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面包
在古偶一度被女频占领屏幕数年的局面下,2025堪称国产剧“大男主”的一次总反攻。从《大奉打更人》而始,《藏海传》《赴山海》《凡人修仙传》《献鱼》《天地剑心》《水龙吟》等大男主剧陆续接档,各位男主终于忙活了起来。
与之前刻板印象里的起点男频改编而成的《斗罗大陆》《庆余年》等剧不同,2025的男主剧,IP来源纷纭。当今文娱圈复杂多变,武侠褪色,玄幻平庸,动漫偷袭却不成气候,中二风一度靡漫,但古早老IP有时也能火上一把。这一切,导致现今的大男主剧在迷茫的局面里各寻出路。
于是大男主剧命里带煞,天生面临着如下一些破局难点:重塑男性英雄,在以往男频的无脑爽感与女频钟爱的单一霸总中找到新人设。以及,在一众被美男风统治的单一审美里,平衡男主叙事与女性粉丝的需求。今年这几部,刚好可以用来复盘。
01
从魅魔到宇宙中心
传统女频或古偶剧的叙事逻辑中,男性角色的核心功能,就是作为女性欲望的投射对象。
他们的魅力离不开深情、专一、强大和保护欲,作为女主角官配的身份存在,往往充满了“苏感”。这样的设定下,演员只要在特定场景中精准释放魅力,便算是完成任务。
看似“切片式”的魅力展示,本质是从女性视角进行的赋魅——既要外形出众,更要懂得如何通过眼神、动作传递情愫。这样的男主人设在女频剧中并不鲜见,《苍兰诀》里的东方青苍,以三界至尊的霸气与对小兰花的独宠圈粉无数;《折腰》中的魏邵,在权谋与深情间的切换让观众直呼上头。
这类角色的成功逻辑非常简单:只要演员将“苏感”与“强大”演绎到位,角色便能反哺演员魅力。

然而,在“女频大男主”剧中,男主的角色功能发生了转变。
他们不再仅仅是情感关系中的一方,而是成为了整个叙事的绝对中心。今年播出的《大奉打更人》《藏海传》等多部作品,均为男主视角全覆盖模式,传统女频剧中的“苏感”几乎被完全剥离。
许多凭借传统女频剧爆红的男演员,已习惯于通过特定场景展现角色魅力的表演方式。然而,当他们需要支撑起一个完整、复杂、有弧光的“大男主”叙事时,往往面临表演范式上的挑战。
即便在精致的造型与镜头包装之下,如果他们的表演逻辑仍未脱离原有类型剧的框架,就难以承载大男主所需要的厚度与真实感。他们或许在外形上完美无缺,但角色的内心变化与成长轨迹却未必清晰可感。当表演无法传递出人物内在的层次与演进,仅停留在外在形象的塑造与特效的加持时,观众便很难与角色建立深度联结,也难以真正投入到他的命运起伏之中。

流量有属性之分:靠女频剧“苏感”走红的演员,从其舒适区的表演模式,走进大男主剧所需的爽感叙事,会面临极大的挑战。
这些“大男主”的核心任务,已经从“爱谁或被谁爱”转变为“成为谁和改变什么”。这意味着,观众——尤其是古偶中占主流的女性观众——需要目睹一个复杂的男人在困境中的挣扎、抉择与成长,再从中找到爽感和共鸣。
《大奉打更人》中的许七安,穿越进大奉世界里,在武夫与术士中纵横捭阖,成为大奉冉冉升起的新星。《藏海传》中的藏海身负家族灭门之仇,十年隐忍后化名归来,从谋士到工部,全程围绕他的复仇计划与朝堂博弈徐徐展开。两位男主从女频男主走出,都完成了表演模式的突破,许七安恰到好处的喜感和霸气,藏海的极致隐忍,都转化出了令人满意的完成度。

02
安全牌下的审美疲劳
在流量压力下,今年的大男主剧集,原本有不少是本着为演员量身定制的目的收割流量红利。
制作方为降低市场风险,往往会选择演员此前爆红角色的“加强版”作为模板。这种看似稳妥的策略,则很容易掉进同质化窠臼。对演员而言,重复相似人设不仅无法带来新鲜感,更会暴露演技短板。对观众来说,不同剧集中的角色呈现出高度雷同的特质时,审美疲劳便会随之而来。
由女观众热捧而来的“女频大男主”们,部分演员的表演呈现出明显的人设重复现象。这类角色往往延续了演员过往作品中的表演路径,不断塑造并强化其外在的美感和“破碎感”。
这类表演在早期作品中或许能引发观众共鸣,但当相似的情绪表达与角色逻辑被不断复制到新的叙事中,就容易显得刻板,难以展现人物应有的层次与成长,最终削弱大男主形象的感染力与信服力。

当然,并非所有从女频剧中走出的演员都困于固有路径。也有部分演员,正有意识地通过饰演更具复杂性的“大男主”角色,来突破自我、深化表演。
在《藏海传》中,肖战凭借对“藏海”一角的塑造,展现了表演上的进阶。藏海既是背负血海深仇的复仇者,也是心怀家国的谋略家。面对平津侯时的假意顺从与暗中布局,与盟友庄之行的相互试探与最终信任,充满张力的对手戏让角色摆脱了刻板印象。剧中藏海与香暗荼从相互利用到彼此托付的感情线,也避免了传统BG线的工业糖精。

而《凡人修仙传》则成为杨洋的翻身之作。主角韩立由凡人一路飞升,其心思缜密,兄弟情重的人物特质,已最大限度贴近动漫。这次,俊朗的外形是增分,而不再是拖累。
女频剧中的“大男主”要帅,也要有拉扯,但许多“有形无神”的演绎,只会让男主沦为正常而缺乏风味的角色。
女观众消费女频大男主剧,本质上是在追求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它可能是角色成长带来的爽感,或是复杂人性引发的共情,抑或是宿命感拉满的悸动。但当不同剧集的人设套路、情感走向甚至高光桥段都高度重合时,原本的情感投入便会逐渐冷却。
归根结底,当制作方仅在外形和人设上做改变,而忽视演员与角色内核的适配度时,即便演员付出努力,也难以打破同质化的魔咒。当观众发现换剧如换皮,流量带来的热度便会迅速褪去。
03
工具人包围“伪大男主”
若对流量的追逐过于谄媚,大男主剧则很容易陷入为凸显男主而牺牲叙事的误区。
为了衬托男主的强大,其他角色纷纷沦为功能性工具人。要么是无条件爱慕男主的恋爱脑,要么是为衬托男主智商而存在的降智反派,又或者是随时为男主提供帮助的工具人盟友。这种万物皆为男主服务的叙事模式,看似在强化男主魅力,实则消解了角色成长的真实性,最终导致“伪大男主”的尴尬局面。
角色工具化最直接的后果,是男主克服阻力的成长感严重缺失。
传统大男主剧如《庆余年》,范闲的成长伴随着多方势力的制衡与真实的挫折——他既要应对宫廷斗争,又要面对江湖势力的威胁,甚至还要破解自身身世之谜。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需要依靠智慧、人脉与运气的多重作用。这种步步为营的成长逻辑,让角色更具说服力。

而部分女频大男主剧则简化了这一过程,将角色的成长与魅力建立在单薄的情节与人物关系之上。
在这类叙事中,男主角往往被设定为“开局即满级”,身负绝世功力,危机总能迎刃而解,反派也显得不堪一击。相应地,配角们也大多丧失机动性,要么无脑追随,要么轻易被策反,缺乏真实的冲突与挣扎。
不过,叙事上的突破仍有可能扭转这一局面。正在渐入佳境的《暗河传》则在传统江湖之上微揉了暗黑元素,并未着重在主角单人身上刻划,而是角色频出,打戏炫酷,一众配角均被赋予了完整的行为逻辑与情感脉络,男主角的格局与能力也得以真正树立。
《暗河传》通过构建暗河组织、江湖门派、朝廷势力的三方博弈格局,让苏暮雨的处境充满变数。既要对抗组织内部的叛徒,又要应对江湖门派的猜忌,还要提防朝廷的利用。从面临的复杂抉择来展现角色深度,反而让主角摆脱了局限。

说到底,需要突破女频审美的大男主剧从开始便有着“错配”原罪。流量本身的性质——依赖CP感或特定人设走红的演员,要支撑起一个需要复杂弧光和强大气场的大男主,则是目前这些大男主的成功关键。
当浪漫关系的糖衣褪去,角色的魅力便只能依赖自身的故事张力与精神内核。
未来,还有多部大男主剧将陆续登场。从男主一路打怪升级的《雨霖铃》《剑来》,甚而到历史剧《长安二十四计》《张居正传》,大男主剧仍在进化,男主们将陆续迎来新的大考。
除了不断突破舒适区外,男主们别无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