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2年3月29日文化供应社股份有限公司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李平供图)

李任仁。

电视剧中,由演员许广文饰演的李任仁先生在为桂林战地服务队壮行时,发表了一段长达3分钟的慷慨演讲。
“文艺亦如军队,引吭高歌,以笔作枪,皆能毙敌……”当这段铿锵有力的台词在《阵地》剧集中响起,镜头前的李平不禁坐直了身子。荧屏上,演员许广文正在演绎他曾祖父李任仁80多年前那段振奋人心的战地演讲。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光影交错间完成了奇妙的连接。“这是我第一次‘看见’曾祖父当年的风采。”李平颇为感慨地说,“虽然从小听长辈讲述他的故事,但通过电视剧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那段历史,还是让我心潮澎湃”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阵地》在央视热播,其中关于桂林文化抗战的剧情引发广泛关注。剧中著名民主进步人士李任仁的形象格外引人注目,他那段长达3分钟的壮行演讲更是成为剧集的一大亮点。
荧幕之光:重现执守文化阵地的呐喊与坚守
在《阵地》第17集中,剧情迎来了一个关键节点——筹建桂林文艺界抗敌协会。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负责人李克农的运筹帷幄之下,一份汇聚了桂林文化界灵魂人物的委员名单被慎重拟定,其中进步学者李任仁的名字位列前茅,与周立波、夏衍、王鲁彦等进步文化人士并列。
在电视剧《阵地》第21集中最为高光的一幕,是李任仁先生为桂林战地服务队壮行时发表的一段长达3分钟的慷慨演讲。“文艺亦如军队,引吭高歌,以笔作枪,皆能毙敌……”镜头之下,演员许广文将李任仁那份儒雅中透着刚毅、温和中蕴藏力量的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段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台词,不仅是对服务队员的勉励,更是全体抗战文化人的宣言,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在李任仁等人的团结带领下,桂林文化界如何将舞台化作阵地,将墨水视为弹药,以文化为武器,向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精神冲锋,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士气,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文化阵地”在抗战中的重大战略意义。
历史回眸:统战先锋与文化守护者的峥嵘岁月
电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根植于真实厚重的历史土壤。李任仁先生在当年那段复杂险峻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以其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爱国信念,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他利用其作为国民党内开明元老且在广西各界享有崇高威望的独特条件,为民族救亡图存事业奔走呼号,成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广西成功实践的关键人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李任仁等人顺应时势,推动成立了广西建设研究会。表面上,这是一个服务于广西地方建设的咨询机构,但在李任仁等人的实际主持下,它被巧妙地转变为一个团结中共党员、民主进步人士和文化界精英的“统一战线堡垒”。他力排众议,专门从全国各地聘请了胡愈之、千家驹、张铁生等大批共产党员和著名进步人士担任研究员,让他们担任各部门要职。研究会出版的《建设研究》《时论分析》等刊物,在李任仁和陈劭先等人的主持下,成为了传播抗日救亡真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战主张的重要舆论阵地。其中《时论分析》杂志因经常刊登延安方面的声音和观点,深受读者欢迎,甚至连毛泽东主席也是其忠实订户。当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渗透和控制研究会时,李任仁与陈劭先等人沉着应对,或对反动言论文章大加删改,或组织撰写正面文章以正视听,成功地守住了这片进步的文化疆土。
1939年,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决策和李克农、胡愈之等共产党员的具体推动下,李任仁欣然出面,代表广西建设研究会,与救国会共同创办了文化供应社。他被推选为董事长,却胸怀坦荡,完全放权给胡愈之等共产党员负责编辑工作,使该社实际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直接领导的一个重要文化出版机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化供应社出版了数以百计的进步书籍和《文化杂志》等期刊,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向广大民众宣传团结抗战、一致对外的道理,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摩擦的反动言论。当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企图强行“接办”该社时,李任仁挺身而出,一方面以“广西事业为重”为由向黄旭初力争,另一方面巧妙安排人员“辞职”转入地下,成功保住了这块重要文化阵地,其智慧与勇气令人叹服。
在桂林期间,李任仁的家成为了许多民主进步人士、中共党员的“安全屋”。他不仅自掏腰包为过往的进步人士安排食宿、购买车船票,更在“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的反共高潮中,不顾个人安危,全力进行营救。他深刻向桂系当局剖析利害,说服他们对共产党人和民主进步人士“以礼相待、送客出门”,从而为大规模疏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在最危急的时刻,当蒋介石的特务包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时,李任仁亲自出面,迫使黄旭初派出插有“广西省政府”旗号的轿车,将李克农同志安全接出,随后又协助夏衍等大批文化人士安全撤离桂林。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曾动情地回忆:“凡是到过广西的进步朋友,没有一个不认识重毅(李任仁的字)先生,没有一个不得到他的关怀。”《大公报》创办人之一徐铸成则将其与李济深并称为保护桂林进步文化的“大小两把保护伞”。
城市之忆:荧屏内外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随着剧情推进,李任仁创办文化供应社,主持中越文化工作同志会等事迹将陆续呈现。这些历史片段正在荧屏上焕发新的生命力,诉说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往事。
《阵地》中李任仁形象的生动、立体呈现,让其曾孙李平备感激动与自豪。他在收看剧集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在接受采访时他深情地表示:“通过《阵地》这部剧,我们晚辈能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曾祖父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为民族存亡和国家前途所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坚定立场,是我们家族一直传承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李平告诉记者,看到曾祖父的事迹被如此郑重地搬上荧屏,被全国观众所了解和铭记,作为后人,在感动之余,更感到无比的告慰。“这不仅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后辈最深刻的激励,它提醒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继承和发扬这份光荣传统。”
电视剧《阵地》的持续播出,也在桂林市民尤其是熟悉地方历史的文化界人士中引发了热议。许多老年观众感慨,这部剧勾起了他们对桂林作为抗战时期“文化城”的集体记忆,那段书店林立、报刊如云、名人荟萃的黄金时代,曾是桂林历史上无比辉煌的一页。年轻一代观众则纷纷表示,通过《阵地》和李任仁的故事,他们对家乡的这段历史有了超越教科书的认识。
“原来,我们桂林不仅山水甲天下,在国家危亡之际,还曾是这样一个守护文明火种、呐喊民族精神的文化堡垒。”一位“90后”观众在社交媒体的留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李任仁先生等先贤在幕后所做的巨大努力与牺牲,他们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担当,值得我们永远感恩和铭记。”
《阵地》的成功播出,不仅是对李任仁等民主进步人士历史功绩的深切缅怀和崇高致敬,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今日之中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足以告慰昔日每一位以笔为枪、守护文化阵地的先贤。荧屏之上,历史回响;家族之中,精神赓续。
来源:记者陈静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