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暗河传》最新剧情中,平息了唐门之变后,苏暮雨和苏昌河离开了蜀中,到达了北离的京都天启城。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结交琅琊王。
唐门本就是琅琊王的势力范围,暗河平息了唐门内乱,是在向琅琊王萧若水变相示好。连天启城的青龙使李心月都不得不承认,平定唐门之变、救出唐怜月是一份天大的恩情。

正是有了这个契机,苏暮雨才建议远赴天启城、结交琅琊王。毕竟,暗河若要重塑新生、屹立江湖,自然需要朝堂势力和武林正派的站台背书。
作为庙堂与江湖公认的最强势力,暗河一旦搭上琅琊王这条线,距离洗白上岸、开宗立派必定又进一步。因此,头脑灵活、嗅觉敏锐的苏暮雨才萌生出与琅琊王成为朋友的想法。
毕竟,从古到今,统战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而琅琊王是暗河眼中最重要的统战对象。
何况,暗河与琅琊王之间既有历史渊源,又有合作基础。

在苏暮雨一进天启城时,暗河与琅琊王之间就心照不宣、达成默契。当时,琅琊王与暗河之间,上演了一出刺杀未遂、双方结怨的大戏,最终骗过了影宗。
苏暮雨剑挑万卷楼、苏昌河击杀易宗主,在影宗覆灭后,暗河虽然挣脱了多年来捆绑在身上的枷锁,但是一直躲在幕后的琅琊王才是最大的赢家。
暗河人栽树,琅琊王乘凉。长期以来,暗河的大本营不在京城;团灭影宗,暗河的势力未能染指天启。在易卜死后,琅琊王拔掉了眼中钉、肉中刺,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使的护卫下,他控制着整个京城的安危。
萧若水才是影宗被灭后摘桃子的那个人。

循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思路,琅琊王与暗河之间的合作既有意愿、又有基础。然而,吊诡的是,对于和暗河人之间的合作,琅琊王总是一副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暧昧态度。
琅琊王为什么不愿与暗河合作呢?
暗河的风评和世俗的偏见是萧若水不愿积极推动合作落地的直接原因。
在北离的朝堂上,琅琊王是德高望重的中流砥柱,更是光风霁月的清流正派。琅琊王的人设向来是公忠体国、光明正大的皇亲贵胄,而暗河却是江湖上最臭名昭著的杀手组织。

一个是皇亲国戚、忠君爱国的王爷,一个是不问是非、杀人如麻的杀手,以萧若水这样爱惜羽毛的性格,必然不会与暗河深交、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话柄。
正如青龙使李心月说的那样,“千百年来,江湖人听闻暗河之名都是敬而远之。”作为国人眼中的正人君子,琅琊王会有意地和暗河划清界限、与暗河保持距离。
不过,琅琊王对暗河不感冒,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北离国内,琅琊王的权力之大、实力之强、势力之广远超一般的权臣。纵然他一心为国、心无杂念,但只要身处在高位,就必然会成为各方势力攻击的对象。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几乎所有古代的君王,都是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明德帝虽然是琅琊王扶持上位的君主,但是内心依然会对他充满猜忌。
皇帝疑心病越重,就越容易给琅琊王的政敌们递刀子。而在天启城内,大皇子就是琅琊王最大的敌人。他觊觎皇位已久,又忌惮琅琊王的势力。因此,善于揣摩圣意的他,总想着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往琅琊王的身上泼脏水。
誉满天下者,往往也谤满天下。在苏暮雨二进天启城之后,屠二爷就曾说过城中的流言。他说,“最近这天启城中,传言纷纷,说这琅琊王当年撕毁的龙封卷轴中,写的是他的名字。”

这样的谣言,乍一看是琅琊王产生了不臣之心,妄图谋朝篡位、造反登基,所以才会散布谣言,四处造舆论、天天买热搜,为自己的上位造势。
但是,苏暮雨和屠二爷一眼就看穿了真相——这看似是给琅琊王夺权营造声势,实则是政敌们借机祸水东引,想要借此机会,引起明德帝与琅琊王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对于幕后的操盘者,我们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是大皇子。
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琅琊王向来恭敬守礼、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尚且躲不过大皇子的明枪暗箭。假如他主动与苏昌河谈合作、与苏暮雨做朋友,必定会给大皇子留下口实,更会让皇帝心生疑惑。

一个是朝堂上最强的当权派,一个是江湖上最大的杀手团,这样的合作,你让明德帝如何不会脑补画面、坐立不安?
以琅琊王的政治智慧和视野格局,他对于明德帝和大皇子的心思一清二楚。因此,只有与暗河非敌非友、若即若离,才能避免惹皇帝龙颜大怒、让自己陷入被动。
在权力的修罗场上,所有人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毕竟,一旦稍有差池,就会满盘皆输。
琅琊王与暗河的合作,智慧固然重要,契机必不可少。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