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也爱把“烂梗”挂嘴边吗?
前几天和朋友们聚餐,聊起这个话题,顿时引发了一片感慨。
一位朋友提醒儿子写作业要认真,孩子漫不经心地回了一句:“啊对对对,您说得都对。”多叮嘱几句,孩子竟嚷嚷着要“逃离原生家庭”。
另一位朋友辛苦做了一桌拿手菜,女儿尝了一口,脱口而出:“孩子,你无敌了。”让她哭笑不得。
最让人唏嘘的是,有位朋友在小区里看到几个孩子踢球,原本觉得十分温馨,突然一个孩子大喊“包的呀卧.槽”,其他孩子顿时笑作一团,留下她站在原地满心无奈。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孩子仿佛被困在由网络热词砌成的回音壁里。
除了“因为他善”、“那咋了”,他们似乎渐渐失去了用更丰富、更真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能力。
对此,人民网专门发布了一则视频向孩子们喊话:
除了“包的”,你还可以说“万无一失”、“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还可以体会“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
看到美景,除了“绝绝子”,你还能用“水秀山明”、“美不胜收”、“风光旖旎”来形容,更能感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诗意;
而这则视频之所以获得了数万点赞,正是因为大家苦“烂梗小孩”久矣。
想要让孩子摆脱千篇一律的网络烂梗,看纪录片无疑是个好方法。
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能提升文化素养,更能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
下面这几部顶级纪录片涵盖了历史、文化、认知等多个领域,趁着周末,和孩子一起看起来吧!

《定风波》

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定风波》,取自于苏轼最富盛名的词作之一。
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一定曾在语文课本中读过这首词的名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这,也正是对苏轼这一生豁达内核的精准概括。

纪录片共五集,每集时长50分钟,分别是《出川记》、《湖山记》、《摩羯记》、《悬壶记》和《结庐记》。
它们将从不同维度,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丰满、可爱的苏轼。

在《出川记》中,我们的孩子可以看到苏轼青年入仕时的初心;
《摩羯记》则会向孩子们生动展现苏轼在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后,是如何将命运的重击变为修炼内心的契机的;
而在《悬壶记》中,我们的孩子又会发现:
原来,苏轼不不仅仅是那个写下“大江东去”的诗人,更是一位实地勘察、设计方案,为杭州百姓重修西湖水利的实干家。
不同于枯燥的课本讲解,这部纪录片让苏轼真正从文字中“活”了过来。
更难得的是,这部片中处处都是语言积累的宝库:
主题曲化用的是苏轼原词、雷州西湖命名的渊源、园林的美学呈现等等。
总之,在闲暇时间里,与孩子一同观看,他们自然能够在苏轼的沉浮与豁达中,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作文素材,用丰富而优美的中文表达眼中的世界。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

有人说,《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更是独一无二的穿越剧。
的确,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主持人撒贝宁和学者们组成的探访团穿越过去拜访诗人。

同时,它也会邀请诗人们“反向穿越”到现代,故地重游,感受古今巨变。
这种方式,让千年前的唐诗与我们现在的生活产生了连接与共鸣。
例如,当边塞诗人王昌龄置身于他曾守卫的、如今已成为现代新能源基地的广袤土地时,所谓的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就在这一刻有了具象化的含义。

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最有魅力的地方,还在于它让看似缥缈虚无的“诗意”变得具体而真实。
在腾格里沙漠的航拍镜头下,“大漠孤烟直”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而是长河落日与孤烟共舞的壮阔实景;
李白吟诵《蜀道难》时,衣袂飘飘穿越云海的影视化演绎,更是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豪迈有了画面注解;
看完这部纪录片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也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段段饱含体温与情感的故事。
不仅如此,它还将诗句融入人生故事,再配合专家的逐句解析,让孩子们不仅会背,更懂为何而写。
唐朝,一个诗星璀璨的黄金时代。
李白的浪漫豪情、杜甫的家国悲悯、王维的山水禅意……
无数诗人以诗为舟,以情为帆,将时代风骨和人生况味凝练成千古绝唱,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竭的精神宝库。
这笔财富不该被尘封在典籍中。
从今天起,了解唐诗、学习历史,这份文化瑰宝便能化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养分。

《书简阅中国》

木心在《从前慢》中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而现在的孩子,已经没有了这种等待收信的经历。
这部纪录片,就正好弥补了这一点。
它以30封古代书信为钥匙,从小人物、爱情、友谊、人生智慧、家风、家国等六个主题切入。
用生动的叙事和创新的视觉语言,向我们还原了历史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故事与情感世界。
里面,有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
信中,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急,求家寄钱买衣”的真切叮嘱。
有曹寅与康熙帝之间带有“小红花”批注的奏本往来,还有顾贞观为营救流放好友吴兆骞而坚守二十年的承诺。

更难得的是,它还会用现在孩子们更易接受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
比如,用“古风版超级马里奥”的游戏动画来解释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让孩子们在趣味中理解历史;

《与山巨源绝交书》《夜雨寄北》等经典篇目,也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孩子们直观感受文言文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色。
再加上纪录片中充满诗意的解说词,让孩子们在涨知识的同时,也能积累金句。
比如,“这些普通人无碑无传,是大千世界真正的小人物。小人物的文字,却在冥冥之中成为自己的传奇,历史的注解。”
“人与人之间能成为好友,最重要的是了解彼此的天性,然后成全他。”
“家风,是一个家族的脊梁,一个家族如果秉承正气,便是国之栋梁。”
同时,纪录片中还涵盖了大量的诗词名句、家风古训等,都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帮助他们在表达中融入人文底蕴。

《遇见最美宋词》

一提到宋词,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是欧阳修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还是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无论答案是什么,你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共鸣。
而且这部纪录片,不光会把词人的每一首诗词都解读得令人惊叹,过目难忘。
最重要的是它联系了词作背后的前因后果,让每一首诗,每一个诗人,都在节目中,鲜活了起来。
讲苏轼《水调歌头》时,镜头重现了苏轼与苏辙的兄弟情深,让那句“千里共婵娟”不再是课本上的默写题,而是跨越分离的牵挂;

解析李清照词作时,也回顾了她从少女时的灵动到晚年的凄苦,让“知否知否”的婉转与“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沉重有了更加具体的注解。
从此,孩子们对那些留下千古绝唱的词人们,也会有更深的理解。
另外,它还借助了大量的AI技术、动画合成与实景拍摄。
将词作中瑰丽意境化为可视的画面,让抽象的文字变为可感的场景,极大地降低了孩子们的理解门槛,能够有效帮助他们积累高级的词汇。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遇见最美宋词》,走近这些伟大词人的一生。

《典籍里的中国》

《典籍里的中国》由主持人撒贝宁担任当代读书人,采用古今对话的形式,向我们生动地演绎了《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等12部典籍背后圣贤的故事。
既破解了传统文化的枯燥感,又能实实在在帮孩子们提升文化修养、丰富语言表达。

讲《尚书》时,它没有罗列文言条文,而是聚焦伏生舍命护书的历程。
哪怕战乱中儿子因护书身亡、妻子冻毙荒野,也仍旧坚守“民惟邦本”的信念。
这种具象化的传承故事,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明白典籍不是故纸堆,而是用生命守护的文明火种。
我们都知道,汉代的司马迁半生忍辱负重,一心撰书,用时14年,才终于写成了《史记》。
而在节目中,撒贝宁与司马迁的一段对话,也让无数人泪目。
司马迁著书后,有些不确定地问撒贝宁:“敢问足下,《太史公书》当得我司马迁再活一世否?”
“当得一世重生,堪称万世不朽!”

这是撒贝宁给出的回答,亦是我们的孩子学习语言的范本。
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
总之,这部纪录片集中呈现了大量典雅、精辟的书面语以及经典的诗词名句。
相信这种沉浸式的语言环境,一定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告别语言表达的贫乏。

如今这个时代,正在被短视频与社交网络重塑。
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确无力改变“烂梗”泛滥的大环境。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开辟一方净土。
每周留出一个傍晚,和孩子并肩坐在屏幕前,打开那些藏着千年智慧的纪录片。
请相信,每一次沉浸式的观看,都是在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投下一颗石子。
日积月累,这些看似微小的涟漪,终将汇聚成滋养一生的深水静流。
时间不语,却会给出所有答案。
当孩子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自然而然地引经据典,能从容地表达深邃的思考,你会欣慰地发现:
那些共同观看的夜晚,已悄然结出了最美的果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