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11月的北京,夜风已带凛冽。首都体育馆门口,人流如织,从白发渐浓的中年人,到衣着时尚的年轻人,甚至被父母牵着的孩童,他们手中握着同样的票根,奔赴一场名为不要告别”的约定

后台,蔡琴穿着一身利落的长裙,正在为登台做最后的准备。灯光勾勒出她熟悉的轮廓,一如几十年来的千百个夜晚。

演唱会前夕,一刻talks在北京见到了蔡琴

告别?这个词与她依然充沛的生命力,似乎格格不入。

“告别不是再也不见”

她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稳定,像一块被时光反复摩挲的温玉。

“尤其是音乐。你可以活一千年吗?不可能的。可是你可以听一千年的古典音乐。这些好音乐没有跟我们告别过我们,我们也不跟他们告别。”

这或许就是蔡琴定义的不要告别——不是生命轨迹的戛然而止,而是艺术生命以一种更永恒的方式,嵌入时光的流沙

点击即可观看视频

“上帝给我的辨识度”

采访中,当被问及她那标志性的、充满故事感的嗓音时,蔡琴笑了,她讲述了一个关于“异类”的童年故事。

小学四年级,当身边所有女同学的声音都朝着“又尖又亮又高”的方向发展时,她的声音却开始不由自主地低沉下去

“我妈妈很着急,我这个女儿讲话怎么不像女生?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与童年时曾带来困扰的不同,如今她把自己的嗓音形容为“上帝赐予的音色”

“巧就巧在我成了歌手,这种中低音在女歌手中本来就少,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让她在众多清亮的女声中,开辟了一条幽深的小径。她唱红的歌,很多原本是男性作品。

“他们自己唱,很好听。可是那毕竟是男生唱,没有想到有一个中低音的女生唱,那充满故事感的味道就出来了。”

男性的创作,经由女性中低音的诠释,一种复杂的、暧昧的、欲说还休的叙事感,就此诞生。

然而,她并不认为这“故事感”全然是天赐。声音的天赋是底稿,人生的阅历才是着色的笔。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她承认,自己年轻时并不懂得如何使用这份礼物的全部。

“我现在回去听刚刚出道唱的《恰似你的温柔》,我觉得哎呀,好可惜啊,我可以唱再低一点,可是那时候我不懂得怎么用低音。”

几十年过去,她不仅更娴熟地驾驭了低音区,更将生命的沟壑与起伏,融进了声音的纹理。声音不再只是物理的震动,而是成为了她整个人生的载体。

“就像一个人不是只有声音这样子,你整个人的型,该穿的衣服、适合的打扮、颜色,它每一个阶段都会不一样,何况是我这个专业的歌手。专业的不是说我唱的多棒,而是我几十年都奉献给舞台上了。”

八万次《恰似你的温柔

与一块拼图的失落

提到《恰似你的温柔》这首歌,她粗略估算,唱了“八万多次”。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歌手感到麻木甚至疲惫的数字。但于蔡琴,这首歌的重量,远超一个计数单位。它连接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合作,一次天人永隔的告别,和一个私密而坚定的誓言

唱到四万多次的时候,这首歌的作曲者梁宏志英年早逝。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梁弘志

“他是我的第一个合作者……”

蔡琴的声音沉静下来。

“他走的时候我去参加告别式,我整个人觉得好像少了一块。我如果是个拼图的话,梁宏志不见了,就好像蔡琴少了一小块,所以我伤心的不得了,哭个不停。”

巨大的悲伤没有让她沉沦,反而化为了一个近乎宗教般虔诚的承诺。

“这个哭呢?我要把它化成力量,我就自己私下发了一个誓,只要我还能唱,我就会一直把这首歌唱到天涯海角。”

于是,接下来的四万多次演唱,每一次都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精神的履约,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当旋律响起,她唱的不仅是歌词里的聚散离合,更是与梁宏志共同的音乐理想,是那份“拼图”般不可替代的知遇之恩。

如今,她只要开口,台下便是万人大合唱。她说,这是梁宏志歌写得好,也是生命历练的必然。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她坦言人生不总是顺顺利利,中间也有低谷,但语气里没有丝毫怨怼。

“我觉得生命可以克服困难,生命就是要来学习面对困难,面对你的恐惧,然后你面对了你就可以超越它,这是我现在的感受。”

她特别感谢逆境。

“你从一个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那个是要有过程的。你不经历这些,你去唱《恰似你的温柔》是平的,八万多次保证很难听,大家也不会想听的。”

笑声爽朗,带着洞悉世事的豁达。苦难被她视为艺术深度的必修课,让那八万次演唱不至于流于平淡。

镜中的真我

与女性力量的源头

采访中,谈到“女性力量”,蔡琴没有给出空泛的励志口号,而是分享了一个具体得近乎“仪式”的方法——照镜子

“你要面对真我。可是真我只有你自己知道

。你敢不敢跟你镜子里面的眼睛四目交接,越久越好?久了以后你就忘记那个形象了,你会看见你的灵魂。”

在她看来,许多女性感到“坑坑巴巴,怎么都卡住”,根源在于被几千年来“父权时代的一些观念”所束缚,潜意识里向一种“团体潜意识”妥协了,失去了自我。

“女人应该怎么样,要温柔,要讨好别人,然后就是没有自我。”

她鼓励女性,尤其是到了一定年纪的女性,要勇敢地“立一个你自己的规矩”

“你得立一个你自己的规矩,你得善待你自己,有时候你要放过你自己。”

那么,她在镜子里看到的“真我”,究竟是什么模样?

“到目前为止我很高兴我每次看到的都是一个小孩子。”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这个答案令人动容。那不是拒绝长大的幼稚,而是历经千帆后,生命本真的状态——好奇、坦诚和近乎白纸般的勇于接纳。

她甚至建议在生气的时候去看镜子。

“因为生气的时候的你其实不理智,都是偏见。”

她讲了一个音乐大师的故事,对方遇到创作瓶颈,固守原则不肯变通,她直接说:

“老大,你原则已经太多了,你应该把所有原则都丢掉。”

在她看来,某些僵化的“原则”,不过是阻挡我们前行与感知的“偏见的借口”

四代歌迷

与一个“文艺DNA”的共鸣

她的艺术生命之长,足以让一个人从歌迷变成父母,再变成祖父母。她的听众,横跨了四代人。被问及想对每一代人说什么时,她拒绝分类

“我不会把他们分哪一代哦,这样子他们对我来说是一个人。”

她认为,这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质:“他的DNA里面有文艺感。”她解释道,这种人未必天天文绉绉,但听到好的诗句、深刻的歌词,内心会被触动,并珍藏一生。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她特别感谢那些自主选择听她歌的母亲们。

“不是强迫她女儿听我的歌,而她自己有自主权。”

她赞赏这种家庭音乐的“公平性”

“我家有听到最年轻一代的音乐,也可以有我这一代的音乐,这是公平的。听音乐难道只能听一种吗?”

这种开放与包容,源自她自身的成长经历。作为80年代的校园歌手,当时的风潮是唱同学创作的新歌,对父辈的“老歌”不屑一顾。

“所有的名歌手就很不屑唱老歌,就是要唱同学写的歌。”

而她,却是其中的“怪人”

源于父母带她看电影、听唱片的童年熏陶,她对那些老歌毫无偏见,只觉得“好好听一学就会”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于是,在她发行的专辑里,总会特意放入一两首父母时代的歌,甚至是她幼时看的电影主题曲。

她从小就觉得父母那一代人“好优雅”,从未有过“世界是我们年轻人的”这种傲慢。

“我小时候认为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这些所谓大人都好优雅,我好羡慕。”

这种对过往时代与不同审美体系的尊重,让她从一开始就拥有了比同代人更宽广的音乐视野,也悄然为她日后连接几代听众,埋下了伏笔。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直到今天,她依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广泛聆听各种音乐,包括她不擅长的蓝调、摇滚甚至重金属。

“我很会欣赏的,就是欣赏别人好过瘾。哇,还有这种嗓子!”

她甚至会因听多了而产生自卑感,感慨自己的音域限制,但很快会被朋友点醒:“你这个声音人家一听就知道是你,你还在那边啰嗦!”

言语间,是对艺术差异性的全然接纳与欣赏。

“不要告别”:在戏剧与真实之间

对于这场“不要告别”演唱会,她不愿重复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新的表达——“戏剧性”

这源于她舞台剧、歌舞剧的演出经历,以及她作为“大戏迷”的审美积累。

“演唱会你不能只会唱,你要演的很有水准。”

但这种“演”,绝非矫揉造作。

“不能说是为了要演唱,所以就去演,那很恶心。”

它源于对歌曲情境、角色和对象的深度理解与共情。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在台上,她追求的是全然投入的“Enjoy”。彻底放下了对“完美”的执念。在她看来,有些歌甚至“坑坑巴巴才好听”,不再需要炫耀气息有多长。

当被问及希望人们如何记住蔡琴时,她的回答朴素而完整:

“你刚刚讲的每一个都是答案”。

她拒绝被简化成一个符号,无论是“金嗓”还是“榜样”,她希望被记住的,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尾声已近,灯光渐暗,首都体育馆内的掌声如潮水般涌起,又缓缓落下。蔡琴站在舞台中央,像一棵静默的树,根系深扎于岁月的土壤,枝叶却伸向无尽的夜空。

她的歌声,那被岁月浸染了八万次的中低音,再一次响起,不再是简单的旋律,而是一条流动的河,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欢笑与泪水。

她说,镜子里看到的,始终是个孩子。那个孩子,好奇,无畏,对世界永远敞开。或许,这就是她所有力量的源头——在经历了辉煌、低谷、告别与新生之后,她依然守护着内心那片未被污染的白纸

蔡琴:不要抱歉,不要告别

每一次演唱,都是她与那个镜中孩子的相遇,一次对生命本真的确认。

“不要告别”,原来不是一句挽留,而是一种宣告。宣告着音乐的不死,宣告着好奇心的不灭,宣告着那个镜中的孩子,将伴随所有的好歌,在无数个未知的夜晚,继续与懂得的灵魂,相遇,共鸣。

你最喜欢蔡琴的哪首歌?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赶紧关注视频号@一刻talks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