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回魂计》口碑两极分化,但其中四位截然不同的母亲角色,在华语剧集里却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突破性,根本就在于复杂和灰度。从被动承受命运到主动改写命运,剧中赋予了母亲角色们更强大的主体性,它将母性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允许它展现出狰狞、阴暗,乃至残酷的一面。
作者:条形码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回魂计》上线一月,我们此时回看它,看的是什么?
这部剧汇集舒淇、李心洁、贾静雯等实力派明星演员,又有陈正道坐镇,因此热播期话题度居高不下。喜欢的人直呼过瘾,不喜欢的人也表示“这部剧有太多奈飞味”。言下之意,便是在说《回魂计》像是一部由大数据精密测算出的“爆款”集合体,融合了东南亚犯罪、电诈、巫术、女性复仇等热门题材,但最终的成品却并不如想象中出色。
不过《回魂计》却有很值得聚焦和沉淀的高光一面——在猎奇的东南亚式景观之下,藏着的是创作者对于「东亚母亲」这一宽泛而又寻常的角色谱系,更进一步的阐释。
母职脱离日常语境而进入更复杂的情境,母爱母性被置入更复杂的人性灰度,它会有怎样的书写?

佛教将“贪嗔痴慢疑”定义为“五毒心”,言下之意,这五种心会使人们造作恶业,妨碍修行。而《回魂计》的故事,则恰巧由母亲们的“五毒心”牵引而起,最终织成了一层寂静的纱,将所有人缓慢绞杀。
故事开头交代了一桩残酷的诈骗案,但真正支撑起其肌理与血肉的,是三位受害者的母亲与一位加害者的母亲。她们如同四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映照出母性和母职身份在极端境况之下的复杂光谱,也共同构成关乎人性“贪嗔痴慢疑”的浮世绘。
汪慧君的『痴』……
舒淇饰演的母亲——汪慧君,是东亚文化中“为母则刚”最为极致的体现,但同时也暗含了最深的“痴”。
表面上看,她懦弱被动,丈夫家暴出轨,但她为了维护名存实亡的家庭,选择默许丈夫的所有行为。直到女儿真真遭遇意外坠楼、成了植物人后,汪慧君终于撇弃以往良善温柔的主妇形象,选择向凶手复仇。
不难发现,在其柔弱的外表之下,是一颗被绝望淬炼得无比坚韧的心。她的“痴”在此刻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她可以数年如一日地秘密收集前夫的罪证,像一个最有耐心的猎手,更像一只隐在暗处的蜘蛛,无声无息地编织着复仇的巨网。这份隐忍,是时间与意志力的极致消耗,是她对母爱最残酷的诠释。而当她与赵静结盟后,那份潜藏的刚烈与决绝便彻底释放。
汪慧君代表的,正是一种内敛的、以退为进的母性力量。她的复仇之路,没有赵静那般玉石俱焚的激烈,却更像一场以自身生命为祭品的漫长献祭。她押上了自己全部的时间、情感与未来,只为一个渺茫的正义与女儿苏醒的可能。这种“痴”,让她的角色充满了悲壮的感染力。

赵静的『嗔』……
如果说汪慧君是“痴”的化身,那赵静便是纯粹的“嗔”,怒火、怨恨将其撕碎,又将其重塑。作为案件中最惨烈的受害者,赵静的女儿欣怡坠楼身亡。这一惨烈的事实,彻底剥夺了其软弱的权利。
她外表冷静克制,甚至有些麻木,但她的内心早已被丧女之痛与复仇的渴望焚烧成一片焦土。她对女儿的爱,深沉到了决绝的地步,不容任何转圜余地。
与汪慧君的结盟,是她将内心抽象怒火转化为具体行动力的必然选择。她迅速成为复仇计划最核心、最果敢的推动者,行事风格如同出鞘的利刃,精准、冷冽、刀刀见血。
赵静的形象,彻底打破了对于“受害者家属”悲伤与无力的传统想象。她拒绝和解,拒绝遗忘,以一种极端乃至偏执的姿态,宣告了母亲被逼至绝境后所爆发出的、足以毁灭一切的黑暗力量。
因此,赵静的行动核心并非为了寻求法律意义上的程序正义,而是要践行她内心认定的、以眼还眼的原始正义。她誓要拖仇人一同堕入地狱,让施加痛苦者亲身品尝痛苦的滋味。这种不计后果、不求生路的复仇意志,正是“嗔”怒到极致的表现。

黄宜臻的『慢』与『疑』……
汪慧君和赵静的性格底色是直白凌厉的,所见即所得,而黄宜臻相比之下则显得颇为“暧昧”,她是剧中一个极为巧妙且富有现实批判意义的对照,因而她的立场和态度便十分特别。
首先,黄宜臻的女儿安琪是三个女孩中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生还者,这让她得以处在相对“安全”的立场,她既没有完全加入汪慧君和赵静的计划,也没有明确反对。其次,作为一名律师,她选择通过法律途径为受害者发声,仅仅是几个片段,便能够让观众迅速抓取到这个角色的人物画像:理性文明的社会精英形象。
然而,在这层光鲜的外衣之下,她性格中的“慢”(傲慢)与“疑”(算计),则逐渐浮出水面。尽管剧中对于黄宜臻的描写并不多,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她的“利己”并非简单的自私,而是建立在严密利益权衡之上的生存哲学。
她相信社会系统,也更相信自己对系统的操控能力。当剧情反转,揭示安琪和主谋张士凯之间似乎存在不可告人的交易时,黄宜臻的反应堪称神来之笔:她并未与女儿沟通去厘清事情的脉络,而是索性将女儿藏起来,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
这种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式,恰恰暴露了她性格中独断、强势与强烈的操纵欲。她的母爱,带有明确的边界和条件,其核心是“保护家庭以及自己的社会地位不受污染”。
从这里不难看出,黄宜臻的悲剧性在于,她试图用法律的理性和社会的规范来框定一切,包括无法用规则衡量的情感与创伤。她的“慢”与“疑”,共同构筑了一个坚硬的自我保护外壳。
这个角色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当母爱被精英阶层的思维模式所浸染,它可以变得何等冷静,又何等冷酷。她与汪、赵二人的分道扬镳,不仅是策略上的分歧,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学与母性表达的激烈碰撞。
由此,观众能够觉察出创作者的隐晦意图,即母爱并非总是无私的,它也可以被身份、阶层和体面所绑架,成为一种高压的控制。

张悦心的『贪』与『疑』……
作为宗教组织“三清太极会”的领袖,张悦心是剧中最为特殊的一位“母亲”。在信徒面前,她是德高望重、悲天悯人的“善人”,是精神上的“母神”;但其内里则是冷漠自私、精于操控信仰与利益的算计者,集“贪”与“疑”于一身。
她对养子养女的漠视,尤其是对张士凯扭曲人格的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张悦心从未给予过真正的母爱,只是将身边的人,包括子女,都视为巩固自身权力与利益的工具。
张悦心这个角色的深刻之处,在于她最终被自己亲手构筑的神话所反噬。她越是强调自己作为“精神母亲”的超然地位,就越是暴露其作为“生理与社会母亲”的彻底失败。当她精心操控的养子张士凯最终失控,当她所建立的宗教帝国因罪行暴露而摇摇欲坠时,她那张“母神”面具便彻底崩塌,露出其后冷酷、惊慌的真实面孔。
张悦心的结局宣告了一个事实:当“母亲”这一角色被抽离了爱与滋养的核心,完全服务于个人的贪婪与权欲时,无论其构筑的表面人格多么完美,都注定是空中楼阁,最终走向毁灭。事实上,张悦心不仅是剧中悲剧的源头之一,其本身也是这个扭曲体系下最可悲的产物。

尽管《回魂计》口碑两极分化,但这四位截然不同的母亲角色,在华语剧集里却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和突破性,根本就在于复杂性和灰度。
事实上,《回魂计》已不再满足于描绘个体在悲剧发生后的心理状态,而是构建出“母亲群像”,并让她们主动地介入到事件中心,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引擎。如果说过去典型的受害者母亲形象是向内延展的痛苦,其挣扎关乎“如何继续活下去”;那么汪慧君、赵静们的痛苦就是向外延展,她们关心的是“如何让仇人活不下去”。
从被动承受命运到主动改写命运,《回魂计》赋予了母亲角色们更强大的主体性,它将母性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允许它展现出狰狞、阴暗,乃至残酷的一面,在此基础之上,它还试图探讨,当社会与法律无法给予受害者公正时,一个母亲的愤怒能够抵达的边界在哪?

必须承认,《回魂计》中母亲角色的成功,离不开一众中女演员精湛的表演,甚至可以说,演员用自身的表演,填补重塑了角色本身。
舒淇在《回魂计》中的表演方式,更接近于电影,区别于长剧演员稍显用力的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细节,舒淇的表演,内敛精准,却比任何外放的嘶吼都更具力量,她吃透了汪慧君这个角色身上的双重性。
在女儿病床前,她是被抽空灵魂的躯壳,眼神里是空洞的绝望,连眼泪都流得悄无声息;但在面对前夫时,眼神里却会闪过极难察觉的冷硬与算计,但当你再多望一眼她时,却又会惊讶发现,慧君的绝望也好,算计也罢,都像是被生活榨取完最后一丝心绪之后,最为无奈的反击。
最具张力的表演则是她与李心洁饰演的赵静之间的对手戏,紧抿的嘴唇、微微颤抖的手指和从犹豫到决绝的眼神,舒淇完成了一整套属于汪慧君的内心独白。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也让汪慧君在后期的隐忍与爆发充满可信度。

而李心洁的表演则走向了另一个极致——极致的“冷感”。在确认女儿的尸体时,她没有嚎啕大哭,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将巨大的悲痛冷冻起来,转化为一种令人窒息的平静与狠戾。仅凭一张惨白的面容,就将一位母亲信念崩塌的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冰封”之下的表演,也让赵静后续所有决绝的复仇行动,有了细致的铺垫。

比起舒淇和李心洁,贾静雯的角色本身并没有过多可供发挥的地方,但她仍然捕捉到了黄宜臻作为精英律师的体面与作为母亲的偏执之间的矛盾。在公众面前,她言辞犀利,姿态从容,是正义的化身。但在家庭内部,尤其是在面对女儿安琪时,她的控制欲便显露无疑。
同样戏份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饰演张悦心的钟欣凌,钟欣凌用细节性的表演,让这个人物的恶,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和呈现。
这些中女演员的集体绽放,其实并非偶然。它与当下影视市场的积极转向形成了微妙互文,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影视市场开始需要更多有深度、有力量的女性角色,而这恰恰为积累了丰富表演经验的中女演员提供了绝佳的舞台。

大众正在看见她们,中女演员也正在变得更有号召力和关注度。
她们不再局限于只扮演主角的母亲、妻子这类功能性的角色,而是向前一步,主动成为故事的核心。
《回魂计》这样的强剧情作品,正是因为有了舒淇、李心洁等人扎实的表演作为地基,那些看似狗血生硬的剧情,才拥有了落地的真实感和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题材的深度需要表演的厚度来支撑,而表演的魅力也需要有挑战性的角色来展现,二者在《回魂计》中形成了良性的支撑。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