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最缺哪类人才

影视行业最缺哪类人才

一位混音师用 AI 翻译软件与互联网思维,对接俄罗斯音效师以获取从乌克兰战场刻录的真实枪炮音效——这种素质正是当下行业所需要的。

作者 | 张书涵(上海)

监制 | 王珊珊(北京)

北京是中国影视平台包括头部公司的聚集地,全市影视行业从业者超过10万人,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人才总量,创造出三分之一的行业营收。10月28至29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现场,北京会议中心人潮涌动,多场论坛甚至提前一小时排起长队。

影视产业的热度在这一刻被具象化,但这份热度背后,也暗藏着结构性的人才焦虑。

新人冒头难,顶尖创作者匮乏,行业老兵追不上技术迭代——这些都是整个行业长期存在的症结。尤其是,技术变革不仅改变了娱乐形式,也在重塑创作逻辑和内容消费方式。

无论是成熟创作者还是新人,都在面临一次能力重构的挑战。而对于实践性极强的影视行业,平台、高校、培训机构的协同培养,也成为行业更新的关键命题。

行业需要何种人才

在影视人才论坛中,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以个人经历谈到人才成长与行业变迁。他回顾,自己2000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2004年开始做制片,2006年与郑晓龙导演合作《金婚》,此后十年共同完成11部作品。

2017年,敦淇敏锐捕捉到行业趋势加入阿里大文娱(现虎鲸文娱),组建了平台第一支自制剧工作室敦淇工作室。平台发挥系统性优势,对行业产业链重构、使要素配置更高效合理;相较于传统制片需要承担找资金、组团队、管发行的全链条压力,敦淇得以发挥自己的长项,抓好选题扬长避短。

面对当下行业的剧烈变革,敦淇明确未来他们要做复合型的制片人:要与科技融合,对行业的新方法和新流程保持开放的心态,具备行业视野与系统思维,秉持 「一鱼多吃」 理念,从IP孵化阶段就规划商业化与长尾价值。

在平台与产业实践层面,当下影视行业尤为青睐具备落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首先是「技术+艺术」融合的实操型人才。如虎鲸文娱数字制作业务负责人许佳提到的虚拟拍摄「数字化制作总监」,这一角色需要具备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能精准拆分虚拟拍摄与实景搭建的适用场景调配技术比重,将导演审美转化为技术指标。敦淇工作室的待拍剧《大宋》中,虚拟拍摄占比已经占到40%,实践证明,借助AI技术可以有效实现降本增效与可视化创作。

二是「本土文化 + 国际视野」的跨界型人才。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春苗编剧计划发起人刘燕红提出,受青睐的编剧、导演需兼具文化根脉挖掘与跨文化传播能力,既能通过文旅采风,从本土汲取灵感创作出《清明上河图密码》这类 「影视 + 文旅」 作品;也要具备国际叙事思维,如申奥《新生》登顶奈飞多区榜首,实现跨文化传播,更再次印证了他在类型模式中突破创新的能力。

作为备受瞩目的新生代导演兼编剧,申奥则从创作角度谈到当代影视创作的挑战。他说:「故事和人物可以虚构,但传达的情感与价值必须是真实的。」

《孤注一掷》聚焦电信网络诈骗这一社会痛点,团队走访受害者、一线民警,更钻研了大量涉案卷宗,用真实笔触还原电信网络诈骗产业链。今年暑期档大热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以日军真实罪证影像为叙事切入点,通过历史与当下的强烈链接。目前筹备中的剧集《海盗船》,也延续了他以现实为蓝本的创作方法,以「NAHAM3 号」 渔船被劫持事件为原型,聚焦中国船员在极端境遇下的求生,在全球化语境中探讨种族、职业的社会性议题。

最后则是 「订单式」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需具备实战优先能力,能快速适配技术迭代。

华策集团产教融合制作总监卢鹏以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混音师为例,该混音师用 AI 翻译软件和互联网思维,对接俄罗斯音效师以获取从乌克兰战场刻录的真实枪炮音效——卢鹏指出,这种素质正是行业所需要的。

谁在培养影视新生

在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从结构性角度指出,真正的缺口在于能将创意贯通为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高维叙事和全息互动理解的创作力量。

这类人才的培养必须由多方协同推进:高校提供基础教育,科研机构布局技术与产业链,影视实践部门则通过项目磨炼技能。政、产、学、研、用五方应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面向未来影像的全媒体人才体系。

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探索,在华策集团的实践中尤为典型。

华策在杭州投资建设世界级影视高级技工学校——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产教示范区,总投资数十亿元,计划集教育、高科技影视创制与影视文旅于一体。

华策产教融合制作总监卢鹏在圆桌对谈中介绍,华策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已有十余年经验,包括早期的海外交流、与浙江传媒学院共建学院,以及2021年建立全国首家技工类学校。今年,华策在浙江桐庐建设的大视听科技产教示范区正式落地,形成集教学、创作和制作为一体的生态化培养模式。示范区内不仅有教学场所,还建设了10个高科技摄影棚和全域实训拍摄基地,学生可在真实项目中进行实践和训练。

卢鹏强调说,学校课程设计紧贴产业需求,倡导「课程从项目中长出来」,涵盖电商直播、AI虚拟制作、特效制作、化妆等专业。例如,电商专业学生可参与直播项目实战,AI专业学生参与虚拟制作流程。课程模式灵活,针对长期打磨的专业,如化妆和特效,采用3+2或3+4长学制;对于迭代快的技术类专业,则采用公司合作的订单制班级,按市场化需求培养人才。

在平台端,头部公司则用系统化机制培育创作力量。

例如,虎鲸文娱发展「春苗编剧计划」、「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春苗编剧计划」面向全行业征集原创选题,通过路演形式从近千名参与者中发掘优秀的编剧人才,为25个优质项目发放125万元创作扶持资金。此外,「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面向全球寻找兼具本土视野和国际学习实践背景的青年导演,提供导演经纪服务、在头部项目担任B组导演、孵化个人原创IP项目。

数据显示,在过去六年,虎鲸文娱共有超300位编剧、42位导演的剧集首作在优酷播出。

头部平台均在扩充培养自制工作室队伍。过去三年,虎鲸文娱的自制工作室从个位数扩充到了二十多个。敦淇从制片人角度谈到,敦淇工作室成立之初只有三组制片团队,如今扩展到七组制片组、两组策划组,年轻伙伴已能独立操盘项目。

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副总裁(戏剧合拍)钟澍佳,则从另一角度提醒现场:影视人才的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提到,香港电视工业的成熟并非天成,而是几十年制度与时间打磨的结果。从演员到导演、从摄影到后期,每个岗位都需要在真实拍摄中积累经验与判断力。

在行业剧变的拐点上,从平台机制到学界合作,再到一线实践,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人才迭代的进程。只有当行业能够充分迎接变革带来的挑战,优质内容才能真正得到支撑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