫说那边的光好看,她提出人物缺乏走过去的动机,导演说你是演员你应该自己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我要让你走过去。从那之后她大概有一个多月时间没见到导演。因此陷入自责,那一瞬间竟然对导演产生了怀疑。
表面上是辛芷蕾上了一课,但仔细想想,导演的核心职责之一不就是清晰地传达意图,引导演员进入状态吗?如果导演自己都无法为这个动作找到一个比“光好看”更深刻的心理支点,他又凭什么要求演员凭空创造出来?
再看处理意见分歧的方式,一言不合就晾着对方,迫使演员完全放弃自我判断,选择无条件服从。这显然是沟通上的懒惰和权威的滥用。
王家卫过往那些意识流电影,通过复古迷离的光影色调、碎片化情节、抽帧慢镜、呓语般的旁白、欲言又止若即若离的人物,渲染出遗憾、孤独、怅惘这样飘忽不定的情绪,这种风格固然可以说是受法国新浪潮影响形成的审美偏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又何尝不是掩盖叙事局限,内核稀薄的障眼法呢?

而当他开始拍摄《繁花》这样的大体量年代剧,显然无法再沿袭过往那套无剧本即兴发挥的模式。
前期筹备过程,古二拿着几千块的微薄薪水干着编剧的活,经过大量采风调查贡献了剧情主线,还要兼任生活助理,做饭打杂,熟记团队每个人的饮食口味。录音中,另外两位编剧对王家卫的要求时常插科打诨,玩笑式地嗔怪几句,唯有古二一直任劳任怨,高度配合,也一次次交出了令导演满意的成果。即便如此,依然得不到一个编剧署名。
王家卫自己也是做编剧出身,在访谈录里提到早期编剧生涯写过五十多个剧本,只有十几部有署名。团队最资深的编剧会分派一些工作给他,电影署对方的名字,但报酬同他们分享。
从这套体系里爬上来的王家卫,不仅将剥夺窃取的行业陋规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行径比前辈更加倒退。
不可否认,王家卫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离不开时代和运气的加持——在市井喜剧和江湖动作片占据香港主流影坛的八九十年代,他恰好命中了特殊文化背景下都市人的身份迷茫与精神失语。又遇到贵人相助,有足够多的资本支撑创作。
反观如今绝大多数没有资源人脉,背景普通的年轻编剧,为了才华不被埋没,翻山越岭,当牛做马,以为挣来一个有望被看见的机会,结局却往往是燃烧自我,照亮本就处在聚光灯之下的既得利益者。

不少人质疑古二曝光录音的行为道德有亏,是小人之举。
但面对这样一个权力高度不对等,缺乏有效申诉机制,而且职业底线早已被踏破的的畸形结构,要求处于弱势地位的人恪守程序正义多少有点荒谬。
况且古二也不是一开始就走到今天这步的。写维权文章控诉几年无回应,如今抱定玉石俱焚的决心终于激起更大层面的关注。
虽然依旧难以动摇行业根基,但好歹已经撕出了一道豁口,让更多人意识到那些代代相传的腐朽传统并非天经地义,功成名就的上位者们今后对待新人多少有些忌惮。
而王家卫长久以来因天才光环所带来的至高无上的赦免权也到了应该终结的时候。
希望行业建立起新的生态,希望那些模糊不清的规则得以修订,这不是为了限制谁的创造力,而是防止个人权力意志过度泛滥,以至于侵蚀了他人的血肉。
比起“大师”多留下几部杰作,一个共事者能够平等沟通,劳动者的尊严和权益能够得到保障的创作环境,或许才是更加值得推崇的。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