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剧集沙龙在京举办

新京报讯(记者刘玮)10月28日,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京开幕,其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电局指导,北京广播电视台、爱奇艺主办的主题为“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剧集沙龙于当日下午举行。会上,来自主管部门、视频平台、制作公司和创作一线的多位嘉宾围绕“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主题带来分享。这场聚焦回归剧本创作本源的交流活动,充分肯定了编剧在内容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影视行业推进“剧本中心制”鼓与呼。

创作转向剧本中心制

随着影视行业加快转向“剧本中心制”,剧本的价值被重新锚定,创作重心从流量导向回归故事本体。越来越多从业者认识到,唯有坚持讲好故事、讲好的故事,才能让作品具备穿透时代的生命力,引领整个行业向更加精品化、多样化的方向蓬勃发展。

中广联电视剧编剧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编剧刘和平围绕“现实主义创作与经典叙事回归下的多元创新”展开主题分享。他提出,现实主义创作要透过社会表象的真实,揭示文化成因的真实和人物心灵的真实,《我的阿勒泰》等现实主义剧集作品已经站在了今天的创作高峰。他还分享了关于“经典叙事”的思考,“要学会停下来写剧,写出人物以外的人生态度,写出典型环境下不同典型人物、不同的人生态度,才能丰富作品的内涵。”

编剧、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高璇认为落实“剧本中心制”,编剧要确立三权,即剧本定稿权、剧本阐释权、剪辑审查权。她呼吁视频网站改进评估机制,呼吁演员和经纪团队摈弃饭圈思维,呼吁编剧署名细分化,呼吁推动编剧合同网签,引发在场观众的掌声。她认为,“占据中心制位置的,永远是品质,而不是个人”,希望整个行业崇尚品质,尊重原创。

IP改编与剧本创新

剧本是影视作品的基石,创作者需要立足于艺术性的叙事表达和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方能创作出深受观众喜爱且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力作。在以“IP改编与剧本创新”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今年多部热播作品的创作者代表齐聚,分享他们对于好剧本和好故事的创作思考。

好剧本是如何炼成的?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剧集沙龙在京举办

在以“IP改编与剧本创新”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今年多部热播作品的创作者代表齐聚,分享他们对于好剧本和好故事的创作思考。

谈及原创剧本的核心价值,《黄雀》编剧、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紫禁城影业总策划王小枪表示,原创的魅力在于未知性,如果创作者可以给观众提供超出想象的更高期待,一定会收获更好的效果。《沉默的荣耀》编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卢敏则认为,写故事首先是塑造好人物,必须先让观众爱上这些人。人物定好了,戏就有了根基和出发点,跟这些人匹配的情节才是有用的。

《生万物》编剧王贺和该剧主演欧豪则分享了一个好故事如何从文学原作走向影视作品的创作感悟。王贺指出,文学作品的改编需要专注于用影视语言去讲述故事,让文学的精华通过影视的力量打动观众。欧豪结合封大脚这一角色分享表演心得,他说:“好剧本与好角色是演员快速融入角色的‘钥匙’,当演员真正走进人物内心,表演细节就不再是刻意设计,而是自然流淌。”谈及影视作品如何跨越时代引发全年龄观众的共鸣,《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表示,创作一定要注重当下性,让现代人理解古人的情怀,找到故事与现代人的连接。

展望长剧集的未来趋势,《唐朝诡事录》系列的编剧、作家魏风华对长剧集的未来趋势做出展望。他表示,维持一个IP系列长久生命力的秘诀,就是要保持独特的美学风格。未来长剧集需要更加彰显编剧和导演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将出现更多“作者式剧集”。他还透露,自己正在创作该系列的第4部《唐朝诡事录之蜀道》。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