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入青云》近期在优酷热度破万,照理说是个不错的成绩,但网友却一直称呼它为“宝宝仙侠”,有人甚至说“像在看小学生社团活动”。这部本应展现仙门苍生、飞升问道的作品,被拍成了“穿古装谈恋爱”的青春偶像剧。
豆瓣小组里的一条短评一针见血地揭穿了问题:“我看了半集,男帅女美画面也不错,就是没什么质感。”这种“没质感”,并非制作粗糙,而是一种情绪上的空洞,剧情冲突像儿戏,大场面不够恢弘,打戏轻飘飘,仙门修行更像课堂小游戏。
对比《凡人修仙传》《莲花楼》等更具世界观厚度的作品,《入青云》的确像是拍给小学生看的。
更关键的是,《入青云》也并非孤例。2025年的古偶市场几乎集体陷入“低龄陷阱”,不只演员年轻、剧情甜腻,而是整个叙事逻辑、人物关系、表达方式都被简化到“像哄小孩”。那些曾经承载我们幻想的仙侠世界,正一点点被“幼化”吞噬。
古装剧的神话性、浪漫性、史诗感全线退化,只剩糖分超标的恋爱故事,这真的是观众要的吗?
当仙侠变成“过家家”
《入青云》所面对的争议,其实是整个古偶市场的缩影。该剧由优酷出品,阵容不算差,服化道在线,画面也自带精致感,侯明昊和卢昱晓的高颜值组合初亮相时,不少观众期待一部仙侠力作的诞生。但当真正点进去,却发现它的仙气更多是靠造型在支撑。
剧情的低幼是本剧最大的问题。明明是个仙侠世界,角色们都拥有法力,女主却为了躲避圆房放火,男主硬生生灭火灭了一夜。这种情节设计忽视了角色本身的能力设定,也容易削弱观众的代入感。
剧情推进更是略显简单。无论是青云大会上女主仅凭“因为爱慕”就解释了自己熟知拜礼流程,还是男女主之间循环往复的“勾引→试探→失败→换姿势再勾引”,都显得张力不足,不够深入。
除此之外,《入青云》还试图融入权谋元素,但也表现得较为浅显。剧中男主被设定为“从罪奴爬起的狠人”,本该有复杂的性格和深沉的算计,但其谋略和算计的展现,与角色设定的复杂性之间还是存在一些落差。
微博上有剧评人毫不客气地批评:“所谓‘阴郁算计’还不如小区门口下象棋大爷的战术深沉。”
事实上,“宝宝仙侠”已经不是单一剧的问题,而是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创作倾向。太多古偶剧情低幼化、逻辑简单化、冲突表面化,过去的仙侠剧讲命运与修行,现在的古偶剧只剩表白与误会。
比如另一部刚刚完结的古装剧《宴遇永安》。剧方号称要打造“古风+美食+穿越”的差异化题材,但整部剧从头到尾都像是古装快手短剧。
女主穿越后开饭馆、做点心、打卡人生赢家路线,大多数的职场冲突都以“撒娇卖萌”化解,官府纠纷靠甜宠桥段糊弄过去。怨不得观众调侃:“你们拍的不是古偶,是《甄嬛传》加《深夜食堂》的童话版。”
还有今年的多部女将军题材古装剧,都被拍成了恋爱脑剧本。女主上阵杀敌只出现在前三集,之后整部剧进入“将军撒娇、男主吃醋、副将起哄”的循环,观众自然难以下咽。
这种“低龄化”绝非是偶然。一些制作方深信“年轻观众只追CP”,甘心把资源倾向于颜值、甜宠和轻冲突,而忽略修仙世界的精神内核。这种选择短期内可能带来话题、流量,但从长期来看,它在削弱古偶剧的类型力量。
毕竟,当所有剧都在撒糖、卖萌,又有谁还记得,古偶最初带给人的,是关于“修行”和“权谋”的宏大想象?曾经的仙侠剧可以讨论命运、牺牲、家国大爱的意义,如今却逐渐退化为男女主“过家家”。
演员演得认真,但观众看得越来越出戏。
是观众年轻化,还是行业在退化?
每当作品被质疑“低幼化”,往往会有人甩出一句:“观众变年轻了嘛。”仿佛00后天生只爱甜宠、不爱剧情。然而,数据并不支持这种说法。
根据骨朵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37部古装剧上线,数量是近三年新高,但真正热起来的仅有5部。这说明问题不在观众,而在内容:市场扩张了,质量却没跟上。相反,今年真正爆起来的作品都不是“低幼化”的,比如《藏海传》《折腰》,都精准瞄准80、90后观众。
或者说,并非所有年轻观众都喜欢“轻甜无营养”的古偶,近年来真正引爆平台讨论、破播放量纪录的,常常是在内容上有深度、有新意、敢于融合多种元素的作品。观众不只是简单地追求“颜值+CP”,他们同样期待成熟的叙事架构、扎实的历史质感、真实的矛盾冲突,以及真正“有魂”的角色塑造。
另一方面,剧集的“幼化”之所以泛滥,其实源于创作端的创新惰性。行业喜欢安全配方,一旦某种类型有爆款,立刻复制模板。现如今甜宠就是一张安全牌。以至于,现在许多原本不带爱情线的IP被强行“加糖”。
今年,我们还可以看到多个类似题材扎堆出炉,很多IP 改编剧本为了迎合流量市场,强行加入恋爱线,这根本不是为了忠实还原,而是为了制造“嗑点”。这样的改编和包装,无疑也是“幼化”的一大推手。
再从创作者角度看,很多年轻编剧和制作人其实意识到了,如果古偶剧始终停留在甜宠层面,就永远难以打造口碑,也难以留住那些对内容有要求的观众。他们更愿意尝试把权谋、家国、修行、成长等更具厚度的元素融进去,但商业层面往往因回报风险而趋于保守,这就造成了一种类型依赖。
于是,就出现了“甜宠优先、世界观次之”的创作策略。剧本会上最被强调的不是构建一个可信的世界,而是如何打造一对爆款CP。这看似是面向市场的妥协,但实际上也是在自我设限,把古偶彻底矮化为快消型情感产品,而非值得深耕的类型艺术。
总而言之,将创作上的幼化简单归咎于“观众年轻化”无疑是一种逃避责任的借口。真正的问题是创作方缺乏对内容负责的勇气。
与其说是观众的口味变了,不如说是行业在某些方面倒退了。古偶剧不仅有“嗑糖”的市场,更有“讲好故事”的潜力。现在迫切需要的,是敢于挖掘这份潜力的创作胆识,而不是停留在流量温床上的一味复制。
优质古偶真的没市场了吗?
好在,也不是所有古偶剧都被“幼化”裹挟。市场上仍有一批作品证明,只要内容成熟、叙事扎实,观众依然愿意为“好剧”买单。
典型的例子之一是腾讯视频《折腰》。该剧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并未试图在权谋格局上硬碰硬——尽管其权谋线相对简单,而是将创作重心转向了男女主之间极致的情感拉扯与宿命纠葛,让一段势均力敌的爱情成为真正的戏眼。
从家族世仇的对立,到被迫联姻的试探,再到彼此沦陷的挣扎,每一步情感演进都铺垫得极为扎实,张力十足。这种“认真做感情线”的诚意,成功塑造了极具说服力的CP感,让观众不仅能嗑到糖,更能沉浸于一段完整、可信的情感弧光之中。
再往前追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一大成功之处,同样在于其叙事厚度。该剧将古装家族剧的框架与现实情感相结合,剧中人物之间的矛盾不仅仅是男女主之间的情感,还有财产争夺、家族继承、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等社会议题。角色无论男女,都有成长弧光与行为动机,共同构建出一个真实可感的生活图景。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尊重观众智商”。首先世界观扎实,无论是政治制度、家族伦理,还是历史背景,都架构得较为完整,逻辑自洽。其次是冲突真实多样。不止于情感误会,还有家族斗争、权力博弈、理想追求、道义抉择等,这让剧情更具张力。最后,价值表达不流于浅表。好的剧集往往能探讨更广泛的主题,如忠诚与利益、个人与集体、传统与突破等,引发观众思考。
当创作方真正跳出“纯爱=爆款”的路径依赖,把重心放回剧情、人设和价值表达上,古偶剧依然能焕发生命力。
从商业角度看,这类优质古装剧或许不能集集引爆热搜,但它们更容易被制作方与平台视为“有长期价值”的内容。因为能留住观众、产生讨论、甚至促使粉丝转化为长期订阅者,而非三集热度后迅速下滑的短期流量。
一边是“宝宝仙侠”的轻浮泡影,一边是“成人古偶”的厚重质感。前者靠滤镜和颜值续命,后者用故事和思想留人。当观众越来越成熟,市场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古偶剧不缺仙气,缺的是灵气;不缺美人,缺的是信念。那些还沉迷于“幼化”创作的团队,终会发现,观众早已不是当年的“小甜剧囡囡”,她们的心智在成长,审美也在成长。
别再“幼化”古偶了。观众不再需要被哄,她们需要被打动。