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仿佛回到了短剧刚兴起时的盛况,几乎人人都有机会一飞冲天。”两年之后,相似的热潮再度席卷内容创作领域,这一次站在聚光灯下的,是“漫剧”。
2. 从社交平台的广泛热议到各大行业峰会的核心议题,从抖音、快手的流量倾斜到阅文集团、爱奇艺的战略投入,这一形态多样、制作门槛极低的新赛道,正以每月92%的播放量增速和高达105%的点赞增长率,迅速逼近200亿元的市场规模。
3. 漫剧的崛起并非一时风潮,其底层逻辑与短剧如出一辙,但在技术赋能下完成了全面跃迁。

4. 和短剧一样,漫剧根植于网络文学的内容生态,强调“前三秒抓人”与“高频爽点输出”,男频主打玄幻修真、战神归来、逆袭打脸,女频则聚焦霸总宠妻、先婚后爱、甜虐交织等热门题材。
5. 在呈现方式上,它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可以是基于游戏引擎渲染的3D动画,也可以是静态漫画加入动态镜头与配音后的升级版本,甚至只需一组“熊猫头”表情包配合语音解说,就能构成完整剧集。
6. 单集约一分钟的时长设计,搭配60至120集的连续叙事结构,精准匹配现代用户碎片化浏览习惯。而用户群体中18至30岁男性占比超过85%,使其在年轻受众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7. AI技术的突破成为推动漫剧破圈的核心动力。当前,从文本生成、人物建模、场景搭建,到分镜调度、运镜处理、配音配乐,人工智能已能覆盖整体制作流程的80%以上。

8. 像ELSER.AI这类工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一键成片”,创作者仅需输入关键词,数小时内即可完成从剧本到成片的全流程转化。一支五人小队用二十天时间便可产出三十集作品,并实现超十万元的内容分成收入。
9. 技术进步大幅压缩了制作成本,漫剧单分钟造价已由最初的三千元降至千元以下,部分项目最低可达每分钟350元,整部作品总投入可控制在10万元以内,远低于短剧平均30万元的中等制作预算。
10. 商业模式的完善也为持续增长提供了支撑。与短剧相似,漫剧依托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机制,通过保底采购、收益分成及流量激励实现变现,但其盈利效率更为突出。
11. 目前盗版资源稀少,版权保护相对健全,用户付费意愿强劲,即便设置每部作品10至30元的付费门槛,转化率依然保持高位。头部案例《炼气练了三千年》已在全渠道累计创收近800万元,展现出惊人的商业潜力。

12. 更值得期待的是,漫剧正在开启IP价值的深度延展。例如《浪浪山小妖怪》通过推出400款联名周边产品,成功实现品牌价值翻倍。未来,漫剧IP有望进一步延伸至潮流玩具、互动游戏、线下体验等多个消费场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
13. 行业巨头的集体入场正在加速整个生态的规范化进程。红果上线独立漫剧APP,开放自有IP库并推出保底合作模式;抖音启动IP授权计划,提供保底采买与流量扶持双通道;快手联合AI创作平台发起创投基金;阅文更是宣布开放十万部原创小说资源,设立亿元专项基金全面布局。
14. 爱奇艺、B站、百度、网易等企业也相继跟进,蓝标传媒与点众科技联合打造的《我的小说通三界》一经发布便斩获超4000万播放量,初步显现头部效应。这些重量级玩家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本与流量,更推动行业从粗放式发展迈向工业化、标准化生产阶段。

15. 风口背后亦潜藏隐忧。漫剧产量正呈爆炸式增长,仅2025年10月上半月的产出总量就相当于年初前四个月的总和,内容同质化严重、画面粗糙、剧情雷同等现象日益凸显。
16. 更具挑战的是,短剧从爆发走向饱和不过用了两三年时间,而漫剧由于进入门槛更低,可能面临更短暂的红利窗口期。尽管目前投放回报率普遍高于1,但随着参与者数量激增,竞争焦点将逐步由工具使用能力转向内容品质的较量,缺乏创新力的作品终将被市场淘汰。
17. 同时,广电总局提出的“先审后播”分类监管政策,对内容合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预示着野蛮生长的时代即将终结。
18. 展望未来,漫剧的发展上限不仅取决于市场竞争格局,更依赖于AI演进速度与IP运营能力的双重提升。
19. 出海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闪婚契约妻》等IP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改编,覆盖全球177个市场,海外用户的高接受度为国产漫剧打开了广阔空间。

20. 随着AI能力不断进化,漫剧在构建复杂世界观、刻画角色成长弧线方面的能力将进一步释放,有望摆脱“流量收割机”的单一标签,向更具艺术性与叙事深度的方向演进。
21. 对内容创作者而言,当下仍是入局的最佳时机,但必须摒弃短期套利思维。参考蓝标传媒的做法,组建专业编剧与制作团队,建立涵盖策划、生产、发行、衍生开发的全链路工业化体系,方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22. 预计今年春节前后,随着供给端趋于理性、需求侧逐步稳定,漫剧行业将迎来更加清晰的发展路径与格局划分。
23. 无论是像飞鸟这样的资深从业者,还是如秋林一般的新兴创业者,唯有紧握技术变革机遇,回归内容本质,才能在这轮浪潮中真正实现“起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