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爱奇艺主办的主题为“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剧集沙龙上,诸多行业同仁与嘉宾在经验分享与思维碰撞中,共议“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这一核心命题。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近期在京举行。10月28日,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爱奇艺主办的主题为“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剧集沙龙上,诸多行业同仁与嘉宾在经验分享与思维碰撞中,共议“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这一核心命题。

坚守剧本中心,讲好中国故事
从烟火气息与温暖亲情和谐相融的《六姊妹》,到年代感与时代性齐飞的《生万物》,再到电影电视两开花的《长安的荔枝》,让观众产生跨越时代共鸣的《沉默的荣耀》,今年以来的多部热播剧集之所以能够取得叫好又叫座的优异成绩,在剧作层面上离不开其对于剧本中心制的坚守。
剧本,剧本,恰是电视剧集的一剧之本。广大创作者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筑牢剧本中心制这一理念。正如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文峰所指出的,电视剧司在贯彻落实总局出台的“广电21条”过程中,高度重视剧本的创作,明确强调要推动行业从明星中心制转向剧本中心制,让创作进一步回归“内容为王”的正轨。
“在坚守剧本中心的同时,推进文学影视艺术化的改编。”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以2022年以来“北京大视听”在精品创作生产上取得的较大突破作为鲜活例证,通过“以剧本为媒,以创作为油”的巧妙譬喻,表明精品内容之所以能够赢得市场和口碑,核心在于好剧本这个坚实的底座。“要善于从经典文学中汲取养分,通过艺术化的改编实现二次创作,用影视语言重构故事节奏,用镜头美学呈现文学意境,让文字中的人物与情感在荧屏上火起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马骏通过“十个微短句”的创意形式,分享对于长剧精品创作的理解和思考。譬如,《我的阿勒泰》虽没有强情节,却构建起了非常独特且迷人的戏剧情境,让观众沉浸式体验2000年初北疆夏牧场的风光与人情之美;被誉为“中国百姓五十年生活史”的《人世间》巧妙选取了跨春节播出的时间节点,不仅实现了“一播即爆”的极佳传播效果,也开创了总台“新春大剧”和“新春档”的先河。后续春节推出的《我们的日子》《南来北往》等持续聚焦流淌在百姓生活里的烟火味道,与观众共同书写时代记忆,传承家国文化。

锚定时代坐标,把握行业风向
“精品化想成为行业常态,需要与之匹配的商业模式来支撑。”内容创作者聚焦行业和产业视角,探讨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内容为王”和“剧本中心制”的主张,让好内容、好剧本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万物》是个老题材,有一个非常标准的传统叙事结构,但它在当下变成了一个很新的内容,所以就有了非常强的新鲜感。”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戴莹以《生万物》《风吹半夏》《理想之城》《警察荣誉》《狂飙》等真实项目经历为例,强调差异化创作、情绪共鸣、选取独特叙事视角,尤其是重视群像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剧集不是一个人物好,是群像人物、所有人物都好,这是支撑一个好戏剧、一个长剧特别重要的因素。如果我们只写了一个好的人物,是不足以让观众追下去的。”

围绕“以剧本中心制取代明星中心制”这一话题,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璇扎根编剧立场,呼吁要更好地落实剧本中心制,就要确立编剧的剧本定稿权、剧本阐释权与剪辑审查权的“三权”,由此确保剧本到完成片质量统一,从始至终负责到底:“崇尚品质,尊重原创,深刻理解剧作内核,形成高度统一的艺术表达,让服务故事成为每位主创的自觉,剧本中心制才能成为行业共识、创作规范。”

“贴近真实生活,承载大众情感记忆的作品,更容易引发观众共鸣,收视成绩更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从中国视听大数据出发,发现在收视率破3的剧集里,80%以上都包含了家庭、亲情、友情或时代记忆等代际共通的情感元素,用情感温度和情绪热度连接起老中青三代观众的共同岁月。

立足IP改编,达成剧本创新
IP改编既是连接文学与影视的关键桥梁,亦是当前内容产业的核心命题。本场沙龙的“IP改编与剧本创新”圆桌对话环节邀请到了卢敏、马伯庸、欧豪、王贺、王小枪、魏风华、伊北,作为近期热播剧的编剧、作者、演员代表,一同碰撞思想火花,分享真知灼见。

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卢敏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中吴石将军的一句经典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深入阐明了这一人物心系天下苍生、哀民生之多艰的崇高品质,并由此强调人物小传的重要性:“人物的定位很重要。你把这个人物定好了。写戏就有了根基,有了出发点。”编剧王贺在谈论《生万物》的文学改编中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先做人物小传,把人物夯实,让人物在我心里活灵活现起来,才能开始创作。”
作家马伯庸认为想要让历史故事引发跨越时代的共鸣,当下性特别重要。他引用意大利历史学家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表示无论是历史题材、科幻题材还是近代题材,唯有注重当下性,找到古人和今人的共情,才能把一个故事写得能够被观众所感知、让观众被感动。作家、编剧、北京紫禁城影业文学总监伊北结合《六姊妹》“让老题材长出新枝叶”的成功改编经验,分享年代剧的创作心得:“对历史的还原、历史的成见,我们是有一份责任的……这种还原恰恰是一种尊重。”
编剧、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紫禁城影业总策划王小枪认为,原创作品和IP改编二者之间并不一定是对立关系,“《唐朝诡事录》自身就形成了一个IP,同时也是原创作品。”作家、编剧魏风华表示,“唐诡”系列从第一部《西行》到第三部《长安》,维持这样一个IP序列长久的生命力秘诀,最重要的应该是独特的美学风格。《唐朝诡事录》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母体,借助技术赋能拓展叙事空间,进而生发出带有中式志怪和东方奇幻色彩的悬疑探案故事,将剧本中的盛唐盛景更加真实地呈现在观众心里。

“好的剧本、好的角色确实能特别快地帮助演员带入到角色的环境里。”演员欧豪结合自身在《生万物》中对于封大脚的细节演绎,说明好的作品和优秀的人物形象塑造真的是会让观众动情、让观众看得见的。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沙龙在嘉宾们的广泛热议与热情分享结束,期待在“振兴国剧”的号召之下,未来能够有更多深深扎根现实、传递时代温度、勇于持续创新、拓展类型边界的中国视听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