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又翻车了。
继上次「编剧署名权」风波后,又被曝出与编剧秦雯的新录音。

这次,情况更严重。
涉及金靖、唐嫣、陈道明、游本昌等数名演员。
有对女演员的低俗谈论,对资深演员的轻蔑嘲讽,还泄露了主创团队「靠关系摆平事」的内容……



相比上次还存在一些争议空间的署名纠纷。
这次暴露出的性别偏见、权力傲慢和无视职场伦理等问题,彻底击碎了很多人心中文艺片之神的光环。


不过,在鱼叔看来,王家卫还是「塌」得太晚了。
这不仅仅是一个导演的翻车,更是一个时代神话迟到的瓦解。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先给大家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这次的爆料,来自一段长达数十分钟的私密录音。
录音中,是王家卫与《繁花》编剧秦雯,还有剧本责编许思窃的私下聊天内容。
音频最早由署名前期责任编辑的古二(程骏年)公开。

他此前就控诉剧组在剧本开发阶段对他进行长期压榨,剥夺署名权等问题。

而这次放出的录音,更进一步将矛头指向王家卫本人。
录音内容极具冲击性。
王家卫在谈话中,对多位演员进行了很有贬损意味的私人评价。
他谈及唐嫣时,说「很装」;

说到金靖时,几个人一起语气轻浮地议论她的身材。
王家卫还借此冲着女编剧调情。

评价老戏骨游本昌,只是因为他太爱发朋友圈,说他「不是省油的灯」。
暗指对方难合作,爱出风头。

陈道明也被点名,被形容是「极品」「阴阳同体」……

还嘲讽同行的宣发海报,吐槽拍网大的朋友很「low」。

更令人侧目的,是秦雯在录音中自曝:
她与同事袭警后靠关系被捞出来,以展示自己的后台势力。
语气轻描淡写,很难不引发人们对权力运作与行业潜规则的联想。

这些对话一经流出,舆论立即爆炸。
因为,不像之前的编剧署名权问题,人们还会考虑到整个影视环境因素,还存在创作理念与权责分配的讨论空间。
这次,则是一次针对王家卫本人彻彻底底的祛魅。
公众完全看清了,他在镜头外,是怎样说话、如何看人,一位以格调、文艺著称的大导演,私下竟是如此轻佻、势利、傲慢。
很多人都表达了深深的失望,甚至觉得没必要对这个行业抱什么期望了。




随着录音曝光,更多王家卫的「黑料」又被扒出。
一档台综上,配音女演员吐槽王家卫为追求声音的完美,会在录制过程中一步步越界。
又是上手抚摸,又是用舌头舔,最后几乎把手都塞到她的嘴里了。
完全是明目张胆的职场性骚扰。


宋慧乔演《一代宗师》里叶问的妻子,成片不过六分钟镜头。
没想到拍了整整3年,期间王家卫让工作人员扣留她的护照,以防她离开。
这和缅北诈骗集团有什么区别?


当年吐槽王家卫「装」的李安,一夜之间被所有人共情了。
说「不喜欢」的逆行者王传君,也终于翻身了。

大家发现没?
有意思的是,很多片场故事,早年原是被当作正面例子的。
类似他在工作现场作风随意、不写剧本、临场改戏、要求演员不断重演等。

以前,人们说这是导演「慢工出细活」,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对演员们控诉的种种暴君行为,也更多是以调侃的态度去看待。
但现在,这些悉数变成了权力滥用、职场霸凌的罪证。


同一件事,在不同语境下被赋予了完全相反的意义。
如此两极反转,其实已经说明了,王家卫的翻车是注定。
因为回溯起来,王家卫之所以成为一代文艺偶像,就建立在对其个人过度神化的集体想象上。
鱼叔并不是想否认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以一己之力改写华语电影格局的影响力,而是想说,人们常常忽视了,王家卫的成功,从一开始就不仅仅属于他一个人。
先有时代和环境给了他舞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商业片盛行,喜剧片、警匪片,热闹癫狂,喧嚣一时。
90年代后,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时,王家卫刚好提供了反工业的感性出口。
独树一帜的都市美学风格,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更多艺术性,满足了90年代内地观众自我表达的欲求。

同时,又引发了国际影坛的关注。
获得电影节奖项和业内高度认可后,王家卫顺势成为文化符号。

但在这场神话建构中,太多人的功劳被他一人吸收。
所谓「王家卫风格」,从来都不是他个人天赋的产物,而是多位顶级创作者合力完成的成果。
《花样年华》的视觉节奏与情绪结构,极大程度上由张叔平在后期剪辑中重构完成,一向信赖他的王家卫并不干涉张叔平的剪片。
张曼玉说,「我并非王家卫的缪斯,张叔平才是。」
知名学者戴锦华也称,这部电影的价值更多在于其镜头语言的完美。


很多人所着迷的「王家卫风」——摇晃的手持镜头、霓虹灯下的光影反射,狭窄空间里的碎光,都市中若即若离的暧昧氛围……
其实也得益于摄影师杜可风的贡献。
大量经典画面并非由导演事先构想好的,而是杜可风在现场凭自己的感觉捕捉到的瞬间。

还有配乐师梅林茂,在与王家卫合作前就已经是成熟的配乐师。
《花样年华》中那段漂亮的华尔兹,直接被王家卫从梅林茂早先的作品里拿来使用。
不仅创造了华语电影配乐史上最具标识性的旋律之一,也在之后的合作中让王家卫的影像彻底走向诗性化。

这些都还只是他庞大创作团队中的一小部分。
更遑论,他的电影中汇聚了那个年代最光彩照人,灵气逼人的演员……

可以说,王家卫识人善任,有超越一般人的审美判断和掌控力,但也不必过分神化他个人的才华。
奈何,当神话叙事接管大众想象,个人光环便轻易遮蔽了其他人的付出。
当然,也掩盖了更多不堪的现实细节。
当年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的网络渠道,稀薄的认知度助力了「墨镜王」的神话。
剥削问题在香港电影圈并不是新鲜事,性别平等和职场权力问题也远未成为公共议题。
王家卫本人身上的神秘感与不妥协的个性,被媒体不断包装、放大,被解读成天才的任性。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想象中的王家卫成了一个戴着墨镜、沉默寡言,在烟雾中酝酿杰作的导演。

承受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光芒,也就注定在坠落时承受更多的重量。
时代更迭,滤镜掉落后,人们才会感到深深的「被背叛感」。
毕竟,与其他造神、毁神的娱乐圈案例不同,他所造就的艺术高度和影响广度,使其早已作为几代文青的文化符号,背负了太多人的价值认同和情感投射。
又何况,这样的符号坍塌,还触及了当下社会最敏感的一根神经——公正、尊重与职业伦理。
这都比单纯的绯闻、丑闻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共情与愤怒。

一代大导,是否真的就此彻底完蛋?
其实还很难说。
目前,虽然舆论一片骂声。
但仍有不少影迷表示,这件事并不影响他们对《花样年华》《阿飞正传》《重庆森林》等经典作品的喜爱。


部分网友的不满,是对上位者特权与「老登」气味的本能反感。
其中很多人,在此之前也并没有对王家卫的电影抱有太大兴趣。
不少人借这件事嘲讽追随王家卫的文青,反倒又凸显了王家卫在公众心目中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这其实又涉及到,「作品和创作者是否该分开看待」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国际影坛上,类似的例子不少。
伍迪·艾伦被指控性侵养女,园子温多次被曝性骚扰女演员、希区柯克长期精神与性虐待女主角、贝托鲁奇更是以艺术之名默许片场性暴力……
这些丑闻都引发过类似的舆论讨伐,及对其作品是否该重估的争议。


但目前看来,显然,这些都没能影响大量影迷对作品的喜爱,亦没有动摇他们在影史上无可撼动的地位。
他们的作品还是被无数年轻的创作者研究、致敬。
原因无他,艺术史的评价体系,从来都是滞后于道德体系。
王家卫也概莫能外。
他有代表作,有影响力,有一呼百应的业内地位。
「塌房」对他而言,更多意味着商业口碑受损,而非艺术地位崩塌。
很多经典镜头与音乐早已被嵌入时代记忆和文化编码,无论人们对他多失望,也很难在情感上完全切割。
更何况,还有无数人的付出和心血在其中。

当然,即便如此,这也并不意味着这次风波毫无意义。
至少,它让人们重新开始谈论创作伦理与权力边界。
在一个长期纵容「任性天才」的行业里,这种舆论反噬本身,就是一种迟来的清算。
就像好莱坞早年拍激情戏或恐怖片时,剥削演员问题也极为普遍,直到相关规范被建立,才逐渐形成职业底线和行业共识。
深度参与了好莱坞体系的李安,就始终更尊重工业体系的专业分工,更注重创作自由和职业伦理的平衡。

如果塌房意味着神话光环的破灭。
那鱼叔觉得,王家卫早该「塌房」了。
毕竟任何神化的背后,都无法避免现实和公众期待的巨大落差。
晚归的落幕,也未尝不是一种契机。
至少,它能让公众看清,所谓文艺偶像,也有血有肉、有天才的灵感,也有权力的阴影。
也能促使行业正视权力滥用和创作伦理问题,而非长年挟艺术之名粉饰太平。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推荐」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