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悬疑剧如何“反套路”“反内卷”?专家探讨其类型突围与创新之道

网络悬疑剧如何“反套路”“反内卷”?专家探讨其类型突围与创新之道

近年来,悬疑剧的崛起,成为中国影视创作体系中最具吸引力的类型之一。网络悬疑剧在平台机制与观众审美的互为建构中不断迭代,形成了“悬疑+”的多元表达路径。然而,随着大规模悬疑剧的涌现,当同质化的叙事模式和人物塑造方式呈现出困境,新的突破路径在何处?面对节奏更快、体量更轻的新叙事生态,长剧如何保持艺术品质与思想深度?在日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主办的第62期影视大讲堂 “探寻网络悬疑剧的类型创新与融合之道——从《骨语》系列到《悬镜》创作研讨会”上,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从业者齐聚一堂,对上述议题展开研讨。

网络悬疑剧如何“反套路”“反内卷”?专家探讨其类型突围与创新之道
研讨会现场照。(彭丹/摄)

悬疑剧也需“反内卷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曾担任过编剧,她从剧作视角观察,近年来不少悬疑剧在尺度与技巧上过度比拼,追求极端案件、血腥暴力和伦理边界突破,以刺激话题和流量,但这种“感官悬疑”往往掩盖了人物内心塑造与情感逻辑建构,导致戏剧张力被外化为感官冲击。同样地,对节奏、反转、脑洞的极致追求,也让许多作品陷入“拼技巧、拼复杂”的误区,忽视了叙事逻辑与人物动机的扎实构建。这种创作方式最终会拔高观众的情感阈值,使后续作品只能不断加码外在刺激,而丧失内在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回味。

在她看来,“好的悬疑剧不只是因为它提供了智力的快感,更因为它在揭示真相的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照见社会,判断道德灰度的地带,它能触发观众的情感与思想共鸣,甚至留下回味。”在这方面,没有依赖过度反转和感官刺激,而是以人物心理与案件逻辑驱动叙事的《悬镜》与《骨语》为悬疑剧的创新之道提供了有益借鉴。

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总监孙宏志也认为,悬疑剧的吸引力不仅源于“烧脑”的剧情和反转快感,更在于对人性、社会与信仰的深层探讨。他将观众的观看需求概括为从生理刺激、情绪波动、情感共鸣,到审美哲学与价值信仰五个层次,认为真正优秀的悬疑剧应能实现从“叙事”到“思想”的跃升。“信仰层,这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是终极生命力,更是观众的精神火炬。悬疑剧的信仰层是通过作品对于正义、善恶、人性选择的极致刻画,引发观众对自我信念、人生选择的深度反思,消化、重塑精神世界,影响未来的人性选择,这是悬疑剧能够成为精神坐标的关键。”

《骨语》与《悬镜》这两部作品便实现了类型创新与叙事融合,是国产刑侦剧向心理化与复杂叙事转型的一个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辛姣雅指出,《骨语》以法医职业为核心,强调取证逻辑与科学理性,结构稳健、风格冷峻,展现制度化的秩序美学;而《悬镜》采用连续长篇与碎片化叙事,融合符号、民俗与心理线索,通过光影、镜面等意象构建迷宫式的视觉空间,使观众在不确定中参与解谜。她认为,两剧分别代表了理性真实与心理真实两种路径,从“看见证据”到“洞察人心”,折射出当代悬疑创作的审美转向与人性关怀。悬疑剧正从破案逻辑走向人性探究,成为连接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精神的艺术载体。

网络悬疑剧如何“反套路”“反内卷”?专家探讨其类型突围与创新之道
网络悬疑剧《骨语》剧照

《文艺报》编审、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高小立也指出,当下悬疑剧呈现出 “泛悬疑化”的趋势,从“本格派推理”转向“社会派推理”,反映了观众审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当代观众更关心案件背后的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而非单纯的智力博弈。”对此,他认为,真正优秀的悬疑作品应像东野圭吾或斯蒂芬·金的创作那样,在悬疑结构之下深入探讨人性、道德与社会问题,实现类型之上的人文超越。

创新的性别视角

放眼当下的影视剧市场,悬疑剧已成为当前国产剧中最具热度和黏性的类型之一,但与会专家们指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背后,也潜藏着内容焦虑——部分作品同质化、套路化,叙事多,如何让这类创作突破“同温层”,让网络剧接地气,有底气,成了横亘在从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网络悬疑剧《悬镜》总策划赵丹认为,悬疑剧在类型融合的探索中,应把“叙事视角的革新”作为突破方向之一,而女性专业视角正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契机。例如《骨语》的女法医夏萤与《悬镜》的考古学家陈楠,代表了当代悬疑剧中女性角色范式的转变——她们不再是男性叙事的陪衬或情感附属,而是以专业知识为核心的行动主体与叙事驱动力。夏萤的法医学和陈楠的考古学构成了两种新的“知识权力”:前者让死者与物证“开口说话”,以科学证据重构真相;后者以历史与民俗为线索,从精神与文化层面探寻犯罪的根源。这种以知识为核心的叙事,使女性角色从被观看的“他者”转变为掌握叙事权的“主权者”。

赵丹认为,这种角色革新既源于社会现实中高知女性的崛起,也契合网络剧女性观众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突破了传统“大女主”的套路,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带来新鲜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关系。

网络悬疑剧如何“反套路”“反内卷”?专家探讨其类型突围与创新之道
网络悬疑剧《悬镜》剧照

“事实上艺术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悬疑剧的创新,创作突围与否取决于故事内核是否精彩,影像表达是否能提升审美层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兵总结,只有兼具智力挑战与审美魅力的作品,才能真正实现类型创新与艺术升维。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则从《骨语》与《悬镜》中总结出悬疑剧“破圈”的几点经验:一是锚定文化根脉,让传统活起来——传统文化元素不应只是装饰性的符号,而要融入叙事逻辑,成为推动剧情的内在力量,例如《悬镜》中阴阳五行的传统哲学与现代刑侦相结合,探索人性的深沉地带;二是打破类型边界,让创作新起来——在保持刑侦剧的逻辑严谨的同时,注入哲学思辨与人文关怀,让人物关系成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三是坚守艺术理想,让品质立起来——不为流量所驱,深耕细节、坚守风格,以工匠精神塑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