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贫富差距更可怕的,是认知贫富差距

电视剧《天道》中有个情节让我感触颇深。

丁元英是私募基金老总,身价过亿。

他在古城清修的时候,受人所托帮助王庙村脱贫,创立了格律诗音响品牌。

格律诗音响原本定价11600元。

但音响正式进入市场前,丁元英却提出把音响降价到3900元。

王庙村众人瞠目结舌,叶晓明当即提出反对:“利润还没银行利息高,这还怎么做生意?”

刘冰也阴阳怪气道:“这算哪门子扶贫?”

到最后,还是丁元英用股权关系力排众议、强势拍板,才促成音响降价。

而丁元英此举,是为了用低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打破既有音响品牌垄断。

在丁元英的运筹帷幄下,格律诗音响才有了与大厂合作的机会,村民们也顺利脱了贫。

事后,王庙村众人对丁元英的一系列操作叹为观止。

想起李笑来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

贫富差距更可怕的,是认知贫富差距

很多时候,低认知的人,连别人怎么赚钱都看不懂。

说到底,物质上的匮乏与富足,还是认知决定的。

1

我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来自高级会计师马建超的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他认识一位同事,也是做财务工作的,朝九晚五拿固定工资。

同事家境不好,为了补贴家用,每天下班他就跑摩的。

一直到深夜,才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

虽然整日连轴转地挣钱,但收入还是不尽人意。

因为晚上休息不好,他工作时也精神萎靡,经常出差子、受批评。

马建超跟他关系不错,就建议他放弃副业,多用时间考证,把主业搞好。

可在同事的认知里,考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一定有结果。

他觉得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去做副业挣钱来得更简单、更实际。

结果二十多年过去了,同事还是一位普通财务,每个月拿着几千块的工资。

而马建超从工作第一天开始,就在考证、进修、读MBA。

随着他一步步提升自己,他的职位和薪资也水涨船高。

如今更是出任公司CFO,年薪百万。

2

再讲第二个故事。

在南方山村,很多村民都是土生土长的庄稼人。

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承包更多的土地,种更多的水稻,才能致富。

于是十多年前,土地流转政策一放开,不少人就掏出血本承包了大片土地。

但当地属于丘陵地区,田地并不规整,很难用大型机器作业。

于是他们起早贪黑,开着自己的小型拖拉机干农活。

却因为稻谷价格太低,累死累活一整年,大部分人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

但有个叫何进的人却不一样。

他同样承包了成百上千亩土地,却不种水稻,而种蔬菜。

大家都嘲笑他,祖祖辈辈都种水稻卖给粮站,你种蔬菜卖给谁?

但出乎意料的是,何进第二年直接卖出了上百万的销售额。

原来,他发现距离他们两百里外的大城市中蔬菜非常昂贵。

他就开始四处查询资料,还去蔬菜大省山东实地考察蔬菜种植运营模式。

最终他得出结论:蔬菜种植前景非常可观。

于是他率先改种多品类蔬菜,并一步步摸索出丘陵山地的蔬菜种植品类、销售模式。

短短两年时间,何进就成为当地最大的蔬菜供应商,实现了发家致富。

3

作家水木然说过一句话:

同样是摆在地上的几块砖,大众看到的是一堆乱石头;

精英看到了它的组成和作用;

王者看到了它正在构建起的摩天大楼。

这就是认知贫富差距。

就好比同样是销售,同样是种地,但不同的人,看到的价值就是不一样。

高认知的人,总能先一步发现别人未能发现的商机,总能挖掘到更深的价值。

自然而然,认知差就会给他带来滚滚的财富。

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出生在江南

这地方,自古以来都是桑蚕业的中心产地。

印象里小的时候,家家户户种桑养蚕,每年都有商贩上门收购蚕丝。

可等我稍大些后,养蚕这件事就在我们当地彻底消失了。

原因是江南经济发展迅速,用人和土地成本大幅提升。

商贩忙活半天,发现这根本不赚钱了。

那这就代表种桑养蚕现在成了一门亏本买卖吗?

恰恰相反,它仍然赚钱。

但所有商贩都认为“只有江南才出蚕”,于是多年来只能以微博的利润苦苦支撑。

直到一个叫李栋高的人出现。

他意识到,大家都被老传统骗了。

凭借现在的科技,完全能够去西部人力和土地廉价的地方发展。

于是他率先将商业版图迁移至西部,自己开了一家蚕厂。

由于成本大幅降低,他的厂子第一年就大丰收,狠赚了一笔。

等到后来,结合当地习惯,他还发现桑叶除了喂蚕,还能被拿来制作桑叶茶。

而桑葚,因为环境原因,长得更加硕大,于是桑葚就成了紧俏货。

此外,蚕蛹也可以被卖去餐厅变现。

甚至被随意丢弃的养蚕粪便,都可以制成有机肥料和中药。

他根据这些,开发了一条种桑养蚕的高附加值产业链,一跃成为富豪。

想起电影《1942》里的一个桥段。

张国立饰演的地主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但他在逃荒路上却说了一句话:

我知道咋从一个穷人变成财主,只要活着走到陕西,不出十年,你大爷我还是东家,那时候咱再回来。

事实往往就是如此。

起点相似的人,认知不同,赚钱能力就天差地别。

所以摆脱贫困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富人认知。

4

那么如何建立富人认知呢?

晚君总结了三种通俗易懂的方法,现在分享给大家。

1. 反经验

《三体》中有个著名的“火鸡定律”。

是说,我们的大脑会对过往的经验产生依赖,进而形成思维定势

但从来如此便是对吗?

在新环境中,经验反而会成为枷锁,妨碍我们赚钱。

就比如,过去要求产品必须达到理想状态才推向市场,以此赢得好口碑。

但进入互联网时代,顾客与厂家的沟通更加方便。

有些产品就可以用较低成本、较快速度推出,随后收集用户反馈后再快速迭代。

这样既能尽早抢占市场先机,又能让产品更加贴合市场需求。

知名媒体人笔记侠说:经验是个陷阱,会抹杀人对世界的新认知。

所以无论做什么,都给自己准备两条路。

一条是老路,一条是反经验的新路。

当你跳出了固有的思维,才能扩大认知面,发现新机遇。

2. 反快钱

在广东,有一个打工群体叫“三和大神”。

他们只做日结的工作,甚至连一周都等不了。

可你会发现,真正的有钱人,向来只谈年薪。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认知的区别。

因为世界的本质规律要求,事物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越是快钱,越是浅薄,而浅薄就代表了廉价。

所以,凡是快钱,都要保持警惕。

坚持长期主义,做复利投资,才能实现财富的阶梯式增长。

3. 反圈子

刘润说:

跟不同的人聊天,尤其是和各行各业的高手聊天,你会获得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和智慧。

所以人一定要反出旧有的圈子,别总泡在同质化朋友圈里。

不同圈子的信息密度、机会流通,是完全不一样的。

每个人都需要拓宽信息渠道,而不是单一路径依赖。

成功的人、失败的人、努力的人、落魄的人。

体味不同的人生场景、经历,就会积累不同的经验与认知。

或许在不经意间,你就能发现商机。

知乎上有个问题:“普通人翻身的最大机会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不是中彩票,不是熬资历,而是认知觉醒。”

要知道,不是钱让人变得富有,是认知先让人富起来。

钱能用完,认知不会。钱能丢失,认知恒在。

暂时没钱的也不一定是一辈子穷人。

只要具备富人认知,你我都可以逐渐变得富有。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