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从9月30日开播后,《沉默的荣耀》引发了一大波话题和讨论。

有的网友表示自己是“想看又不敢看”,很纠结。

而于和伟则因为《沉默的荣耀》,喜提人民日报的四次“点名”。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官媒在不到72小时内,连续提到了于和伟呢?

《沉默的荣耀》正式播出那天,也是国家烈士纪念日。

但于和伟扮演的吴石,是一位“沉默的烈士”,很长时间人们并不熟悉吴石这个名字。

随着《沉默的荣耀》的播出,一直追剧的观众开始自发安利。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从历史物料到北京西山无名烈士纪念园,再从吴石故居到北京福田公墓。

人们追寻着吴石曾经走过的路,去感受他在特殊年代做出的伟大选择。

10月18日晚上,《沉默的荣耀》迎来了大结局。

而就在头一天的上午,于和伟与剧组的主创人员,出现在了北京福田公墓。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历史上的吴石烈士在1950年6月被杀害。

在吴石遇害41年后,他的骨灰由次女吴学成从台湾带回大陆。

在夫人王碧奎去世后,子女们把父母一起合葬于北京福田公墓。

这一次,于和伟和大家一起来向吴石烈士敬献鲜花。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同时,于和伟也是为了告诉吴石一声,他的名字不再是“沉默”的了。

正如于和伟所说,这一次,以吴石为代表的先烈们,“名字有人知晓,功绩与世长存”。

而在人民日报的微博上,于和伟的名字同样是“被知晓”的。

那几天,人民日报的微博连发了好几条动态,每条动态都提到了于和伟的名字。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对于网友们“想看又不敢看”的心理。

于和伟表示,《沉默的荣耀》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好剧。

因为这部剧基于真实的历史事件,80%到90%都是事实。

只是为了突显主角的情感,有些地方做了一些调整。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比如在史料当中,没有吴石去游神的街上行走这一段。

但在剧中,有个场景是小钱牺牲后,吴石孤身一人在游神的街上行走。

街上很热闹,但吴石看着人群却流下了眼泪。

于和伟表示这个调整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吴石内心的悲伤。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吴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沉默的荣耀》中,于和伟是演员,也是监制。

在访谈中,于和伟表示为了看大结局,一晚只睡了两个小时。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主持人对此表示不解,毕竟于和伟身为监制,这些画面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于和伟说在剧没有播出的时候,作为监制是为了“挑刺”的。

他要看看哪里不够好,把各种遗憾和不足都补上。

不然的话,剧开播了再发现有什么问题,就没有办法去修正了。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在于和伟眼里,“影视剧是遗憾的艺术”,但身为监制就要在开播前把遗憾的地方压到最低。

但《沉默的荣耀》正式播出后,于和伟可以从监制的责任中抽离出来。

这一次 ,于和伟可以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感受一下,欣赏一下”。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除了演员和监制,于和伟还给剧中那首插曲《团圆》填了词。

这么一来,于和伟在这部剧中就是身兼三职。

至于为什么会填词,于和伟解释说当时亢竹青在写词的时候,总感觉不太好。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于和伟和亢竹青在微信上沟通的时候,就说《团圆》的歌词可以代入一定的场境中。

于和伟打了个比方,人们在最困难、最难过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于和伟说他会想到小时候那份安静和简单。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月亮好美,大海好静,妈妈在唱歌,哥哥在捉虫……”。

本来于和伟只是随便说了几句,但亢竹青说“这个太好了,你能把它说完吗?”。

就这样,于和伟就顺着自己的话题说了下去。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经过整理后,就是我们在《沉默的荣耀》中听到的插曲——《团圆》。

虽然于和伟为《团圆》填词是无心之举。

但也说明他对“团圆”这个主题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因为两岸本是同根同源,不应该分离,应当团圆。

那么在团圆的前提下,一切都是安静又美好的。

《团圆》这首歌曲的后边,于和伟填的词是,“走丢了不要怕呀会重逢会重逢”。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正如于和伟所说,这样的语句更有震撼力,会让观众去思考。

出道26年,于和伟凭借多个优秀的角色,拿下了不少大奖,包括白玉兰奖。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并且于和伟还有一个特点:剧抛脸。

大家知道他就是于和伟,但只要看剧就会忘了这个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对应的角色名字。

在《三体》里,他是大史;到了《觉醒年代》,于和伟就是陈独秀。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有时候,观众会觉得这些不同的角色,只是共用了一张面孔,却有着不一样的灵魂。

在访谈中,于和伟表示自己在拍戏的时候,会经历一个寻找、靠近、成为、替代的过程。

换句话说,每次面对一个新的角色,于和伟就会读剧本、查资料来寻找角色的特征。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在于和伟看来,无论是什么角色,都是有共通性的,这就是“靠近”。

接下来,于和伟要做得就是从精神上塑造一个人物,进一步打造角色的精神世界。

这个过程是需要强大的表演信念的,而不是靠什么技巧。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最终,于和伟在屏幕上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替代”的过程:我就是角色本人。

这一次,于和伟再次成为“吴石”,让观众们为之深深共鸣。

已经过了知天命的于和伟,也应验了张艺谋早年的判断。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那时,张艺谋评价年轻的于和伟,眼神里有东西,将来肯定能成事。

或许当年人们会以为张艺谋只是随口说说,而这一次《沉默的荣耀》应验了这句话。

《人民日报》72小时内4提于和伟,印证张艺谋观点

我们一直身处和平年代,对战争的感触仅限于书本和影视剧。

至于隐蔽战线上的各种危难与选择,熟悉的人更少了。

幸好,还有于和伟演绎的吴石,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那一段历史。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