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大主题、大全局的志愿军故事,《报告班长,山河无恙》精准实现了自己的对焦,选择“个体生命”视角,将年轻人可感知可共鸣的情感连接作为核心落点,让“短小”真正化为对主题精神的“精悍”理解与呈现。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当市场开始进入成熟周期,微短剧想要打破同质化困境,创作不仅需要提升能力边界,更应该打开视野与格局。
近日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芒果TV同步上线的大芒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就完成了一次“越级挑战”。
这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的主旋律创作,其难点在于宏大主题如何在微短剧语境中讲述,大体量故事如何在小载体中实现完整性,以及类型的视听预期和制作标准如何在微短剧中落地?
《报告班长》的最终完成度,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它对焦青春视角,将对宏大主题的创作挖掘落到对年轻观众的思想共鸣与情绪感染力上。通过双线结构的叙事手法创新,这部剧实现了更优的叙事密度,加之电影级的视听语言,让它实现了内容表现力和质感上的最新示范。
于是这让我们在《报告班长》之上感受到了更多的惊喜,不仅仅是微短剧自身“题材拓展+内容升级”的一次新探索,它也在以新载体和新表达为主旋律创作带来新的生命力、建立起后者与观众新的连接对话,由此也让微短剧的内容行业价值进入一些新的想象空间。
找准创作对焦
宏大主题与年轻观众发生新对话
从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75周年,整个近五年时间,年轻一代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与志愿军精神表现出积极的关注与探索状态。比如在抖音、B站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最可爱的人”的年轻化解读、“钢七连”等英雄叙事的二创层出不穷,相关热门二创视频单支可达1500万次播放。而在电影《长津湖》《志愿军》等代表性影视项目上更可以直观看到Z世代已入场成为主力观众,各项目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已超50%,25岁以下观众占比也普遍高达30%~40%。
因此,开发创作志愿军题材作品,既是对历史记忆的纪念与传承,也正是对真实涌现的社会情绪与新代际需求的及时回应。在这其中,不同规格的作品可以发挥各自的差异性,给整个题材创作带来新鲜的视角与感染力,而关键就在于找到自身的对焦点与合适语言。
相比于电影剧集多数采取的“全局化”视角,《报告班长》以微短剧的容量,尤其需要切准与聚焦。于是基于其与观众的近距离及创作的当下性,《报告班长》选择“个体生命”视角,将年轻人可感知可共鸣的情感连接作为核心落点。

该剧以“回家”为主题,讲述了一段将志愿军战士遗物送回亲人身边的故事。一方面,它非常紧密地呼应着近年极受国家重视、也备受大众关注的烈士遗骸归国事件;另一方面,正如各类志愿军二创内容中最令年轻人破防的就是英魂流离他乡不得归,“回家”戳中着最大公约数的国人情感——在真实的时代沉浸感与充分落地共情的情节逻辑中,该剧就迅速拉近了观察与表达的距离。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角之一的00后唐琳,对于志愿军往事,起初抱着遥望式的尊重,最终得以实现一次年轻灵魂间的同频碰撞。事实上,唐琳即是众多剧外年轻人的“眼”与“脑”,她被打动的过程,正是该剧充分以青春视角去理解、构建志愿军群像与精神的过程。

志愿军战士,从钢铁意志的英雄语境走出,被鲜活地还原为一群朝气蓬勃的时代青年。他们的一面是自信与热血,年纪轻轻已经过国内解放战争的枪炮实战洗礼,心中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如此才有底气高唱“打倒美帝野心狼”。另一面亦是活跃的个性与丰富的情义,五班罗班长有着大哥哥式的温暖与威严,茂生爱热闹、很社牛,明礼喜爱音乐、与有着相同兴趣的女军医正在初燃情愫,最小的张贵则是初生牛犊胆子大、敢虚报岁数冲到战场闯一闯。
当这样一组既有特定时代性,又与今日青年很有熟悉感的面貌塑成,对志愿军精神理解的扎实土壤也在形成;以身堵枪眼、炮火中硬扛的意志与选择,不用“神化”,都来自于信念与情义的力量。当每个人都惦记自己家乡的父母妹妹时,他们更明白的是要护小家必须先把大家守好。当战役难打需要战略策应、当集体的安危需要局部的牺牲时,“五班们”会死战到底为主力进攻争取时间,茂生会为了班里有生力量的保存自己冲出去牺牲,明礼会为了护住伤员而吸引敌方疯狂的火力。而即便是必死之局、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们其实也在努力珍惜着生命的可能——罗班长就以自己的身躯,换得刚刚十几岁的张贵能够活着回家、好好地过完这一生。

尽管《报告班长》的体量微小,但一个个切面的选取却凝练到位又表达丰满,建立好了不同的支点和深度,将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精神内核进一步落到真实又普世的中国人家国情怀与情感价值上,让“伟大”更可感、更易懂、更动人。
由此,面对这样大主题、大全局的志愿军故事,《报告班长》精准实现了自己的对焦,让小故事具备表达厚度和高情感浓度,将“短小”真正化为对可贵精神的“精悍”理解与呈现。
重工+创新
微短剧“越级挑战”大制作表现力
无论是微短剧精品维度,或是高难度的主旋律创作维度,《报告班长》的品质,都尤显真诚与重工。
在剧中,老人张贵的志愿军搪瓷缸、作战哨子,磨损斑驳,保存了70多年的战友家书上,一行行蓝墨水书写的字迹已经晕染开来。历史的质感,岁月的痕迹,在这些细节上创造出一种可触碰的真实。而到了最后一集,班长罗家兴、茂生、明礼,更是从我们以为的“故事中人”,变成志愿军纪念碑上真实纂刻的名姓,带来一种“破壁”现实的冲击与感动。如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窥见该剧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追求诚意精品,以及让无名者有名的努力。

而更整体地来看,《报告班长》是大芒以成熟类型经验与新呈现新技术结合,在微短剧创制能力上进行的一次重工尝试。
该剧主创阵容强大,编剧余飞有《巡回检察组》《潜行者》等多部爆款长剧,其同题材长剧《跨过鸭绿江》曾获得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多项提名;青年编剧钟一鸣在影视、短剧、舞台剧等多领域进行创作,同样有着主旋律题材创作经验;导演童辉则参与《画江湖之不良人》《少年歌行》等多部近年口碑影视剧,带有年轻化的审美语言。头部编剧与新锐导演组合、主旋律经验与新视听创作结合,使得《报告班长》呈现出了独特的内容表现力与质感。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该剧精心设计双线结构,将70多年前志愿军战士的热血战斗之旅与今时的遗物归乡之旅交叉编织。
主线上,“山河危机-离家”与“回家-山河无恙”共同构建了一个跨过时空的闭环框架,令历史的悲壮与发展的豪壮写意绘出;在编织中,主创们则巧妙选取了火车、哨子、照片、日记本等为两线交叉点,更高效地呈现关键叙事。

这显然是微短剧故事文本上的一次重要突破。不同于为追求效率而牺牲叙事的刻板做法,通过更高级的手法,《报告班长》不仅在满足微短剧节奏上的追求,更为视听的新鲜感打下核心的文本基础,还打开了更大的信息量承载空间。比如通过结构编织中的高效呈现,在总时长约1小时的整部剧中,朝鲜战场上恶劣环境条件、美军猛烈轰炸等志愿军所遭遇的困境,战争推进的部分形势,战场上的兄弟情义,战士们不同的牺牲行动等丰富内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呈现,让这样一个大型主题的内容在现有体量内实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解。
另一层面来看,双线结构也在实现不同时代青年的回望、对照与勾连,不断推进着主题表达层面的探索。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如前文所述实现对志愿军精神的深度理解,还逐渐显现出对当下青年的启发。战争年代需要最极致的英勇无畏,而和平年代的青年精神又该是什么?事实上,当焦点不止停留在战场之上时,无论是曾经的青年张贵一生守诺、将战友的遗物一一送还家乡,或是青年时的报社刘主任认定应该做的事、发起了志愿军寻亲行动,又或是当下的青年唐琳积极接棒守护住新一代人关于抗美援朝历史的记忆,都在继续讲述关于理想、信念、坚守等从过去到今时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报告班长》中同时值得关注的是电影级的制作呈现。剧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光影设计等,都实现了过去微短剧中的少有质感。典型如双线时空切换时的丝滑转场,两个时空昏黄与柔光色调所透出的危机与和平的对比,都是贯穿整部剧的质感保证。而在剧中不同处,也充满了主创颇具意象性、作者性的表达——比如在女军医遇空袭牺牲时,镜头并没有呈现血与火,而是黑暗之中白色绷带的瞬间飘舞——或含蓄留白,或独特冲击,这些不同的想象力,都在进一步提升着微短剧的审美。

敢对高难度选题下手,不追公式而求差异性,找准每一次市场表达,更不惜力地将题材创新落到扎实的制作与品质的提升上——有底气更有能力,这是《报告班长,山河无恙》的根本逻辑,亦是我们在大芒短剧身上一直看到的探索力道。每一次创新,不一定是要开辟出一个即刻获利的成品市场,但必然是在为微短剧的精品化提升、整体发展空间拓宽、长期进阶方向指出更清晰的线索。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