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树影迷宫》能看,但不好看。

听着自相矛盾,其实一点也不牵扯,廖凡的演技无可挑剔,但剧情太过寡淡如水。

每集的有效信息过少,都靠旁枝末节撑时长,直到最后三集才正儿八经的回归主线,与开头呼应。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冉曦在胡同找狗发现了胡同水井中的尸体,拉开了追凶18年的序幕。

结尾赵赶鹅在师父陵园前通过狗的提示调出监控找到了胡同杀手田浩,为这漫长的季节画上一个句号。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逻辑结构倒是形成了闭环,可悬疑上却没半点起色。

临了缉拿真凶也不是靠赵赶鹅抽丝剥茧,摸出真相,全靠田浩自爆,剩下的一大半的剧情都是回忆,利用闪回弥补各个角色的遗憾。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一头一尾,开了个好头。

赵赶鹅入局命案,冉曦带他破局,线索繁多,干扰信息杂乱,看似凶手有着落,实际依旧扑朔迷离。

观众与主角一起解谜,观剧的乐趣随之而来,本以为主线会照着这样的节奏发展下去,然而画风一转成了鸡毛蒜皮的墨迹。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冉曦老婆这条线对主线几乎没有推进作用,完全可以一笔带过,既紧凑又能体现主角生活,一举两得,可导演非要用大篇幅来阐述,过于臃肿。

还有赵赶鹅的感情线,要不是有小龙这个不确定因素,他跟尤佳的部分纯属叙述性诡计的错误引导,这么编倒不是不行,但长篇累牍显然会喧宾夺主。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18年过去了,该破案了,结果潦草完事,故事点竟然落在了悲惨上。

冉东东被剧情杀,冉曦一蹶不振,与赵赶鹅的师徒情破裂,十八年不相往来,赵赶鹅跟尤佳没能走到一起,孑然一身,一老一小全都活在压抑中。

田畅逃离了窒息的原生家庭,长大成人也是一滩死水,前夫欠债,她被追债,躲躲藏藏,无法自在生活,东东之死,尽管冉曦、赵赶鹅都说不怪她,但她一直在愧疚之中。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叙述完悲伤,导演开始让每个人和解。

周卫平逃了十八年杳无音讯,冉曦癌症晚期该有个交代了,他出现了;冉曦去世了,赵赶鹅对胡同杀手一案仍然束手无策,正当他难过时,田浩主动现身了。

所有人都在按部就班的躲猫猫,到点了出来一两个人,后面的人继续躲着,游戏快结束了,没几个人玩了,索性大家一起出来评判输赢,最后各回各家。

到头来,悬疑破案是幌子,家长里短才是内核。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难怪现在的悬疑剧看的人很少了,太公式太套路太路径依赖。

不论是迷雾剧场、白夜剧场还是X剧场,悬疑剧已经没了《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那种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的调调,转向了一种新模式,生活流推理。

《漫长的季节》是其中的佼佼者,聚焦的时代变迁带来的社会震荡,以及身处其中的人们或被淘汰或停滞不前或留在过去或迈步向前,导演借王响之口说出“向前看,莫回头”,又借彪子其人道出做人要豁达,悬疑不是核心,生活才是关键。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然而大多数生活流推理剧都没有《漫长的季节》这样的底子。

《树影迷宫》是在模仿《漫长的季节》,但邯郸学步,沦为了张译式的刑侦剧

警察一定是苦的难的悲惨的,执拗倔强不知变通的,与所有人不对付,是单位的愣头青,家里的刺头,要么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要么孤身一人,罹患重病。

被一桩案子绑定十来二十年,主角宿命般的羁绊,警察生活工作全耽误,最后破了,人解脱了,感慨一番,过去三破一苦那一套从女人转移到了男人身上。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漫长的季节》的基调是积极。

尽管每个人都过得很难,但他们从头到尾都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那种悲伤是自然流露,不是生硬设计。

反观《树影迷宫》类的悬疑剧,一切都太过刻意,冲突矛盾对抗都是有意的,人物一出场就预设好了所有。

如此一来,看起来就错漏百出,别扭拧巴,即便侧重生活也不能真正打动人心,只能靠虐,虐人虐心虐感情。

廖凡也带不动,悬疑剧怎么没人看了?

这种东西拍来拍去,观众肯定审美疲劳,下一次,整点新的吧。

哪怕依然是这一套也换点新的叙事和剪辑方式,而不是一股脑的过去线、现在线的单线条,然后单调穿插,再配上时间表明背景,都成流水线了。

看多了,真的会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