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理论,叫作课题分离,安陵容是如何犯这个错的呢?
初看安陵容的时候,随着她不断地用阴损的手段害甄嬛,人们对她是越来越不待见。
可是回过头来再看这个女人的一生,忽然间觉得有些可悲和可怜。
剧中的安陵容不止一次地表达过:“原是我不配。”
甚至在弥留之际,甄嬛还没有走远时,还在说:“我这一生,原本就是不值得。”
也如她所感叹的那样,她的一生到落幕,一直都活得不开心,犹如被人扯着线的风筝。
可是安陵容不知道的是,造成她的一生如此让人唏嘘,不是什么配与不配,也不是所谓的值得或不值得。
而是因为她一直固执己见,没有早些看清这一点。
1 受点挫折就哀叹自己不配
安陵容虽说出身卑微,没有甄嬛和沈眉庄那样光鲜,可好歹有个当官的爹。
但自从被口无遮拦的夏冬春嘲笑后,她越发觉得自己的家庭说出来很丢脸。

原本她也是一个从家里刚出来,来到天子脚下,还是懵懵懂懂的少女。
一开始便遇到热情好客的甄嬛,体会了一把出门靠朋友的热乎劲儿。
可是好景不长,毕竟自家爹官位垫底,来到贵女扎堆的地界,不爽也得憋着。
一方面安陵容心中有个小账本,把别人对她的轻慢和欺负,一一都详细地记下来,以便将来有机会狠狠地报复回去。
一方面在内心里,滋生了深深的不配得感,这主要体现在她不能受一点点委屈。
不管谁给她气受了,也不管这委屈对方是故意的,还是无意造成的,她都归结为自己不够高级,不配得到别人的好,更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每次甄嬛对她好时,皇上开始召见她时,她的开心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眉梢眼角蔓延开来。
而当甄嬛把注意力放到其他姐妹身上,皇上开始遗忘她的存在时,她也有努力展现自己,但第一时间还是会自言自语:“原本是我不配。”
哪里就不配了呢?多少高官家出来的千金,都没有机会和甄嬛成为姐妹,而她安陵容做到了。
那么多后宫的妃嫔,从进宫到挨过漫长的岁月,没见过皇上几眼的大有人在。
可她安陵容不仅见到了皇上,侍寝了无数次,还让皇上记住了她乖巧听话、能歌善舞。
所以,不管安陵容内心的不配得感有多么重,她都通过努力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2 至死都觉得自己的这一生不值得
安陵容的自卑,真是深到了骨髓里。
华妃死的时候,满眼都是对皇上的怨憎,恨他毁了自己原本可以圆满的一生。

沈眉庄弥留之际,努力撑着一口气,只为交代甄嬛和温实初,一定要照顾好她刚生下来的孩子。
这是她留在世上唯一的念想,也是她生命圆满的象征。
瓜六祺嫔被乱棍捶打的时候,还在拼命地挣扎,想要皇上厌恶甄嬛,也想为自己的族人开罪。
就连孤女叶澜依,身为拽妃的她屠龙成功后,用利刃划破皮肤,离开的时候也是微笑着。
她笑终于为果郡王报了仇,而且甄嬛还为果郡王生下两个可爱的龙凤胎。
你看别人走的时候,有人对生充满了渴望,有人觉得生命的句号画得很圆满。
而同样是大胖橘的女人,到闭眼前夕,还是一脸的凄凉。
那一句“我这一生,原本就是不值得”,听的人不免也彷徨不安。
真不知道该说她是想做好人的心太执着,还是对自己要求太严苛。
在一众佳丽中,她的综合条件并不出众。
可是她愣是凭借着自己的韧性,苦练唱歌和冰嬉,同时在刺绣和制香方面的造诣也颇深。
靠着这些,她一步步爬上高位,还两次救出被贬入狱的渣爹。
如果不是跟着皇后坏事做尽,这样的她即便没有皇上的青睐,在甄嬛战队里,活得应该也不差。
3
阿德勒是心理学创始人,他提出了课题分离这个心理学概念。
具体是指有的人活得没有自我认同感,也就是把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混为一谈。
就如安陵容这般,本身如顽强的劲草,不屈不挠地向上攀登。
可是一旦听到周围人的风言风语,或者得不到他人的认同,就会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
俗话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人说。
做人要守住道德底线,同时也不必太在意别人的闲言碎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