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北京《名人汇客厅

——新媒体融合投资发展服务平台——

为中国现代化人才赋能|为中国企业品牌发展赋能

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60岁的楼仲平挑起那根磨得发亮的老松木扁担,拨浪鼓“咚咚”声穿透人潮。这个被称作“吸管大王”的老人,重现着四十多年前“鸡毛换糖”的场景,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里,既有货郎的坚韧,更有学者的沉静。当我们提起《鸡毛飞上天》,他摆了摆手:“电视剧早把日子美化了,我这一辈子,比剧情糙多了。”

货郎担上的少年:苦难是最好的启蒙

1979年的浙中山区,14岁的楼仲平第一次跟上父亲的脚步。不足百斤的体重压着150斤的货郎担,竹筐里的针头线脑、糖果糕点晃得人直打趔趄,翻山越岭时,汗水在脸上冲出两道泥沟。“那时我们身上有‘三面镜子’,袖口擦得发亮,脸用油灰抹得刺眼,小孩子追着喊‘货郎鬼’。”他伸出右手,三根手指仍难以伸直,这是当年创业失败留下的印记。

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1983年,18岁的楼仲平揣着70元钱闯福建石狮,第一次见到电子表时,“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门”。两天卖完30块表净赚90元的狂喜,很快被倾家荡产的绝望浇灭——第四次进货时,全家凑的1000元货款换来的电子表,在漳州火车站被悉数没收。“我当时跪在站台哭,发誓再也不做生意了。”

种地、挖鱼塘、闯新疆,十几年里换了20多个行当,楼仲平始终在生存线上挣扎。挖鱼塘时,他忘拉电闸就拆电缆,电流击穿身体的剧痛让他在医院躺了半个月,醒来时鱼塘已荒废;往乌鲁木齐运货时,他扒着火车车窗往里扔包裹,在塞满货物的过道里站了三天三夜,“脚肿得脱不下鞋”。这些狼狈的过往,后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财富:“摔的跤多了,才明白‘什么火做什么’根本长不了,专注才是活路。”

民房里的突围:把“一分钱生意”做出标准

1994年,一台二手吸管机成了命运的转折点。楼仲平租下民房二楼,带着家人围着机器打转,没想到短短几年,义乌的吸管厂从四五家暴增到近50家。“别人都在比谁卖得更便宜,一根吸管利润压到几分钱,再拼下去就是死路。”他嗅到了危机,更看到了机会。

1995年,楼仲平花2000元申请“双童”商标,成为全国首个吸管注册商标,打破了“小产品做不了品牌”的偏见。三年后,他又牵头制定《聚丙烯饮用吸管》企业标准,结束了中国吸管行业“无标可依”的历史。“当时进超市必须有标准号,就像人要有身份证,没有这个,再好的吸管也登不上台面。”有了标准和商标加持,双童的外贸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美国一家大客户甚至能包下半年产能。

就在同行羡慕不已时,楼仲平却下了步“险棋”:放弃大客户,立下“单客订单不超总产量3%”的规矩。“被大客户牵着鼻子走,他压价你不敢反驳,利润越来越薄,哪天他撤单,企业就垮了。”这个看似反常的决定,让双童转向分散的小客户,短短几年积累了2万余家合作伙伴。2008年金融危机来袭,依赖大客户的同行纷纷倒闭,双童却靠着庞大的客户群稳如泰山,这一案例后来被写进多所高校的MBA教材。

在双童的吸管博物馆里,1000多种吸管藏着楼仲平的“创新密码”:带止回阀的啤酒吸管年赚千万,能当眼镜框的艺术吸管闯进文创市场,可降解的淀粉吸管抢占环保风口。“别人说吸管是夕阳产业,我觉得是思想老了。”他拿起一根可食用吸管咬了一口,“这根吸管能吃,还能根据客户需求调味道,利润是普通吸管的十倍。”

工厂里的革命:“不务正业”的经营哲学

走进双童厂区,很难相信这是一家制造企业:5000平方米的屋顶生态园里,瓜果藤蔓缠绕,员工在篮球场打球、在池塘边休憩;包装车间里,不少员工工龄超过20年,还有夫妻搭档、父子共事的场景。“别的厂怕员工谈恋爱影响工作,我偏要让他们在厂里安家。”楼仲平的这份“不务正业”,源于2002年的一场变故。

那年,父亲突发肺癌晚期,楼仲平在医院和工厂间连轴转,短短两个月摔了4部手机。父亲去世后不久,他又因急性心肌炎住院9个月,非典期间隔着病房玻璃见不到家人,抑郁症悄悄找上门。“我总担心车间乱了、员工散了,结果出院回厂一看,机器摆得整整齐齐,仓库比我在时还规整。”那晚他彻夜未眠,终于想通:“企业不是老板一个人的,把员工当家人,他们才会把企业当家。”

从此,楼仲平把更多精力放在“育人”上。他在企业里建商学院,自己当院长,课程排到半年后;推动内部创业裂变,孵化出16个创业体和26个经营体,创造的利润能“再造一个双童”。安徽蚌埠的农民工老张,2001年进入双童时才16岁,如今已是车间主管,他说:“楼总教我们不仅要挣钱,还要学会做事做人。”

在环保这件事上,楼仲平更是“舍得下本”。雨水收集系统替代了三分之一的自来水,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1620万元的节能投入,换来年均325万元的效益提升。“欧盟要求原材料必须溯源,生产纸吸管的木材得来自合规产区,别人觉得麻烦,我觉得这是门槛也是护城河。”今年,他组建精锐团队攻坚欧洲市场,在关税战的逆境中打开了新销路。

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扁担与博士帽:一辈子的“鸡毛精神”

间隙,楼仲平随手翻开桌上的《客观知识》,书页里写满批注。这个没读过几年书的货郎,如今不仅能随口引用亚当·斯密的理论,还计划去北京大学攻读博士:“65岁拿到学位,不算晚吧?”从货郎担到博士帽,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鸡毛换糖”的底色。

他仍保留着挑担的习惯,每年展会都要重现当年的场景。“这根扁担挑过生存的苦,也挑过创业的难,现在挑着的是责任。”2024年,双童销售额达2.4亿元,占据全球30%的吸管市场份额,可楼仲平说自己每天仍“战战兢兢”:“市场变化太快,稍微松懈就会被淘汰。”

当被问起“吸管大王”的称号,他摇摇头:“我不是什么大王,只是把一件小事做到了极致。”就像当年父亲教他的“出六进四”——给客户多添一把糖,看似吃亏,实则攒下信任。如今,这份朴素的哲学被他融进企业管理:对员工多一份关怀,对产品多一份较真,对社会多一份责任。

夕阳下,楼仲平又挑起了那根老扁担,拨浪鼓的声音里,有义乌商人的坚守,更有中国制造业的韧性。正如他所说:“鸡毛轻,但只要扎成一束,就能飞上天;吸管小,但只要做到极致,就能撑起一个大产业。”这,就是一根吸管的“飞天”密码,也是一辈子的“鸡毛精神”。名人汇客厅 环球 网络

——访谈嘉宾征集中——

人物专访/企业访谈

新闻发布/IP打造/品牌策划/项目投资

名人汇客厅媒体矩阵

名人汇客厅对话:《鸡毛飞上天》原型楼仲平,小吸管大财富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载此图文及视频均由受访作者或第三方平台提供,本平台是出于传递信息为目的,若有错误或侵权,请联系我们更正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