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省外剧组涌入 云南短剧迎风起势

文化中国行丨省外剧组涌入 云南短剧迎风起势

文化中国行丨省外剧组涌入 云南短剧迎风起势

剧组正在拍摄短剧。昆明1937国际短视频中心供图

昆明春雨路上的影视器材仓库里,灯光、摄影、轨道等专业设备整齐地堆放在4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公司经理张志浩正在仔细核对一份即将发往丽江的器材清单。“今年省外来云南拍摄的短剧剧组明显增多,尤其是到西双版纳、大理、丽江取景的。”张志浩一边检查设备一边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接了七八个短剧剧组,省外和本地的大约对半开。”

这个忙碌的仓库,正是云南短剧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短剧行业全国性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云南凭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优越的气候条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省外剧组的目光。与此同时,本土影视行业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设备更新压力大、市场规范不足等多重挑战。

省外剧组涌入

天然优势凸显的吸引力

2025年上半年,张志浩的公司已经接待了四五个省外来的短剧剧组,主要集中在三四月份。这些剧组大多来自西安、河南、浙江等短剧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他们选择云南,看中的是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西双版纳的景比较特别,有东南亚风情,这是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张志浩分析,“去年《边水往事》热播后,云南和边境地区的题材关注度明显提高,很多剧组都想来这里取景。”

气候条件成为另一个重要因素。省外剧组往往选择在夏季来云南拍摄,以避开当地4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云南六七月份平均温度只有20多度,很适合户外拍摄。相比之下,这个时候在横店拍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要忍受酷暑的煎熬。”张志浩说。

昆钢华创集团工业文化传媒服务部副经理张斌证实了这一趋势:“今年以来,省外来云南取景拍摄的短剧剧组明显增多。我们安宁市正在组建‘光影联盟’,未来可为来滇拍摄的剧组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

短剧拍摄轻量化

新业态带来的甜蜜与烦恼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短剧的拍摄呈现出明显的轻量化和快节奏特点。“短剧要求速度快,设备基本上都是小型化、轻量化的。”张志浩介绍,“拍摄周期可能就三五天,最多一个星期,这与传统影视剧动辄数月的拍摄周期形成鲜明对比。”

但这种快节奏的制作方式给设备租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张志浩说:“结算周期确实快了,但设备磨损也更严重。短剧拍摄强度高,剧组经常连夜赶工,三更半夜拍完就来归还器材,我们的维护压力很大。”为了满足剧组需求,他今年已经投入200多万元更新设备。

昆明影视行业协会副会长邓景泽表示,微短剧以其“短平快”的特点正在快速崛起,成为影视产业的“轻骑兵”。“最少的微短剧50多万元就可以拍,这在传统影视行业是不可想象的。几十万拍电影电视剧根本不可能,但却可以完成一部质量不错的短剧。这种低门槛让很多本土制作公司有能力参与其中。这对于云南影视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我们可以借此培育本土制作力量。”

据了解,微短剧已经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0版本主要依靠投流模式,即通过在各平台投放广告吸引观众付费观看;而2.0版本则转向免费模式,依靠广告和衍生收入盈利。“2.0版本更适合云南,因为它需要故事好看、制作成本可控且有衍生收入,这与我们的文旅资源高度契合。”邓景泽说。

本土专业能力待提升

人才短缺成发展瓶颈

尽管省外剧组增多,云南本土影视行业的专业能力仍有待提升。张志浩从事设备租赁20多年,对此深有体会。“云南本土市场专业性比较弱,人员的组织配置、严谨性方面都没那么好。”

人才短缺是制约云南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斌指出:“云南本土的演员、导演、编剧等专业人才储备相比外省还有较大欠缺。有能力的人才很多都外流了,去横店、北京发展,这导致我们本地人才队伍出现断层。”

张志浩也认为:“专业性、责任心都有待加强。相比北漂或杭漂的团队,云南本土的专业水准和服务意识还比较薄弱。这需要时间和项目来慢慢培养。”

面对云南影视行业发展的困境,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被认为是关键因素。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昆明正在制定新的影视产业扶持政策。邓景泽建议,除了“以奖代补”的赛马机制,更需要政府引导下的“种树机制”。“政府应该通过三年或五年计划,在内容创作、人才培养等基础环节进行投入。影视产业不是立竿见影的行业,需要持续培育。”

张斌提出了具体建议,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把人员回流过来,实现资源有效分配。比如对于写云南故事的剧本给予奖励和扶持补助,这样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又能宣传云南文化。

文旅微短剧

昆明突围的新赛道

目前,昆明影视行业协会已成立影视拍摄服务中心,服务了200多个剧组;开发了“拍在云南”数字化平台,为剧组提供全流程服务;还联合投资建设了云南首个数字虚拟棚,逐步补齐产业短板。

邓景泽介绍,协会正在推动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加工到发行推广,我们希望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这不仅需要企业努力,也需要政府支持和高校参与。”

在这方面,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始调整专业设置,增加与短视频、短剧制作相关的课程内容,为行业培养专业人才。

在邓景泽看来,昆明不应简单模仿横店等传统影视基地的发展模式,而应走差异化发展路线。“我们要走的是拍摄剧情路线,以安宁为核心,联动滇池沿线46个行政村的风光资源,形成黄金制片交通动线。这样既能满足拍摄需求,又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昆明发展微短剧产业具有独特优势:一方面,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民间故事和自然风光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昆明年均232天的晴天和四季如春的气候,为户外拍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国短剧平台星星V剧昆明运营中心总经理潘靖达表示,他们计划利用好现在“影视+文旅”的政策机会,在昆明率先开展文旅微短剧、产业微短剧的项目打造,并引入红果短剧平台的合作,力求在今年内就做出成绩。

风口下的痛点

短剧出海怎样破局

随着微短剧在海外市场的兴起,昆明正在谋划打造短剧出海平台。“1.0版本在东南亚国家还能挣钱,我们可以利用磨憨口岸,形成短剧出海的平台和机制。”邓景泽表示,全国的好短剧要想走向东南亚,昆明可以提供翻译、对接、上线等全套服务,这又是一个新的增长点。

尽管前景看好,但昆明发展微短剧产业仍面临诸多挑战。专业人才短缺、产业链配套不足、审批流程优化等问题都需要解决。“我们的特效化妆、烟火师等专业人才缺乏,必须通过市场项目来培养。”邓景泽说。

此外,微短剧行业的规范化也亟待加强。目前行业还存在演员权益保障不足、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我们正在通过演员工会建设、平台化管理和标准化合同来逐步规范市场。但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邓景泽说。

审批流程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环节。据了解,目前杭州等地审片一星期就能搞定,而昆明最起码要一两个月。这导致很多云南公司选择在杭州设立分公司,完成剪辑和审片流程。

制定扶持政策

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云南影视行业的未来发展,整合资源和讲好云南故事是两大关键。安宁市正在推动“光影联盟”项目,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政府管理资源,为剧组提供全方位服务。

讲好云南故事也同样重要。张斌认为:“云南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需要好的编剧来挖掘。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引导创作团队关注云南本土故事。”

据悉,昆明市已将影视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正在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明年还将申办百花奖等重要活动,进一步推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 李思娴)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