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黄轩、李庚希、白宇帆主演的悬疑犯罪剧《命悬一生》大家看了吗?

这部剧,重点描绘了大量存在却总被人忽视的底层群体。
而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就有这样两个出身类似,结局却大相径庭的女孩:
一个女孩名叫吴细妹,是典型的“好女孩”,她听话、顺从。
然而,她却早早被亲戚嫁给了村里家暴的老男人,杀夫逃离后,又遇人不淑,与小混混在一起,人生一步错步步错,最终锒铛入狱;
另一个女孩田宝珍,则是一个标准的“坏女人”,野心勃勃、嫌贫爱富。
可这样的她,最终却成功走出了贫穷的山村,实现了出国留学的梦想,成为了一家美术馆的主理人。
作为一名母亲,看到这样惨烈的对比,我只觉得触目惊心。
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在努力把女孩往“好女孩”的方向去培养,要她们乖巧,要她们柔顺。
却没有意识到:
为人父母,若想让女孩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平安喜乐地度过一生,最该做的不是规训,而是培养她们的主体性。

允许女儿不乖
养出她的思想主体性
剧中的吴细妹无疑是一个可怜的女孩:
她自幼丧父,迫于生计,母亲带着弟弟改嫁了,只留下一句“细妹乖,要听话”,便将她交给了二舅一家。
而这句“要听话”,也成了细妹悲剧一生的源头。
母亲在时,她听母亲的话,可母亲却再也没有回来看过她;
后来,她又听二舅妈的话,即使对方为了彩礼钱将她卖给了村里热衷家暴,且比她大很多的郭阿弟;

甚至当她被打得遍体鳞伤,忍无可忍时,她还在听话,听着年迈的奶奶对她说:
“听话,等以后有个孩子了,日子也就慢慢稳定下来了。”

可最终,“听话”的细妹没能等来属于她的好日子。
反而等来了痛苦的强奸——
一天夜里,郭阿弟为了延续香火,居然找自己的亲戚阿威,与他合伙强暴了细妹,只为借种生子。
而且他还说,如果这次没能怀孕的话,还会有下一次。

“乖,要听话”看似省心,实则却是在一点点剥夺女孩说不的权利和勇气。
而一个从小被训练得顺从的女孩,长大后也很难在关系中设立边界。
面对不公时,她脑海中首先响起的永远是外界“要懂事”的规训,而非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无异于亲手磨去她自我保护的爪牙,再将她推入充满荆棘的世界。
之前,两届高考状元刘丁宁的一段采访视频曾引发了全网热议。
2013年,从小就是学霸的刘丁宁以668分的好成绩被香港大学以72万全额奖学金录取。
然而,仅入读一个月后,她就毅然决定放弃奖学金,从港大退学。
当时,人人都觉得不理解。
后来刘丁宁才道出原因,原来,港大并非她自己心中所愿,只是为了满足家人的期待。
可进入港大后,她却感到万分痛苦。
第二年,她又以666分的成绩再度夺魁,成功考入北大中文系。
可谁知,在北大,她却遭遇了严重的校园霸凌,她说:“你去追求温良恭俭让,但是别人对你是坑蒙拐骗偷。”

经历了这些后,有人质疑刘丁宁是高分低能。
但看了她的采访,我才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这个女孩从小受到的教育。
一直以来,父母都只会教她乖巧懂事。
和同学有矛盾时,父母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命令她让着点别人;
即便被欺负了,也是劝她要包容理解。
以至于刘丁宁和无数个长期被要求“听话”的女孩一样:
学不会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不懂得捍卫自己的边界,最终,成为任人拿捏的 “软柿子”。
事实上,与其让女儿在“要听话”的规训中失去锋芒,不如放手让她试错,培养她的主体性。
毕竟,一个不会因他人评价而委屈讨好的女孩,才不会轻易被他人左右,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铠甲,过好这一生。

跳出他人评价
培养女儿的社交主体性
和吴细妹相比,电视剧里的田宝珍出场时同样是一手烂牌。
家境贫寒,父母只想让她早早嫁人。
然而,宝珍却天生自带反骨,她拒绝被安排的婚事,和青梅竹马的恋人徐庆利出走,来到城市里打工。
到了大城市,宝珍不断提升自己,抓住每一个眼前的机会。
而徐庆利,却一直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
意识到两人的差距后,宝珍决定分手,嫁给新认识的富二代。
徐庆利眼看宝珍铁了心要离开,便开始给她扣帽子,指责她“学坏了”。

还搬出宝珍过失的妈妈,说:“你妈妈是那么得体的女人,你变成这样了?你妈知道了会怎么想?”
对此,宝珍冷笑一声:
“她会为我高兴,高兴我没有走她的老路,没有一辈子困在一个好字里面当牛做马,操劳一大家子,怨不了恨不了,唠叨两句就变成了怨妇。”

这一段,堪称宝珍的高光时刻。
同样,也给了家有女儿的父母一个养育的范本。
心理专家李玫瑾指出:
很多家庭都努力把女孩子往大家闺秀的方向去培养。
可是温柔的女孩子,一旦遇到恶势力,就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因为她小时候受到的教育都是特别文明礼貌的,克己守礼的。
多少女孩,一生都被困在一个“好”字里面,在人际关系中委曲求全,吃尽苦头。
作家三毛就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西风不识相》中,她叙述了自己第一次出国留学的遭遇:
为了给舍友留下一个好印象,三毛经常主动帮舍友做事,抢着扫地、擦桌子、整理内务。
担心别人说自己小气,连自己的衣物,也任由同学穿着、使用。
然而,室友们却吃准了这一点,把三毛的友善和忍让当作理所当然,肆意支使三毛为她们服务。
一天,寝室的同学挤到三毛床上喝酒被院长发现,室友将罪责推在三毛身上。
三毛心寒至极,当场选择反击。
可没想到,从那以后,室友对她的态度反而柔和了很多。
事实上,若一个女孩总是为了迎合他人的评价而活,就等于亲手将命运的绳索交到他人手里,最终只会任人拿捏,耗尽自己的光芒。
而真正的清醒,其实是学会把外界的声音 “降噪”,专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只有这样,才会吸引那些欣赏女孩本真的、同频共振的伙伴。
而非那些只会消耗她、企图在她身上吸血的寄生虫。

提升自我价值
养出女儿的人生主体性
剧中的田宝珍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就是爱看书、爱学习。
她和徐庆利的开始,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向徐庆利借书看;
后来,两人来到城市里,当徐庆利每天下班后和工友吃喝玩乐、喝酒嫖娼时,宝珍总是一个人窝在寝室里读书、做题;
甚至和徐庆利分手时,宝珍手里抱着的都是两本书。

也正因如此,宝珍才能考上大专。
最后,出国留学,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
要知道,对女孩而言,自我成长从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贯穿一生的必修课。
很多女孩总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陷入“安稳就好”的误区,或是因家庭,或是因关系的缘故停下提升的脚步。
却忘了,人生的底气从不是靠他人赋予,而是自己挣来的。
停止成长的瞬间,就是失去主动权的开始。
停滞的每一步,都可能让自己的人生陷入未知的困境。
还记得前段时间河北那个被家暴致死的25岁女生小刘吗?

在这个新闻中,最让我感到耿耿于怀的一点就是高考后,小刘原本可以读本科。
但为了继续跟当时的恋人后来将她家暴致死的伴侣金某在一起,她最终选择降分报考并入读了石家庄政法职业学院。
在我看来,这正是她悲剧的起源。
所以,家有女孩的父母,一定要反复跟女儿强调这一点:
真正的安全感,永远源于自身的价值。
只有当你通过读书、实践和思考,不断淬炼能力、开阔眼界后,你才会发现自己拥有了选择的底气。
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筛选,而能主动塑造自己的人生轨迹。
正因有了这份底气,你才能在任何关系中都保有独立的姿态,无需依附他人。
要知道,任何时候,与其追逐一束光,都不如自己成为太阳。

看完这部剧后,网上很多人评价吴细妹和田宝珍是“好女孩得到名声,坏女孩得到一切”。
但在我眼中,这两个起点相似的女孩最大的区别不是好与坏,而是有没有主体性。
一个有主体性的女孩,自然能够选择抗争,不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没有主体性的女孩,则只能顺从妥协,最终深陷生活的泥潭。
很多时候,养育一个拥有强大主体性的女孩绝非偶然。
而是一场需要父母倾注心力与智慧的修行。
而这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将她雕琢成一件符合世俗标准的完美作品,而是守护她内在的生命力,让她能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请相信,当我们亲手拆除了那些无形的围墙,她终将成长为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在广阔的世界里,活出独一无二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