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11月3日,一部名为《静安的CBD》的都市职场短剧快手上线。

在短剧早已成为内容红海的当下,一部剧的上新似乎稀松平常。但颇为敏锐的行业人士会发现——这不只是一部普通的短剧。

因为,它的上线节点——11月初,卡在“双十一”大促全面爆发的前夜。当所有品牌方还在为流量采买、直播坑位和开屏广告挤破头时,京东健康却选择用“独家冠名”一部短剧的方式,切入这场年度电商战役。

当然,这不是巧合。背后,其实是京东和播出平台快手早就布好的局,这个局的名字,叫做——“短剧营销变革”。而《静安的CBD》,正是这场变革的序幕。

“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双十一的营销新样本-

事实上,《静安的CBD》只是被推到台前的“先锋”。水面之下,是快手“星芒短剧”与京东的一次整体性深度合作。

如果说传统的“双十一”营销是“流量采买”的遭遇战,那么快手和京东这一次联手打的,则是一场“内容共建”的阵地战。

其核心打法,是“矩阵式合围”:在整个双十一期间,快手平台集中上线多达7部由京东独家冠名的系列短剧。

这7部剧,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品牌内容矩阵,展现了对快手全域用户“无死角”的触达意图——题材内容多元,如情感困局、银发危机、职场喜剧等;演员类型不一,除了《静安的CBD》的何泓姗,还有老牌港星翁虹、严屹宽杜若溪夫妇,以及凭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大火的宋木子。

因此,快手京东的这次联手,并非只是在《静安的CBD》这个项目上做“单点爆破”。他们通过7部剧的“批量化交替更新”,在“双十一”期间,对快手站内外的多圈层用户实现了渗透。

一场从“打扰式流量采买”,到“沉浸式生态共建”的营销升维。

传统的“双十一”营销是在“节点”做“流量采买”,如抢占开屏、信息流广告位,其本质是“打扰式”的,用户其实是有些接受无能的。而快手与京东的此次合作,不是“做广告”,而是把“短剧内容”本身变成了双十一“新节点”。

因而,「文娱春秋」可以断言,快手和京东正在将“双十一”这个“流量节点”,转换为一场“内容盛宴”。

“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爽感和真实性之间的平衡-

当然,如果内容本身的品质拉垮,那么再宏大的战略布局都会被用户弃之如敝履。

《静安的CBD》的品质,在短剧中,颇为“能打”,这主要源于两点:真实,以及因此带来的共鸣。

主角陈静安(何泓姗饰)是一个95后“沪二代”,有家庭和能力托底,本可以“躺赢”。但她偏不,怀着创办独立品牌的雄心,一头扎进美妆大厂的CBD“洪流”中,追求自我。

这种“可以躺平但选择努力”的内在驱动,某种程度上,击中了当下主流价值观——工作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我增值。她看似文艺柔弱,实则被戏称为“‘怼死人不偿命协会’会长”,这种反差也让角色更加丰满。

从实习生做起,一路“打怪升级”,见证行业乱象、体会办公室政治,让整部剧都有真实职场即视感。它没有停留在“霸总护体”或者随意开“金手指”的幻想层,而是展现了真实博弈。

比如,陈静安上班没多久,就出现被同事背刺的情形,抢了自己努力一个月的项目成果。这反映了当下职场“背锅”“甩锅”现状,能让年轻观众会心一笑。

再比如,面对“略显难缠”的前辈,她敢于“先给她们点颜色看看” ,但在针锋相对之后,又逐渐理解了每个职场“对手”背后的辛酸不易 。从对抗到理解,让人物关系变得扎实之余,也更加关照现实——毕竟,现实里的职场,没有非黑即白。

这部剧之所以真实,是因为改编自此前大热的同名职场小说,它的作者兰亦 ,并非闭门造车的编剧,而是曾经混迹在“美妆外企、互联网大厂和消费品巨头”的亲历者 。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这些“卧底”般的经历,剧本才能获得大量“真实职场案例”作为支撑 。

因此,剧中对80后到95后“跨代际女性职场群像”的描绘,以及对办公室政治的洞悉,都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真实感”。观众在看“爽剧”的同时,也能收获“成熟职场人搞事业的方法论”,也算是“寓教于乐”了。

这种“真实感”,让《静安的CBD》跳脱出了一般短剧范畴,也使得京东健康的冠名“相得益彰”——毕竟,京东健康也正是倡导“真实”,以关注职场人健康为己任的品牌。

“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好内容”带来“好生意”-

以《静安的CBD》为例,且看“好内容”是如何一步步带来“好生意”的。

既然是生意,就需要品牌曝光和心智种草。而京东和快手短剧的这次合作,颇为巧妙的地方,在于京东健康的核心诉求与《静安的CBD》的主角困境,达到了相对契合的状态 。

京东健康关注的是什么?是当代职场人的健康焦虑。而陈静安是谁?上面介绍过,她需要经历一场场耗费心神的“打怪升级”——诸如“熬夜”做方案、赶项目进度、应对办公室政治等等。这些,都是以“消耗健康”为代价的。

所以,短剧把京东健康对年轻人的健康守护,悄悄藏进了这些职场故事里 ——如同《静安的CBD》合作的「翻倍计划」那样:加班时的营养补给、赶项目间隙的便捷膳食,帮你悄悄把消耗的营养 “补” 回来。

当观众为陈静安为了方案而“熬夜”而揪心时,她手边的“加班时的营养补给”出现了;当她“赶项目间隙”忙到飞起时,“便捷膳食”就成了她的合理选择。换句话说,京东健康不再成为“营销方”,而是“剧情的合理组成部分”,是帮助主角“回血”的“打怪装备”。

这种“内容即营销”的方式,在不打扰用户的前提下,实现了品牌理念(“简单选,放心用”)的传递,以及润物细无声地“种草”消费转化。

那么,这种转化是如何完成的?

快手作为国内第一个短视频平台,其“老铁文化”养成了社区粘性和信任关系。快手达人(无论是明星还是原生创作者)对粉丝的吸引和号召力极为强劲——这是其天然的“私域”底色。

不过,尽管有生态打底,却也离不开快手对于消费场景的捕捉——站内转化路径被设计得相当“短平快”。

在短剧播放页,品牌可以直接挂载“站内转化组件”。这形成了一套顺滑的无缝体验,将“边看边种草”、“边看边互动”、“边看边搜索”到最终的“边看边转化”的链路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缩短。

“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行业先行者的自我革新-

京东与快手在“双十一”的携手,是品牌用真金白银为快手短剧营销价值投下的“信任票”,也巩固了快手在短剧领域不可忽视的“领跑”地位。

让我们看一组快手短剧的数据:当前,每天有高达2.7亿的用户在快手观看各类短剧内容,这是一个堪比一线卫视黄金档的庞大流量池;在2023年第四季度,每日观看10集以上的“重度短剧用户”数量达到了9400万,同比增长超过50%。

这表明,在快手上,2.7亿日活+9400万重度用户+付费和招商收入的数倍齐增,等于短剧在快手上已从“碎片化”消遣进化为“沉浸式”刚需。

当然,在瞬息万变的内容行业,光有“确定性”还不够,还需要“可能性”的未来布局。

事实上,在短剧业务耕耘多年的基础上,快手早已开始未雨绸缪。此前,快手提出了“微短剧+”的战略蓝图——试图将短剧这一核心引擎,赋能到更多产业中去。

这包括“+IP”:快手已与知乎等平台达成合作,探索故事IP的短剧开发和版权库开放,从源头锁定“好故事”。

也包括“+文旅”:响应广电总局号召,快手已同多地文旅达成合作,以“流量激励+直播电商”的模式助力城市文旅产业价值增长。

而其中,最具想象空间的,是“+新科技”。

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也成为短剧行业最大的助力之一,突破“产能瓶颈”,AI正在提供解决方案。

快手自研的“可灵AI”,已经是AI视频领域排名世界前列的大模型了。且,有了不少的实用案例——比如,出品了全球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

奥斯卡得主、著名艺术指导叶锦添,也曾使用可灵AI制作了自己首部AI作品《快递员》,并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首映,后作为叶锦添个人展览“镜子宇宙”的核心展项进行巡展。

“双十一”要变天?两大巨头用短剧改变游戏规则

从最早布局,到坚持“品质化”,到构建“人剧共生”的商业闭环,最后再到布局“微短剧+AIGC”的未来,快手无疑锚定了其在短剧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与京东健康的联姻,“双十一”期间七剧连发的态势,我们看到,快手已然不满足于“确定性”,又转身成为“短剧营销”的变革者——短剧不只是品牌营销的“补充项”,而是可以成为“营销新主场”。

撰稿|Jana
策划 | 文娱春秋编辑部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