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树影迷宫》中,警方与凶手明暗对峙的同时,父母与子女的矛盾贯穿全剧。
刘珂父母离婚多年,爹不疼、娘不爱,只能用文字与笔友隔空对话;冉东东日常半放养,爸爸琐事缠身,妈妈醉心事业,没人关心他的所思所想;张丹完全没人管,父母长期缺位、从小寄人篱下,无人在意无人问。
和这些生来就被忽视的孩子不同,在所有的孩子中,田畅是纸面上最幸福的那个。

别人的家长都是完全放手,只有她的父母全程守护。
田畅的父母日常关心、长期陪伴,既能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又能满足女儿的情绪价值。特别是父亲田浩,张口小故事、闭口大道理,分分钟就能化身演说家。
只是,对于田畅而言,所有的美好都是假象。和大撒把式的父母不同,田浩小梅夫妇对女儿则是完全的过度保护。他们对孩子满满的控制欲,对女儿缺乏性教育,妄图用禁锢的方式来抵挡时代的洪流。
田浩夫妇对于女儿控制,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女儿上学要和母亲实行物理意义上的捆绑;放学回家则直接落锁就地圈禁。别人的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心理体验,田浩夫妇则是习惯检查女儿的内裤与处子之身。

在田浩夫妇的身上,有着中国式家长最常见的标签——性格强势、控制欲强、脾气暴躁、高高在上、谈性色变、死要面子。
这样的父母,像是一条疯狂生长的藤蔓,打着爱的名义,对孩子捆绑身体、缠绕灵魂。
世上所有的事情,永远都是过犹不及。完全放养和过度保护,看似南辕北辙、实则殊途同归,从某种意义上讲,乱作为带来的伤害远大于不作为。
父母的控制欲,最终幻化成为孩子的恐惧感。于是,田畅不出意外地离家出走了。

孩子走了,父母的天塌了。换作正常人,立刻会进行自省,一秒钟进行自查自纠,变身成为我们印象中的反思怪。毕竟,痛定思痛、久病成医是大多人用血与泪换来的人生经验。
讽刺的是,在田畅被冉曦送回家之后,田浩夫妇丝毫没有认识到此前犯下的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深度控制。
他们口口声声为你好,反反复复别学坏,却并不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更不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他们从来不会成为孩子生活中的哈哈镜,只是一厢情愿地当着雕刻家——用刻刀和戒尺,将孩子雕琢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回到包子铺之后,田畅发现家里的窒息感没有任何改观。父母对她依然是只管不教,从医院到校园、从学习到社交,爸妈关心的只有她的处(女)膜,而不是她内心的小宇宙。

在剧中,田畅的遭遇不是个案。
在水塔相遇、田畅归家之后,冉曦与儿子冉东东之间也发生了误会。本来,这不过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的事情,但是冉曦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切断了沟通的渠道。
在孩子面前,冉曦也是说教者,不是倾听者,他不是回声壁,而是审判官。在家长身份的加持下,他居高临下地俯视着儿子,从来没有放下身段平视已然成年的儿子。
和心理极端、病态控制的田浩夫妇相比,冉曦愿意开展平等的对话、倾听儿子的声音。乍一看,冉曦比田浩夫妇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只是,我们判断评价任何一个人,永远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要看他做了什么。冉曦前一秒刚刚与儿子和解、答应给田畅送药,下一秒就走出家门、随手丢进胡同的垃圾桶。
这光速变脸的速度,直接暴露了冉曦的内心——自始至终,他对儿子没有任何的信任。放下身段、俯身倾听只是他故作姿态的表演,本质上不过是为了引蛇出洞,验证自己错误的判断。
如此看来,冉曦与田浩,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区别。
假以时日,父子之间终将会陷入相看相厌、相顾无言的尴尬阶段。
好父母与好孩子一样,不是完美无缺,而是知错就改。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